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塔河油田氮气驱矿场试验存在气驱井组见效差异大、影响因素不明、气驱井组选择依据缺乏等问题。根据地质成因及储集体分类,将氮气驱井组划分为8种类型,选取增油特征、控水效果、能量、见效响应特征、注采井对应关系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井组注气后见效特征;其中断溶体气驱井组见效最快,控水效果最好,但稳产期较短;风化壳和暗河气驱井组见效慢,但见效后稳产期较长。研究了岩溶背景、控制构造高点、储集体发育位置、注采位置、注气速度等因素对氮气驱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驱井组选井原则及实施建议为:优选水驱失效的断溶体背景的井组实施氮气驱,油价升高后,逐步扩大到风化壳、暗河背景的井组;优选控制高部位储集体的井组;优选上注下采模式的井组,优化合理注气速度。按照所提原则和建议,选取了典型井组进行注气,受效井日增油15.9 t,含水率下降35.1个百分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牙哈凝析气田采用\"循环注气、保压开采\"的开发方式4年多以来,已从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证实了已有2口注气井组发生气窜,但是注入介质朝哪个方向推进、主力驱替方位如何、注入介质前缘波及何处都难以判断。用示踪剂方法存在人为因素很多、精度不够、施工复杂、周期长,而且只能粗略判断。利用注气井气驱前缘监测技术――微地震法对注气井进行监测,可得到该井的气驱前缘、注入气的波及范围、优势注气方向和区块的气体波及区。  相似文献   

3.
低渗油藏水驱后CO2潜力评价及注采方式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延长油田乔家洼区块由于基质致密和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注水开发效果差的问题,通过开展CO2室内驱油实验,在水驱基础上分别对连续气驱和气水交替驱驱油潜力进行评价,并对气水交替驱流体注入速度、段塞尺寸及气水比等注入参数进行优化。同时,对区块采用水驱、优化井网后水驱、利用优化的CO2驱注入参数开展气驱和注气5年后转气水交替驱4种开发方案,进行数值模拟产量预测。实验结果表明,CO2驱在目标区块高含水后有着较大驱油潜力,连续气驱和气水交替驱分别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8.43%和20.95%;气水交替注入方式下采收率随各注入参数的增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佳注入速度、最佳注入段塞尺寸和最佳气水比分别为0.73mL/min、0.1PV和1∶1。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化井网后水驱、连续气驱和注气5年后转气水交替驱3种方案在开发15年后,分别可以在原水驱方案基础上提高采收率0.77%、13.81%和12.98%,建议采用注气5年后转气水交替驱方案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大涝坝凝析气藏开发中后期采取循环注气,由于反凝析和水侵作用,注气机理、注气作用已不同于常规凝析气藏循环注气。为此,首先分析了注入气在地下的流动过程、与地下流体的接触作用,总结出注气过程中主要发生注气驱油、反蒸发、气窜和抑制水侵等作用。进而以注气机理为基础,结合注气前后生产井地面参数、流体监测数据、PVT数据和曲线形态特征,综合评价了生产井受效情况,并给出了各参数变化特征和变化范围。最后据典型参数变化特征,建立了3大类4种受效特征共计15项评价参数,实现了凝析气藏注气受效半定量—定量评价。大涝坝凝析气藏运用该评价标准,确定注气过程中以气驱油作用为主,产水井抑制水侵效果好,距离注气井近的生产井气驱油过程伴有反蒸发作用,生产井未发生气窜。结论认为:该评价标准为进一步优化注气方案提供了依据,并且所描述的注气机理和所建立的受效标准对采取循环注气开发的凝析气藏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考虑到目前还没有较为简单成熟的火驱燃烧前缘分析计算方法,根据火驱特点,选用适宜的示踪剂对气窜方向进行监测,依据物质平衡基本思想,建立了判断多井组火驱燃烧前缘位置的新方法,即以示踪剂监测结果为依据来分析注气井和产气井之间的连通关系,进而计算燃烧前缘的距离。以辽河油区火驱矿场试验区为例,对6井组进行计算,并结合工程和地质因素分析了燃烧前缘不均匀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平均劈分注气量的估算方法进行对比,示踪剂辅助判定火驱燃烧前缘方法能较准确地指示井组间的气体流动方向和不同方向的流量,该结论通过结合目的层沉积相分析得到了验证。示踪剂辅助方法避免了盲目劈分产气量所造成的计算误差,计算方法简便可行,计算结果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6.
延长油田乔家洼区块属于典型的低孔、特低渗油藏。针对该区块基质致密和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注水开发效果差的问题,通过开展CO2室内驱油实验,在水驱基础上分别对连续气驱和气水交替驱驱油潜力进行评价,并对气水交替驱流体注入速度、段塞尺寸及气水比等注入参数进行优化;同时,对区块采用水驱、优化井网后水驱、利用优化的CO2驱注入参数开展气驱和注气5 a后转气水交替驱4种开发方案进行数值模拟产量预测。实验结果表明:CO2驱在目标区块高含水后有着较大驱油潜力,连续气驱和气水交替驱分别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8.43,20.95百分点;最佳注入速度、最佳注入段塞尺寸和最佳气水比分别为0.727 m L/min,0.10 PV,1∶1。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连续气驱和注气5 a后转气水交替驱,在开发15 a末,在水驱基础上分别可以提高采收率13.81,12.98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开发效果显著,但尚没有针对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合理注气量的确定方法。根据生产数据分析法,通过流量重整压力和物质平衡时间曲线的拟合,得到了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气驱井组总动用储量;考虑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井网特征,得到了线状井网气驱平面波及系数计算方法;根据地震能量体属性缝洞体三维分布,得到了考虑缝洞体空间展布的断溶体油藏气驱纵向动用程度。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典型断溶体油藏进行模拟,明确了断溶体油藏合理注气量为剩余储量的0.75 PV;在得到断溶体油藏气驱井组总动用储量、注气前累计产油量、平面波及系数、纵向动用程度和合理注气量的基础下,建立了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气驱井组合理注气量的计算方法。将该计算方法得到的合理注气量应用于塔河油田断溶体油藏注气现场,见效井产油量增加到未注气前的2.5倍。  相似文献   

