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母亲     
目送母亲和陪她来看病的妹妹上车离去,我默默地立在那里,许久,唯摇头叹息而已。已是深秋,路边的一株老槐树在冷风中微微抖动她的树梢,枯黄的叶就无可奈何地落,在我的身边飘。 对母亲开始关注,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的。说实话,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我根本没有把母亲往心里放过,更没有想到她竟然也会生病。我的父亲是个煤矿工人,退休之前,一天倒有大半天是在数百米深  相似文献   

2.
父爱幽香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应该是伟岸的,但是对于我的父亲,我想说“父爱幽香”。父亲是一名井下工人,那时井下作业的环境相当艰苦,工作的劳累已经让父亲的体力有所透支了,但父亲下班闲暇时还是要去接我放学,回家辅导我的功课,纠正我的坐姿,检查我的作业和解答各种难题。我上初中时,妹妹上小学,家中就只有父亲可以挣钱,生活很是拮据,但是父亲在吃穿方面从没让我们吃苦。他除了正常下井上班以外,还在外面靠自己电工的本领揽活挣钱养活我们,那时父亲的工作非常繁忙,整天都看不到他。中考成绩出榜那天,父亲说:“你好好上吧,钱你别发愁,这不是你管的事。”当时听了这话真的没有在意,现在想想父亲那时是喜忧参半啊。  相似文献   

3.
父亲一直对红烧肉情有独钟,可以一口气吃上一大碗。这是后来听母亲说的。那时父亲还很年轻,自从有了我,他就很少这么吃了。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     
父亲从小生活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可我母亲并不争光,连续生了三胎女娃。父亲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结婚十几年,连个传宗接代的人也没有,心里着急啊! 父亲40岁那年,我出世了。我出世那一天,父亲激动得彻夜难眠,并且一改常态对母亲百般恩爱。父亲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和母亲之间似乎很少在一块说话谈心,我见到最多的情景是母亲数说父亲的不是。她说:“喝,就知道喝!你也听听街坊邻居说你什么?一点也不会过日子,咋给孩子说媳妇啊!”一句两句的,父亲也不当回事,仍然不紧不慢地喝他的酒,可是,母亲说的一多,父亲就烦了,猛地站起来,骂上一两句,这  相似文献   

6.
闫勃 《当代矿工》2006,(9):41-41
今年春天,我从三百公里外的矿区赶回老家,看望年迈的母亲。和往常一样,我把容易消化的食品、水果放在母亲的面前,然后从西服内袋里拿了二百元钱塞到她的手中。母亲已经七十有五了,由于患过耳疾,耳朵一点儿也听不见了,可她看着我的口形就能知道我在说什么。“你一家在城里花费大,儿子上学也费钱,我有吃有穿,不花什么钱,钱就不要给了。你们兄妹几个都很孝顺,我有钱呢!”她说着就硬把钱塞到我的手里。我坐在沙发上,母亲看着我的脸说东道西。她边说边打开父亲留下的那个老式坐柜,用微微颤抖的手从里边拿出一个很旧的学前班娃娃用的小书包,放在我…  相似文献   

7.
母亲和家     
正母亲没有上过学,原因是姥姥家孩子多供不起,只能让舅舅们读书。姥爷一生务农,母亲为长女。为了不让兄弟姊妹挨饿,从家里看孩子到田间务农,母亲一样不落下,后来母亲坚持要嫁工人,和我的父亲组成了家庭。父亲虽然是矿工,但母亲嫁过来后过的也是紧巴巴的日子,因为爷爷家也是贫农,父亲那点供应粮一家人吃富裕,一大家子就不够分了。母亲也气过、闹过,但是日子还得  相似文献   

8.
父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有过三个心愿.每天能有粽子吃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外婆来看我们,带来了几个粽子.当父亲给家族里的长者一一送完粽子后,就只剩下了两个.我捧着一个粽子津津有味地吃到一半时,哥哥提议让父母亲尝尝.父亲说:"你们吃吧,爸妈不爱吃."后来,我不经意间听父亲说,如果每天能有一个粽子吃,那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前几日我给父亲打电话,开玩笑说让他每天买4个粽子吃,一年的粽子钱由我"报销".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说粽子早吃腻了.  相似文献   

