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针对卫城油田卫81块沙四段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田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Es4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解洲沉积,骨架砂体为河道砂、河道间砂、前缘砂(席状砂)、远砂坝。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等项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沉积微相与油层的水淹程度和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潜力较小,前缘砂和河道间微相油层水淹中等,剩余油潜力较大;远砂坝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低,剩余油有一定潜力。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确定了5种改善水驱效果的方法,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 ;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 ,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沉积微相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微相砂体间储层物性的差异,决定了储量动用程度的差别。双河油田非均质严重,目前综合含水高达93%,采出程度35%以上,储量动用很不均衡。在对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动态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内部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不同微相砂体提出了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5.
徐波 《特种油气藏》2013,20(1):83-88,155
应用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对核三段Ⅳ油组砂体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层段的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和远砂坝4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含油性好,河道侧翼较差,分流间湾为干层。研究区富油能力受构造和岩性的共同控制。研究认为,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主控因素是沉积微相,同时还受储层非均质、微构造、夹层分布和射开程度所控制。针对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出了提高波及系数的调堵措施、加大对薄油层的开采、提高含油“死角”动用程度的定向钻井或侧钻水平井等开发技术对策,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南油田文33断块沉积微相与水淹规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东濮凹陷文南油田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微相类型有上分支河道、分支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决口扇、远砂坝等,微相分布控制主力油层的发育和物性分布。主要依据沉积微相将储集层分为3类,它们的储量动用程度、水洗强度、驱油效率明显不同,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最易水淹,水下分支河道侧缘、分支河口坝次之,水下天然堤、决口扇及滨浅湖砂体水淹最弱。  相似文献   

7.
《油气地球物理》2013,(4):57-60
河流相储层由于非均质性严重,常规开采仍存在较大比例的剩余油。本文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剩余油的6种主要类型:水洗区分散相剩余油、河道砂上部低渗透弱水洗剩余油层、溢岸或边缘相薄层低渗剩余油、工程污染所致剩余油层、井间微圈闭剩余油和已开发断块外延断棱区剩余油。总结了剩余油分布的层内、层间和平面富集的规律性。重点论述了剩余油研究方法之开发地质方法,分别阐述了储层相控建模、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神经网络和微构造5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测井资料为主,通过粒度分析、岩石相分析,研究了SN142区块的沉积微相,认为该区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发育辫状河道、纵向砂坝、侧向砂坝、堤岸和泛滥平原5种微相,辫状河道和纵向砂坝是该区原油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同时也是本区主要的水淹通道;在农Ⅴ3厚油层的顶部存在着动用程度较低的剩余油富集层,是挖潜的主要方向;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流动单元的划分、暴性水淹的治理,进而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油藏经过20多年注水开发,油水关系复杂,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特征及沉积微相岩、电特征分析,对研究区克上组扇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亚相,按照复合分流河道、单期分流河道、单一辫状(水下)分流河道、单一辫状分流河道砂体等级次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的识别与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克上组单期分流河道界面主要包括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河道冲刷界面;单一辫状(水下)分流河道具有4种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溢岸及泥质沉积、河道砂体顶面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和河道砂体测井响应差异。进而确定研究区基于储层构型分析的沉积微相分布特征:扇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分流河道微相的厚度多大于4 m,宽度多大于300 m,最大可达1 500 m;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宽度为100~740 m,厚度为1~8 m;心滩微相在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占主体地位,呈土豆状、块状分布,厚度为3~9 m,宽度为150~750 m,长度为200~800 m。综合分析储层构型单元及界面与剩余油饱和度模拟结果认为,研究区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构型单元、界面及构造因素综合控制,形成大量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0.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强,相邻井产能相差较悬殊。为确定各油组沉积微相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文中基于岩心、测井和粒度等资料,对核二段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和微相特征分析,并对储层砂体的分布形态和展布以及砂体叠置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核二段Ⅱ—Ⅴ油层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5个沉积微相和浊积体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为研究区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1.
以岩心、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特征等,确定扶余油田中城区扶余油层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并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测井相识别模式。研究认为Ⅰ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席状砂和湖泥等6种沉积微相;Ⅱ、Ⅲ、Ⅳ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识别出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等4种沉积微相。结合砂体以及沉积微相分布规律,总结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确定了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河道是油气的富集区和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为研究区剩余油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泌阳凹陷双江地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泌阳凹陷双江地区核三段 (H3 )Ⅱ、Ⅲ、Ⅳ砂组为研究对象 ,对沉积微相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研究 ,推导出该区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间湾、近岸水下辫状河道、远岸水下分流河道、扇间微相[1] (发育在西南部长桥扇三角洲和北部古城三角洲之间的沉积微相 )、远砂坝、席状砂八种微相类型。储层分布较分散 ,成藏条件苛刻 ,以河口坝、分流河道砂、席状砂为主。  相似文献   

13.
葡浅12区块黑帝庙油层黑Ⅰ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荣  李天仁  周围 《特种油气藏》2011,18(1):16-20,135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葡浅12区块黑Ⅰ砂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确定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及席间泥5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对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厚度和规模较大,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是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测井资料研究特低渗储层的沉积相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集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影响,储层沉积相带特征十分复杂,利用测井曲线,分析地层信息与各种成因标志及其相应沉积环境中水动力因素作用关系,研究了测井相与沉积微相及其储集砂体分布发育,确认了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其河道叠置型河口坝微相是形成本区低渗透储集砂体的有利相带。它们控制砂体的走向和分布,具有砂体连片、连通性好、厚度较大的特点。通过该区长332储层沉积微相和含油有利区域油藏分布预测研究,油藏处在区域由北西到南东发育的5条水系水下分流河道中部及西南部主体带上,这些有利沉积相带控制和圈定的含油有利区域油藏,总体具有中部向南西方向的中下游不断加强的特点,为该区油藏进一步滚动扩边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19块的研究目的层东营组的马圈子油层经过40多年的开发,目前普遍存在产能低含水高的特征,因此挖潜剩余油成为马19块开发关键。通过精细油藏地质特征描述,分析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储层动用程度低的地区,受构造、沉积微相双重控制作用;断层的断棱、夹角、小断块附近,以及微高点剩余油富集;河道间薄层砂、分流河道侧缘、正韵律油层的中上部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16.
宝力格油田巴19断块开发中后期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岩相分析、测井相分析等手段,对宝力格油田巴19断块阿四段Ⅱ油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阿四段为一套辫状河直接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及前扇三角洲泥6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对研究区主力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认为油气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坝次之。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较差,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井楼油田北区物源来源存在争议,导致对砂体分布的认识不清,限制了油田高效开发。通过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研究,认为井楼油田北区物源来自北东方向的古城三角洲。细分了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区主要属于三角洲前缘末梢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河道间以及湖泥五个微相。结合砂体以及沉积微相分布规律,总结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并在沉积相模式指导下,对储层微相及砂体的平面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砂体在空间上分布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山1段储层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1段主要发育河床滞留、分流河道、河道砂坝、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河间洼地和河漫沼泽8种沉积微相,储层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和心滩沉积微相。储层综合特征和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影响气层产能的最敏感的参数是储层中值半径。储层喉道中值半径的大小、分布和连通性以及碎屑颗粒粒度和石英含量等地质特征决定于沉积微相展布特征。通过对区内山1段储层沉积微相和中值半径等参数的对比分析发现,天然气主要赋存于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平面上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河流交汇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资料的研究,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各砂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识别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2种相类型。其中三角洲相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微相;湖泊相发育有浅湖滩砂、浅湖砂坝和浅湖泥微相。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及微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并得出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