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金属复合铸件外层采用铸造铝合金,内层选取碳素结构铜,采用型内感应加热工艺进行复合。造型时内层钢套预先放置在砂型中,复合时将包含有钢套的砂型整体放入到感应圈内采用中频感应原理对钢套进行预热,达到预定温度后浇注并继续进行加热,复合层将基体钢套包覆后停止加热。所得到的双金属复合铸件结合界面为完全冶金结合。复合层组织为连续分布FeAl3与Fe2Al5中间化合物。界面结合强度为76.4MPa。  相似文献   

2.
型内感应加热双金属复合磨辊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金属复合磨辊复合层采用高铬铸铁,基体辊芯采用碳素结构钢.采用型内感应加热工艺进行复合.造型时辊芯预先放置在砂型中,复合时将包含有辊芯的砂型整体放入到感应圈内采用中频感应原理对辊芯进行预热,达到预定温度后浇注并继续进行加热,复合层将基体辊芯包覆后停止加热并继续浇注,使金属液充满冒口.所得到的双金属复合磨辊结合界面为完全冶金结合.经过热处理后,复合层组织为断续分布的Cr7C3共晶碳化物 马氏体 少量残余奥氏体,基体组织为珠光体 铁素体.应用于破碎粉磨石灰石和钛铁矿的结果表明,双金属复合磨辊使用寿命是高锰钢磨辊的3倍左右.  相似文献   

3.
铝—钢双金属复合过渡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铝-钢双金属复合过渡层的结构、组成、显微硬度、剪切强度,考察了电镀层、浸铝液成分、浸铝时间等因素对过渡层质量的影响,对T5热处理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热处理界面过渡层增厚,界面剪切强度下降。从而为铝-钢双金属复合铸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奠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20钢渗硼后的感应加热复合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5.
用钢套铸接表面预电镀纯金属、浸Al-Si基合金后立即浇注的方法制造了“钢套内表面浇注铝合金”结构形式的铝钢双金属铸件。优化了双金属铸件铸造工艺、热处理工艺;研究了钢套铸接表面金属预镀层和双金属界面附近的合金元素对双金属铸件铸态及热处理后界面过渡层裂纹和抗剪强度的影响。获得的双金属铸件铸态界面过渡层厚度为0.007~0.018mm,界面剪切强度为50~94MPa,热处理后界面过渡层增厚,界面剪切强度明显下降。给出了最佳铸造工艺和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比了改善感应淬硬零件性能的自回火法和感应回火法,同时也评述了感应回火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钢—铝双金属活塞复合铸造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双金属复合铸造工艺,试制了无水冷柴油机活塞,并采用冷热循环冲击试验、高温疲劳试验等方法,为完善复合铸造工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用本工艺小批量生产的活塞,经过了700多小时的台架试验和1万多公里的沙漠运行,试验结果基本符合考核大纲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取感应加热的方法异温轧制制备钢/铝复合板,整个过程处于一种Ar气保护氛围,研究了钢/铝复合板的结合性能和微观组织,并与冷轧工艺进行对比,分析了异温轧制工艺对结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温轧制的复合板由于钢层加热温度高于钢的动态再结晶温度,轧后碳钢组织出现等轴晶粒,发生了动态回复和再结晶,并且在钢侧近界面处产生一层平均晶粒尺寸约为5μm的等轴细晶区,相比于冷轧复合板,大大降低了复合板的加工硬化现象。异温轧制的钢/铝复合板微观界面贴合紧密,无孔洞和间隙,跨界面的Al和Fe元素扩散宽度达到2.4μm,复合板达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状态,并且近界面的细晶区改善了板材性能,使得异温轧制复合板的剪切强度远高于冷轧板,在45%压下率下达到了85 MPa,是同等压下率冷轧复合板剪切强度(12 MPa)的7倍,冷轧板断裂发生在钢/铝结合面处,为脆性断裂,而异温轧制的复合板断裂发生在铝合金基体,剪切断面存在大量韧窝,呈现塑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钢件渗氮—再加热淬火复合热处理新工艺的原理、工艺过程和组织性能.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高铬铸铁和碳素钢作为锤端和锤柄。造型时锤端和浇注系统内浇道的成型分别采用消失模模型。复合时将砂型整体放入感应线圈中感应加热,加热过程中消失模受热汽化。当锤柄升到预定温度(800℃左右)时,开始浇注复合层金属液。所得的界面为完全冶金结合。复合部分经热处理后组织为Cr7C3共晶碳化物+马氏体+少量残奥,HRC≥58,ak≥12 J/cm2。锤头使用寿命是同等工况下高锰钢的5倍左右。  相似文献   

12.
双金属复合锤头的研制及生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军  吴振卿  熊博文 《热加工工艺》2006,35(9):33-34,37
分别采用高铬铸铁和碳素钢作为锤端和锤柄.造型时锤端和浇注系统内浇道的成型分别采用消失模模型.复合时将砂型整体放入感应线圈中感应加热,加热过程中消失模受热汽化.当锤柄升到预定温度(800℃左右)时,开始浇注复合层金属液.所得的界面为完全冶金结合.复合部分经热处理后组织为Cr7C3共晶碳化物+马氏体+少量残奥,HRC≥58,ak≥12 J/cm^2.锤头使用寿命是同等工况下高锰钢的5倍左右.  相似文献   

13.
利用感应加热进行膏剂渗Mo、Al、Si、B及二元复合渗,观察分析了渗层组织和渗入元素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钢的感应脉冲加热奥氏体均匀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高能量密度条件下,对亚共析钢实行感应脉冲淬火。借助电子探针等手段研究了钢的快速加热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导出了奥氏体均匀化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5.
感应加热熔敷微米和纳米碳化钨复合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感应加热熔敷法在Q235钢表面获得微米和纳米碳化钨复合涂层,并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显微硬度计等仪器对涂层的微观结构及显微硬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涂层与基体问形成了牢固的冶金结合,并伴有大量的合金元素在二者间相互扩散。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45、40Cr钢感应加热水冷处理后的组织。感应加热频率为15 kHz,功率、工件相对移动速度分别为40 kW、5~11 mm/s和70 kW、6.5~11 mm/s,感应圈与工件之间的间隙尺寸分别为1.5 mm、3 mm。试验结果表明,淬火试样表面至心部由马氏体、马氏体+铁素体、马氏体+铁素体+珠光体组成,中心为珠光体+铁素体原始组织。40Cr钢试样与感应圈之间的间隙尺寸由3 mm减小到1.5 mm时,淬硬层深度的增加幅度为:宏观测定法为47%,金相测定法为49%;而45钢试样宏观测定法为45%,金相测定法为46%。  相似文献   

17.
作为汽车轻量化材料中最主要的两类材料,高强度钢板和铝合金组成的钢-铝一体化车身成为轻量化的发展技术路线.本试验用Cu作为中间层,通过压力钎焊对工业纯铝和Q235低碳钢进行了连接.试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其接头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元素分布,确定出了合适的连接工艺参数,并对各连接界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室温下接头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等于或超过基体,焊缝与母材之间没有形成脆性相.  相似文献   

18.
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感应加热电源的应用、技术发展动态及今后电源发展趋势,包括新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及电路拓扑技术对电源技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