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对将建居住小区车库景观的思考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景观角度出发,阐述居住小区停车空间的公共艺术价值。提出居住区内停车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对原有停车场空间改造等的景观化处理过程,整理出居住区停车空间景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对于改善居住小区环境所适用的方法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居住小区的规划中,只强调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规划的物理指标,忽视居住环境的室外空间的交往行为,是造成人际关系淡薄的重要因素之一。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经常出入、进行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相互碰面机会较多,如果合理设计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室外空间场所,就可改善邻里关系。通过研究组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要素,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居住小区的规划中,只强调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规划的物理指标,忽视居住环境的室外空间的交往行为,是造成人际关系淡薄的重要因素之一。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经常出入、进行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相互碰面机会较多,如果合理设计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室外空间场所,就可改善邻里关系。通过研究组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要素,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4.
针对街巷式居住片区和现代居住小区两种社区模式中的公共空间进行调查及对比分析,提出了"细胞分化"这一概念来描述其变化过程,并进一步解释这一过程对人群社会性交往情况的影响,最后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居住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居住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开始追求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一个人性化的居住区活动场所更容易吸引人流并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文通过居住小区户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现存的一些问题入手,浅析居住小区户外空间人的心理和需求。从对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人性化景观设计做初步的探讨,希望对今后的居住小区户外交往  相似文献   

6.
宣炜 《山西建筑》2009,35(30):32-34
指出混住型老年公寓是当前较为理想的老年人口居住模式,详细介绍了混住型老年公寓户外公共交往空间和公寓内部公共交往空间的合理设计,以提高老年住户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健  王向哲 《华中建筑》2020,38(9):73-77
"大混居、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针对当前社会隔离问题,目的在于促进社会融合,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文体活动设施、户外活动空间、公共道路空间等四类交往空间的使用情况表征融合效益的判断。该文使用现状观察、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大连市绿景社区的主要交往空间进行调研,并以低收入群体的交往需求、使用状况及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发现现状社区内存在交往空间缺失、不足、功能单一等情况,提出应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活动特征与交往需求,在控详规层面对交往空间进行定位、定量,修规层面设计多元复合化的交往空间,以促进混合社区社会融合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8.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是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另一种是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居住小区交往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最适合交往活动的空间,是居民频繁使用的场所。它的塑造受居民行为模式的制约,同时与居民的心理需求,设计者,使用者也存在一定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居住小区交往空间与行为模式的互动关系分析,提出使两者能够和谐发展的互动设计策略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辨析居住区与居住社区在概念内涵上的差异,指出了我国在居住区规划中的问题——居住区社会空间内涵的缺失。提出了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建的五个方面,而且在设计相关的组织构建方面提出见解。最后基于居住社区建设对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能力培养给予意见。园林设计是住区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居住社区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园林设计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共住房在改善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收入者聚居的趋势,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而混合居住模式则是缓解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将从公共住房带来的居住分异研究入手.结合混合居住模式理论及实践,对公共住房如何应对居住分异和混合居住的实现途径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淑肖  缑思佳 《建筑》2014,(24):67-69
本文阐述现代社会住宅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分析了住宅交往空间的几个层次,结合邯郸几个居住小区的设计实践,提出了住宅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并总结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3.
混合居住被认为是解决当下居住分异加剧的重要手段,全面剖析混合居住模式的社会空间与社会效应,能透彻理解混合社区的价值和问题,为混合社区的建设、改善提供实证依据。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苏州古城"环秀—察院场"社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自下而上"形成的混合社区在居住、就业、交往三个维度的社会空间特征和社会影响,得出该模式具有庇护和支持的双重特征,对社区的包容与活力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会引起物质空间极化、邻里关系恶化、社区价值埋没等负面影响。该模式的局限性源于"自下而上"不可控的特点,提出模式良好运行需要以功能齐全、形式多样、条件良好的物质空间为基础,注重对混合的对象、速度和尺度的引导和控制,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工作和时间沉淀等非物质空间手段的协助。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实际的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时段内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规律和空间特征,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体系提出修改意见,同时提出基于公共空间使用的居住小区布局模式设想。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在保证居民的正常居住基础上,还涉及城市生活和出行的各个层面。因此,除了住宅建筑及其附属设施之外,还包括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外部公共空间。本文针对居民日常频繁接触到的居住小区中的公共空间,提出当今设计的几个常见弊端,并结合实例对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理解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环境组成要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经常出入、进行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相互碰面机会较多.合理设计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室外空间场所,可以改善邻里关系.研究了组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要素,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论述了现代居住小区规划中一种新的院落式居住单元模式的起源、建构及特点,结合设计实践探讨了居住小区规划中如何营造有归属感、便于交往的人性化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常态下,城市老旧社区微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因居住人口趋于老龄化,老旧小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更迫切,改善或增加公共空间以适应老年人活动交往的需求是微改造中最重要的环节。本文从老年人行为习惯、情感需求等方面出发,结合广州市白云区交电新村现状,尝试打造满足老年人活动交往需求且具有社区归属感的公共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9.
浅议现代城市居住区内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中外建筑》2010,(4):88-90
居住自古以来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居住区不仅为居民提供居住场所和空间,也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因此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从宏观着眼,从细节入手,考虑各种居民的不同需求,达到人性化设计。本文立足现代城市的居住区内,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居住区建设中公共空间的营造,针对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建设普遍存在"缺乏人性关怀"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设计人员视角探讨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的营造方法,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细节要素方面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探讨,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代北京四合院居住区内居民之间的交往问题,分析了交往活动发生的内在原因以及影响交往活动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指出公共交流空间作为交往活动发生的载体,对其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四合院区域内公共交流空间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公共交流空间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四合院改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法和建议,重构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公共交流空间,来满足当代的邻里交往活动,促进四合院生活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延续和传承四合院居住区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