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氧化铝溶胶及涂层研究 II 氧化铝涂层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不同铝胶焙烧后的氧化铝涂层的性质;并对铝胶加入胺类有机化合物进行改性. 结果表明:铝胶涂层具有一定的比表面积,负载量随着铝胶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溶胶中加入胺类有机化合物,能较大范围内改变胶的性能、氧化铝的孔结构,极大地增加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不同铝胶焙烧后的氧化铝涂层的性质;并对铝胶加入胺类有机化合物进行改性. 结果表明:铝胶涂层具有一定的比表面积,负载量随着铝胶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溶胶中加入胺类有机化合物,能较大范围内改变胶的性能、氧化铝的孔结构,极大地增加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3.
氧化铝溶胶及涂层研究 I 氧化铝溶胶的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两种不同铝胶的性质及添加助剂对铝胶性质的影响,并研究了铝胶的粘度及焙烧后的比表面积. 结果表明:两种铝胶的粘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焙烧后具有一定的比表面积,添加胺类分子能增加铝胶焙烧后的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4.
氧化铝溶胶及涂层研究 I 氧化铝溶胶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两种不同铝胶的性质及添加助剂对铝胶性质的影响,并研究了铝胶的粘度及焙烧后的比表面积. 结果表明:两种铝胶的粘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焙烧后具有一定的比表面积,添加胺类分子能增加铝胶焙烧后的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5.
通过水溶液成胶和聚乙二醇络合助成胶制备了不同结构的氧化铝,利用XRD、BET及SEM等表征测试手段研究了镧、锶物种双组分改性对氧化铝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焙烧时,双组分掺杂改性能提高纯氧化铝的比表面积,改善其热稳定性,共同掺杂改性时,可与氧化铝作用形成复合氧化物占据其间隙,防止铝离子的迁移,从而提高氧化铝的热稳定性和比表面积;添加聚乙二醇助成胶时,低温提高氧化铝比表面积的机理是在氧化铝粒子中间形成许多孔道,高温时,则通过La、Sr物种补充到氧化铝表面的空位中阻止铝离子的迁移来提高氧化铝的热稳定性和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6.
电弧喷涂铝涂层的抗氧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铝涂层可以显著地降低钢铁工件高温环境下的氧化趋势.电弧喷涂工艺是获得铝涂层的有效方法之一.电弧喷涂铝涂层在不经预先扩散热处理的条件下,可以在喷涂状态下直接用于高温.研究了某些因素,例如,铝涂层厚度、加热温度、加热保护涂料以及铝涂层的热稳定性等对渗铝层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铝基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研制了两种新型复合材料涂层.采用可控气氛等离子喷涂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铝-氧化铝、铝-铝青铜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材料的组织形貌并进行成分分析,测定了其显微硬度.再对制得的复合材料涂层进行再结晶热处理,再次进行组织形貌观察和相分析,并进行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当铝和氧化铝比例为4∶3,铝和铝青铜比例为1∶3,热处理温度在350℃时,所得到的复合材料涂层的组织分布均匀,晶粒细小.  相似文献   

8.
介绍阴极涂层的涂敷工艺,报道TiB2涂层在萍乡铝厂60KA铝电解槽上的应用试验结果,并简要分析其节能机理,对应TiB2涂层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氧化铝-钛酸铝复相陶瓷的抗热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氧化铝陶瓷的抗热震性,将具有低膨胀系数的钛酸铝加入到Al2O3中,通过无压烧结工艺,制备出了氧化铝-钛酸铝复相抗热震陶瓷.结果表明,钛酸铝加入量为w(钛酸铝)=20%,烧结温度为1510℃时,陶瓷样品能够承受1500?℃温差(空冷)的热震破坏,并且是制备氧化铝-钛酸铝复相陶瓷的最佳成分.采用SEM对陶瓷进行组织结构分析,发现在基体内部形成长柱状固溶体,并呈无规则分布状态.这样的显微组织有利于缓解热应力和提高强度,对提高陶瓷的抗热震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IR和PGC等方法对P1120涂层胶进行了剖析。比较共聚样品和P1120的氰基相对峰高,测出P1120中AN组份为10.0%;EA/BA共聚比测定;从IR谱图中找到了共混比和酯基骨架振动相对峰高之间的线性关系;然后,对相同系列共混样品进行了PGC测定,建立了共混比和裂解单体及其醇的面积份数之间的线性方程。用IR、PGCI测得P1120胶中的EA/BA/AN共聚比分别为51.7/38.3/1  相似文献   