9.
在我还不到三岁时,母亲就离开了我。在那无知懵懂的年龄,记忆是一片空白,我对母亲没有一点印象。从故乡老辈那里断断续续地了解到,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如同电影《山楂树之恋》一样。那时,父亲是一名地质队员,在湖北宜昌找矿时认识了母亲。因为父亲的家远在四川成都,他常年在鄂西山区探矿,居无定所,又比母亲大十几岁,所以他们的结合并不被外公外婆看好。出嫁后,母亲依然住在娘家,带着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与父  相似文献   

10.
人生如茶     
张嵩 《当代矿工》2005,(1):31-31
一年四季当中,我最喜欢过冬天了。因为每年冬闲时节,在农村的母亲就会到我家住上一段时间,待快过春节时,她再回家去。与其说喜欢过冬天,不如说想念母亲,想吃母亲做的饭了。因为母亲每次从农村来时,都会为我们带些土特产,玉米面、红薯、包粽子的苇叶等。于是从母亲来我家那天起,我们就可以吃上她熬的玉米粥和她擀的面条了,也能尝到母亲炖的猪肉粉条大锅菜了。尽管这些平日里我们也做,但不知为什么,吃起来就是没有母亲做的香。我最喜欢吃母亲腌的咸菜。秋天刚刚下来的萝卜、雪里红、麻山药等等都成了母亲腌咸菜的原料。母亲将这些菜精心洗净切…  相似文献   

11.
一天,我带着女儿回父亲家吃饭,恰好赶上妹妹带着小外甥也来了。女儿带着比她小的弟弟玩玩具,显得很开心。父亲对我和妹妹说:"你们小时候的关系,还不如这两个小家伙。"  相似文献   

12.
油茶     
范贵 《当代矿工》2004,(7):55-55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是父亲把我们兄弟姊妹拉扯大的。那时,我们家的生活十分清苦,基本是以破衣烂衫和粗茶淡饭度日,至于白米、白面,那只能是过年过节时的稀罕物,能吃上白面馍馍和带荤腥的饭菜,那简直比过年还要过年。所以,过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是再美好不过的事,也是我每天的期盼。 记得曾经有几次,父亲用从生产队分来的羊油,切碎、炸干、除油后,将剩下的油渣加上面粉放在锅里一块炒“油面”,等”油面”炒好后盛出,然后在锅里加上水,待水开后放入“油面”,加一些食盐和一些切碎的芫荽,一锅味美无比的面汤就做好了,美  相似文献   

13.
油灯     
点油灯的年月离我而去,但并不久远。 那还是我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因为生计远远地离家在外,把一切家庭的重担全压在母亲瘦弱的身上。姐姐已经辍学在家,成为母亲唯一的帮手,妹妹、弟弟尚还年幼无力。这些让我时常上课时分心,人虽然坐在教室里,心儿早飞到了母亲劳作的田间地头,希望自己化作夏日的清风或是冬日的暖阳,减轻她的辛劳。我寄住在  相似文献   

14.
慕梓 《当代矿工》2001,(4):54-54
在我们家,谁是男子汉大丈夫?是她。我的妻子。 这倒不是因妻长得五大三粗,说话朗声朗气,走路虎虎生风。恰恰相反,她瘦小单薄,言谈慢条斯理,走路慢慢腾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弱女子。当年,我母亲身体不好,弟弟又小,我呢,在单位搞调研,常常是几天几夜不回家,而且还要自学大本课程,真是有心无力照顾家呀。可我是家里的老大,照顾家又是理所应当的。那时,我就盼望未来的妻子能够和我共同支撑起这个家。一天,杨姨把她介绍给我。一看她那模样,我心里直犯嘀咕:她行么?杨姨拍拍我的肩膀:“傻小子,放心吧,准  相似文献   

