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圆环面包络圆柱蜗杆(即ZC1型蜗杆)副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蜗杆之间承载能力以及变形间的关系。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蜗杆副的动力学分析模型,在啮合瞬间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首先,根据建立的蜗杆副的动力学模型,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蜗杆副的接触应力、等效应力以及总变形。其次,对ZC1型蜗杆副与盘形锥面包络圆柱蜗杆(即ZK1型蜗杆)副的瞬态动力学性能及变形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蜗杆副的应力、应变云图表明,啮合瞬间,蜗轮蜗杆至少同时啮合5对齿,可以清楚地看到最大应力在蜗杆螺旋线靠近中心附近;同等条件下,蜗杆副的接触应力较ZK1型蜗杆副减小超过23%;ZC1型蜗杆副的最大等效应力为ZK1型蜗杆副的84.5%;ZC1型蜗杆副较ZK1型蜗杆副具有较强的承载和抗变形能力。研究结论为ZC1型蜗杆在减速器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圆柱蜗杆传动啮合侧隙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兵 《重型机械》2001,(2):52-53
提出了两种调整圆柱蜗杆传动啮合侧隙的方法通过改变蜗轮蜗杆的啮合中心距来改变其啮合侧隙;采用双导程蜗杆传动以调整蜗轮蜗杆的啮合侧隙,简述了调整原理,并比较了两种调整方法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 螺旋卡箍是用于飞机液压、燃油、滑油系统导管与软管柔性连接。卡箍结构紧凑(图1),配合精度高,啮合槽孔窄且长,加之箍带采用1Cr18Ni9硬态材料,带中各斜孔与基准距要求严。如果孔形精度不能保证,装配后与蜗杆啮合摩擦阻力大,严重影响卡箍与导管连接装配质量及飞机管路使用要求。鉴于上述制品要求,对这类小而精  相似文献   

4.
对ZC1蜗杆传动强度进行了研究,基于啮合理论、赫兹理论和ZC1圆弧圆柱蜗杆的强度解析式,并结合有限元建立了蜗杆副的接触模型,将计算得到的应力结果与解析式计算的应力进行对比。解析式算法结果略大于有限元法结果的11.5%~15.5%,验证了有限元法的正确性,可以作为ZC1蜗杆副啮合的强度计算依据。并且研究了蜗杆啮合过程中的齿间载荷分配情况,得出第一对啮合齿的承受主要的扭矩,约占总负荷的60%~72.3%。接触应力沿蜗轮齿长方向的分布形状为U形。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渐开线蜗轮修形建模技术。根据微分几何与齿轮啮合原理依次推导得出蜗杆齿面方程、蜗轮副啮合方程,进而得出蜗轮齿面方程。将蜗轮齿面方程计算出的齿面点云沿齿面法向偏移,得出修形后的齿面。对蜗杆与修形蜗轮的动态啮合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接触区与传动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文中的修形建模方法精度高、啮合性能良好、调整方便。这种修形建模方法还可以用于其它类型的圆柱蜗轮副。  相似文献   

6.
采用精确磨削TI蜗杆的砂轮,用类似直廓环面蜗杆或平面包络环面蜗杆的磨削方法加工环面蜗杆,使该蜗杆和齿面形状与砂轮曲面相同的蜗轮相配合,形成一种新型蜗杆传动,给出了这种传动蜗杆副齿面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了这种传动蜗轮齿面上接触线的形状及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其啮合特点。  相似文献   

7.
推导了大锥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齿面方程和主要啮合指标的数学表达式 ,通过实例计算得出这种新型蜗杆副具有类似于平面二包蜗杆副的传动啮合性能 ,并得出由于采用大锥面砂轮作为工具母面磨削蜗杆两侧齿面时不需翻转磨头 ,该新型蜗杆副比平面二包的生产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以某螺旋升降机的蜗杆传动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实体设计软件Solid Works建立该机构的实体模型,并导入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根据Hertz弹性撞击理论,在蜗轮蜗杆之间施加碰撞力,实现了蜗轮蜗杆的啮合。对蜗杆传动机构的啮合力进行研究,指出啮合力的周期性波动是造成其疲劳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可以通过降低啮合力的波动幅度来延长蜗杆传动机构的工作寿命和提高其工作精度的措施。同时,研究表明蜗杆传动机构啮合力的大小随着刚度系数以及蜗杆转速的增加而增大且波动幅度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9.
信息     
宁江集团精密小模数蜗杆加工方法获发明专利由宁江集团宗汇公司自主创新发明并推广应用的精密小腏细思庸し椒ǎ?2011年4月取得发明专利证书,专利使用年限20年。该方法改变了以前采用车削、磨削、液压等传统制造的方式,采用一种与渐开线圆柱齿轮相啮合的方法,具有精度高、效率高,且与齿轮啮合传动时噪声小等特点。该方法广泛适用于高档小轿车、航空航天、仪器仪表、跟踪系统,各种传动领域里圆柱蜗杆和锥状蜗杆的制造加工。加工的产品广泛用于汽车  相似文献   