11.
锌铝基涂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600目锌粉、铝粉为原料,通过特殊的机械—化学加工方法,制备了平均为小于0.1μm、直径为7—12μm的片状混合物作为达克罗涂层中的金属粉组成物,以铬酸水溶液与若干种添加剂搅拌混合后作溶剂。在国内外已报道的达克罗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上,为扩大达克罗技术的应用范围,必须强化涂层致密度和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为此,在溶剂中加入了特制的强化剂,得到了一涂厚度为7—12μm,二涂厚度为17—20μm的涂层。按国家标准试验方法对该涂层进行了多项性能测试,其结果显示出,使用小于0.1μm的锌铝混合粉和特制强化剂,使涂层具有很小的腐蚀速度和良好的耐热性,尤其是在1%的HCl中表现出优异的耐蚀性,为达克罗技术在石油化工中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钛酸铝与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 500 ℃烧结制备了不同体积含量的钛酸铝/氧化铝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钛酸铝/氧化铝复合材料的致密度、收缩率、热膨胀系数、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钛酸铝含量的减少而增大,其热膨胀系数从无氧化铝的-0.45×10-6/℃到无钛酸铝的8×10-6/℃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大气对桥梁的腐蚀环境和影响因素,研究电弧喷铝涂层腐蚀失效机理和耐腐蚀性.结果表明经有机封闭处理的电弧喷铝复合涂层的防腐效果最好;同时结合兰州雁滩黄河大桥钢管混凝土拱肋的防腐,介绍大面积机械化有机封闭电弧喷铝复合涂层防腐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4.
对热喷涂底锌面铝复合涂层与铝涂层做了耐硫化物应力腐蚀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锌铝复合涂层并没有保持锌、铝的各自优点,改善原来的不足;相反,在底锌面铝复合涂层中,由于腐蚀介质渗透到底锌层,使锌层优先溶解,导致面铝层开裂脱落,进而使整个涂层失效.同时,探讨了锌铝复合涂层在NACE的标准饱和H2S水溶液的应力腐蚀失效过程,指出了热喷涂锌铝复合层设计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MgSiF6,H3PO4及其加入量对铝硅酸溶胶的凝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在铝硅酸溶胶中加入MgSiF6和H3PO4都会使溶胶系统的胶凝时间缩短,而MgSiF6和H3PO4的加入量对凝胶强度的影响有-最佳范围。MgSiF6和H3PO4的加入量对铝桂酸溶胶的凝集特性影响的本质是由pH的变化引起的,而MgSiF6的加入降低了液相中的Al^3+浓度,消除了Al^3+的絮凝作用,从而使溶胶得以正常胶凝  相似文献   

16.
等离子喷涂梯度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低散热发动机主要部件铝活塞顶部制备热障涂层的需要,用等离子喷涂法在铝基体上制备出梯度涂层,对其性能与显微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抗热震实验结果表明,梯度涂层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金相显微观测结果表明,梯度热障层结构致密,由基体至涂层表面。形成5种无宏观结合界面的成分呈梯度变化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7.
铜基氧化铝弥散材料中氧化铝颗粒的控制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铜基氧化铝弥散材料的氧化铝粒度控制这个难题.通过硝酸铝的分解,对原位生成时氧化铝在不同生成条件下的粒度变化进行研究,发现颗粒综合情况较好的生成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提高涂层体系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及使用寿命,采用铁铬铝做底层,纯铝做外面的涂层,形成了铁铬铝/铝复合涂层.通过对电弧喷涂铁铬铝/铝复合涂层在900℃下加热试验后的试件进行分析表明,由于铁铬铝底层与碳钢基体之间发生冶金结合,增加了涂层体系的可靠性,并且铁铬铝底层还为铝涂层提供了极好的沉积表面.铝层的应用不但增加了涂层中的铝元素,还有助于提高铁铬铝涂层的自封孔能力.研究还进一步表明,铁铬铝/铝复合涂层有利于阻止氧的扩散,可提高涂层体系的高温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氧化铝生产已成为制约我国铝工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我国氧化铝生产的资源条件以及工艺方法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提出了我国氧化铝工艺改进方向二步走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20.
氧化铝-钛酸铝-莫来石复相陶瓷抗热震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提高氧化铝陶瓷的抗热震性,将具有低膨胀系数的钛酸铝和莫来石加入到Al2O3中,通过无压烧结工艺,制备出了氧化铝-钛酸铝-莫来石复相抗热震陶瓷.结果表明,钛酸铝加入量w(Al2O3·TiO2)=10%~20%、烧结温度为1 470~1 550 ℃时,陶瓷可获得较高密度.陶瓷样品能够承受1 500 ℃温差(空冷)的热震破坏.采用SEM对陶瓷进行组织结构分析,发现在基体内部形成长柱状固溶体,并呈无规分布状态.这样的显微组织有利于缓解热应力和提高强度,对提高陶瓷的抗热震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基体内部存在大量的微孔和微裂纹,使材料表现出更低的热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