15.
在我住所的案头放着两只极为普通的蓝瓷酒杯,已经11个年头了。每当饭后茶余,我都情深意浓地望着它,并由此而怀念起离世64年的母亲…… 我的母亲胡氏是1938年初夏因病去世的,那时我刚出生8个月。听祖母讲,母亲临死时表情十分痛苦,虽然咽气了,但两只眼睛却迟迟闭不上。那时,农村封建迷信盛行,很多邻人乱出点子说:“人死眼不闭,肯定是舍不得孩子,快买两只小酒杯,放上油捻子点亮,放进棺材,她就放心走了”。结果家人照办了,母亲才安然离去。可是不久,我遭了一场大灾,被邻家的  相似文献   

16.
我咿呀学语时就跟着南方的外婆生活,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才回到了在东北的父母身边。敏感而又多疑的我总认为母亲偏心妹妹。我很倔强,母亲也很刚毅,针尖对麦芒,到了我的青春期时,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已紧张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母亲曾气恼地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说我偏心,我就是要偏心给你看!气死你!”在这之后,我很长时间都不再叫她一声“妈”。吵过,哭过,闹过,我一天天走向成熟。长这么大我从没和母亲有过半点亲昵的举动。照相时,依偎在母亲身旁的总是妹妹。我也曾想像妹妹那样把手搭在母亲肩上留个亲密的合影,手伸了伸又缩回来了,感觉很不自然…  相似文献   

17.
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墙上的时钟敲了7下,62岁的母亲和5岁的儿子还没有到家。妻子坐不住了,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埋怨道:“下那么大的雪,天寒路滑的,怎么不等路好走了再回来呢?”妻子话还没说完,眼泪就流出来了。一旁的父亲轻轻冒出一句:“车在路上不会出什么事吧?”我心里“咯噔“一下,对父亲和妻子说:“你们不要着急,我到车站去打听一下。”我裹紧大衣,拿着手电筒,刚走出门,就看见不远的路灯下一高一矮的两个“雪人”朝我走来,我定晴一看,是母亲和儿子。“回来了!回来了!”我兴奋地叫道。  相似文献   

18.
爱的牵挂     
俞建英 《当代矿工》2011,(11):30-30
一直很庆幸,自己始终被两位慈祥的母亲关爱着、牵挂着…… 一个是自己的老母亲,另一个是老公的母亲,我的婆婆。母亲比婆婆年长几岁,都是七十出头的高龄老人。母亲没有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她却认得很多比较简单的字,看书还喜欢读出声,儿女或者孙子在她身边时,她就问个不停,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念,带着一副老花眼镜把整...  相似文献   

19.
有娘真好     
“有娘真好”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妹妹说的,而是妻子说的。她说的不是她娘,而是我娘。虽说这句话出自她的口,叫她抢了先,也是我想说而没说出来罢了。我娘已经60多岁了,头发花白,脸上留下了岁月的沧桑。虽说我已经40多岁了,可见了娘还是不由生出了一种想撒娇的感觉。我离家30多里路,平时工作又比较忙,所以很少回家。今年春节期间,我和妻子商量:放假了,早点回家过年。就这样,腊月29日上午10点多,我们回到了家。开门的是爸爸,他正准备贴春联。“俺娘呢?”“去菜市场了,很快就回来。”进家没看到娘,心里空落落的,就像小时候进了家,放下书包…  相似文献   

20.
正这是一棵普通的榆树,却长在了我的心里。时间回溯到1975年,那是我父亲遭遇矿难离世的第九个年头,我和母亲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矿上。由于父亲去世时我尚年幼,没有印象。而母亲当时受的打击太大,恍恍惚惚已无从确认,只好求助老乡,费尽周折才找到父亲的坟。父亲单位的人在父亲的坟前立了一块木制的墓碑,可是很快就不见了。我和母亲要离开矿上,在给父亲上坟时,母亲瞅着父亲坟边的小榆树说:"记住这棵榆树,旁边就是你爹的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