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储集层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以双河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双河油田“九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了储集层沉积微相的规模,平面分布和物性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认为,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体,重力流砂体,水下溢岸砂体等微相砂体,它们具有不同的几何规模,物性和平面分布特片,这些特征控制了油层的吸水和产液能力,平面油水运动,进而控制了剩余油分布特征,指在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主要富集在规模小,物性相对较差的微相砂体中,从而形成了小型透镜型和镶边搭桥型两种剩余油富集形成。  相似文献   

2.
从储层精细描述的角度,对储层、沉积微相进行精度研究,根据砂体在纵向上的沉积韵律变化特征和平面上的展布特点以及位于构造的具体位置,结合文南油田和马厂油田的生产实例分析,对中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和挖潜。这时增加老油田的可采储量,提高老油的最终采收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下二门油田剩余油分布状况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二门油田是典型的断块油田 ,经过长期高速开发 ,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文章概述了下二门油田剩余油总体分布状况和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并从沉积模式、地质因素和井网因素三大方面对核三段剩余油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可应用于井网的进一步优化部署  相似文献   

4.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Es^下2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Es^下2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骨架砂体为水产延少、水道间砂、前缘砂、远砂坝。动态资料及油表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沉积微相与油层的水淹程度和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潜力较小;前缘砂和河道间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中  相似文献   

5.
胡状集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提高水驱开发效果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胡状集油田储层严重非均质的特点,将剩余油研究与储层微相研究紧密结合,总结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水淹层电测特征,通过地质工艺结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工艺配套技术,以提高水驱波及体积,合理调整注水、产液结构,有效地遏制了油田的两大递减,实现了连续5a稳产,对严重非均质油藏的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剩余油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城油田东区沙河街组二段为多油层非均质层状油藏,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其剩余油储量为96×104t,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及复杂断块区.微构造和储层性质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正向微构造和小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微型屋脊式构造是剩余油集中的部位;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低的流动单元其剩余油饱和度高.另外,注采系统亦对剩余油的分布有一定影响,注采井距加大,剩余油饱和度则增大.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大庆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大庆油田个密集井网区的实验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薄砂层或孤立的小透镜体中;沉积韵律层渗透性的差异控制剩余油的纵向分布,厚油层顶部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段.另外,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分布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成因的砂体中,剩余油分布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分流间砂体及水下分流砂体因非均质性严重,故易形成剩余油.  相似文献   

8.
秦飞  贾振甲  金燕林  秦中正 《海洋石油》2014,34(1):63-66,76
随着下二门油田开发的逐渐深入,下层系的剩余油研究和沉积微相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在充分把握该层系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之上,将剩余油分布三维空间模型与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模型结合起来,对不同沉积相带的剩余油从剩余地质储量、剩余储量丰度、剩余油饱和度进行定量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沉积微相跟剩余油分布的定量关系。该研究对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的挖潜对策,提高油藏开发效率及最终提高石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可适用于其它同类油藏。  相似文献   

9.
王集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东北部,是一个岩性和断层共同作用的复杂油气藏。开发后期由于对储层和地下油水关系认识不清,注水和剩余油挖潜效果不佳。鉴于沉积相对储层和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了本区取心井的岩性、粒度、岩石相与测井相特征,并进一步从平面上和剖面上研究了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对油藏精细地质建模和剩余油挖潜方案调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阳凹陷张店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小云陈恭洋  李功权 《河南石油》2005,19(3):8-10,13,i001
沉积相研究是从成因的角度来研究砂体沉积特征和展布特征。通过对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南阳凹陷张店油田核桃园组识别出10余种岩石相类型和8种岩石相组合类型,确定了6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在核二段三角洲相地层建立了二维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格架,分析了不同的沉积时期各沉积微相的组合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指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和重力流砂体为有利储集相带,为本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FZ油田中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FZ油田中低渗、小断块油藏的特点 ,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 ,应用RMS随机建模软件 ,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 ,预测了剩余油分布 ,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措施 ,矿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取心井的岩性、电性、沉积韵律、沉积构造、粒度和化石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对阿11断块进行了沉积微相研究.共划分出辫状水道、水道间、水道前缘和水道侧翼4种微相,其中辫状水道微相在该地区各砂体中最为发育.结合测井水淹层判断方法和油藏开发动态数据,总结不同微相的水淹层特征和开发特征,揭示不同沉积微相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指出有利的剩余油分布潜力区.分析结果表明,辫状水道砂体最先水淹,水道前缘砂体次之水淹,扇中水道间及水道边部砂体不易水淹;沿辫状水道主流线方向注水受效好,单井日产量和累计产量高,剩余储量较少,而水道边部注水受效较差,累计产量低,含水相对低,水道前缘离注水井距离远、注水受效差.因此,辫状水道边部、水道前缘、水道间砂体为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挖掘东辛地区稳矿砂体的油气勘探潜力,有必要对其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目的层为东营三角洲发育初期湖平面快速下降的背景下的3期进积砂体,和其上的15个砂层组可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5个体系域.该地区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风暴岩-浊积扇沉积体系,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滩坝-风暴岩沉积体系.主要物源方向为东部和东南部,还存在来自东北部的次要物源.建议对其构造特征进行精细描述.  相似文献   

14.
15.
沉积相研究是从成因的角度来研究砂体沉积特征和展布特征。通过对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南阳凹陷张店油田核桃园组识别出10余种岩石相类型和8种岩石相组合类型,确定了6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在核二段三角洲相地层建立了二维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格架,分析了不同的沉积时期各沉积微相的组合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指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和重力流砂体为有利储集相带,为本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濮城油田东西区沙二段下亚段按T-R沉积旋回划分为8个砂岩组,根据其岩石学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识别出8种岩石相类型。按其组合及成因特点,储集砂体主要为浅水湖泊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沙二段下亚段总体上经历了从湖退到湖进的沉积演化,因此,主要的有利储集砂体位于湖退晚期和湖进的早期,即沙二段下亚段3-6砂岩组。  相似文献   

17.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 ;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 ,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北部头台油田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运用动力沉积学的观点,对头台地区进行岩性-构造相分析,进而根据测井曲线,古生物,微量元素及沉积特征等标志划分出本区八种沉积微机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序列的马尔柯夫链分析,建立了本区沉积微相模式。  相似文献   

19.
沉积微相对单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分析靖安油田长6储集层沉积微相对单井产能的控制作用,给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地层系数与单井产能的经验公式,生产数据验证了经验公式预测产能的准确性,可用于开发方案调整和制定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济阳坳陷高青油田高17断块的油藏精细描述中,发现了决口水道微相,并对其成因、沉积特征与模式、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认为决口水道是在河流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由主河道于大洪水期冲裂决口后,在广阔河道间形成的具有固定路径及一定限流作用的极窄而浅的短程小型水道,其形成后对原主河流流量影响较小;与主河道沉积相比,其具有粒度细、分选稍差、含泥量稍高、层理规模小、冲刷弱、略显正旋回、储层物性略差、砂体极薄 (< 2.5 m)而窄 (< 100 m)等特点。通过分析水下决口水道的沉积机理,建立了渐弱消失型、分支型、末端扇型和汇入型 4种沉积模式;由水下决口水道形成的小而肥的井网控制不住的或注采不完全的剩余油富集砂体,数目众多,剩余油储量非常可观,在油田挖潜及油田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