10.
针对TI蜗杆传动机构实体造型的复杂性,运用UG三维建模软件,结合TI蜗杆的上下齿面方程和蜗轮的过渡曲线方程,精确的建立了蜗杆和蜗轮的实体模型.将模型导入到虚拟产品仿真软件ADAMS中进行动力学仿真,并对动态啮合过程中蜗轮、蜗杆转速及啮合力的特性曲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机床与液压》2011,(15):4-4
宁江集团精密小模数蜗杆加工方法获发明专利由宁江集团宗汇公司自主创新发明并推广应用的精密小腏细思庸し椒ǎ?2011年4月取得发明专利证书,专利使用年限20年。该方法改变了以前采用车削、磨削、液压等传统制造的方式,采用一种与渐开线圆柱齿轮相啮合的方法,具有精度高、效率高,且与齿轮啮合传动时噪声小等特点。该方法广泛适用于高档小轿车、航空航天、仪器仪表、跟踪系统,各种传动领域里圆柱蜗杆和锥状蜗杆的制造加工。加工的产品广泛用于汽车  相似文献   

12.
新型环面蜗杆副是一种改进的传动形式,基于成形法加工,提出蜗杆廓面加工误差的评定方法,验证实际加工的可行性.利用三坐标测量机的接触式测量方法获得蜗杆廓面上离散点的坐标值,经测头半径补偿、坐标系转换将实际测点和理论测点进行匹配,借助双三次B样条曲面拟合获得实际加工的环面蜗杆廓面,采用法向误差法获得了蜗杆的齿形误差图,并分析了该误差对啮合点的影响.结果表明齿形误差小于0.0021mm,且实际齿形误差图和理论齿形误差图的变化趋势一致,实际啮合点符合设计要求,从而验证了加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蜗轮蜗杆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系统中。蜗杆是易损件,需要量大,且精度要求高,不易达到,尤其是大模数多头蜗杆的加工就更难。然而,这类传动装置在重机行业中却经常会出现,这对于那些没有专用加工机床的机械制造厂来说,是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厂在生产拉丝机用大模数多头蜗杆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改进,初步摸索出一套简单易行的加工方法,而且能够保证精度要求,现介绍如下: 1.蜗杆主要尺寸(见图1)及其啮合特性轴向模数 m_6 14蜗杆头数 Z 3蜗杆螺旋线升角λ 18°26'06″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维设计软件Pro/E建立水冷倾动齿轮箱模型,通过机械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虚拟样机,模拟样机在正常倾动和偏载时轮齿啮合力变化。研究得出,倾动状态时,扇形齿轮和与之啮合的小齿轮啮合力最大,蜗杆上部小齿轮与大齿轮啮合时存在较大的震动冲击,而在偏载时,一侧轮齿的啮合力会增大,但溜槽保持正常的倾动速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提出球面蜗杆传动付的“双接触线”啮合理论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实现的可能性。文章着重介绍一种新工艺:蜗杆用对称修形法加工;蜗轮用对称修形法设计的滚刀切齿,从而达到双接触线啮合,使球面蜗杆传动付的制造精度、生产效率和承载能力大大提高。《球面蜗杆对称修形法》是由郑州机械研究所提出的,在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中心距A=310毫米的球面蜗轮减速器上作成批生产实践,并经过济南重型机械厂负载试验。实践证明,这种加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一种渐开线齿轮包络蜗杆成形刀,其特征在于:用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四组齿廓坐标制造出的蜗杆成形刀,所述蜗杆成形刀的形状与渐开线齿轮的齿形相同;其截面的顶端为直线、两边缘为渐开线、齿根部分为弧线形过渡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刀具加工出的渐开线齿轮包络蜗杆副的啮合为面接触,可使其承载能力、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并可减少点蚀和剥落等现象的发生,受到用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平地机回转驱动中圆柱蜗杆传动副的实际啮合效果不理想、接触斑点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建立传动副数学模型,研究其啮合特性;建立精确的三维实体模型,用接触有限元法分析了传动副的接触特性,并通过数值实例与样件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选取合适的变位系数可以有效避免根切;对蜗轮滚刀进行合理的增径处理、对传动副进行修形、对蜗杆齿根和蜗轮齿根进行适当的倒圆处理,可降低齿面最大应力;传动副接触斑点检测结果与接触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一致,证明了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改进后的蜗杆减速器样机传动效率在38%~43%之间,正转时传动效率略高于反转时传动效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滚珠环面蜗杆、蜗轮滚刀及蜗轮的啮合原理及精确成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介绍圆弧圆柱蜗杆付设计齿形、几何参数、几何尺寸等的选择,加工工艺的讨论分析,啮合特性的试验以及装机调试实际运转考核。今年三月份在一机部重矿总局主持下召开了鉴定会,会议认为,它可与环面、尼曼蜗杆付并列,加之其制造较易,费用低,所以研制是成功的。这将为解决大型轧机压下装置的蜗杆付,扩大了渠道。  相似文献   

20.
采用传统方法加工直廓环面蜗杆时,必须采用较复杂的专用机床和回转工作台附件,其应用受到限制.提出一种加工直廓环面蜗杆点轨迹成型的新方法.该方法在通用的三轴联动数控车床上,利用车刀刀尖沿插补圆轨迹切削,一次往返后进刀,只要保证刀尖进刀方向线始终与啮合蜗轮基圆相切,则可替代由直线刀刃实现的直廓环面蜗杆的传统方法,不需特殊设备.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正确可靠,操作调整简单灵活,加工范围大,特别适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