8.
辽河油田杜124井区双北29-37井组MD膜驱矿场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芒来  李奇  林宝辉 《油田化学》2003,20(4):363-367
辽河油田杜家台124井区油藏埋深~3000m,地层温度110℃,平均渗透率0.029μm3,原油50℃粘度31mPa·s,凝点28.5℃,井区采出程度仅6.17%。该井区双北29 37井组包括1口注水井和3口采油井,驱油试验前注水困难,日注水量降至60m3,注水压力升至19.8MPa,井组日产油7.6t(单井0.9~4.3t),含水82.0%(单井73.0%~85.5%)。根据设计试验方案,从2001 09 30开始,每天从注水井注入有效浓度25%的MD 1工业膜驱剂100kg,15天共注入1.5t,截止2001 12 27,井组累计增产原油157t,注入1t化学剂增产原油105t,驱油试验在经济上是成功的。产油、含水、产液曲线表明,膜驱剂注入开始后10天左右,井组日产油量明显上升,最高达12.4t(37.3t/3d),15天左右井组含水明显下降,最低达73%;注入膜驱剂后井组日产液量增加,最高达53.4t(160.3t/3d),较试验前平均值增加30%。认为油井产液量增加是低渗透油藏MD膜驱见效的现场判据。图5表1参6。  相似文献   

9.
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及其在文25东块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是从注入井中注入示踪剂段塞,在周围生产井中监测示踪剂产出情况,得到示踪剂产出曲线,通过数值分析,求出油层特性参数.该技术经在文25东块的应用,探讨了动态监测机理,讨论了监测井组油水井间的连通状况、高渗层渗透率、厚度、孔道半径等,为下一步调整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气驱动用储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呈非连续性分布,不同与常规砂岩层状油藏,属典型的块状油藏。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现场注气增油效果显著,针对塔河缝洞型块状非均质油藏特点,提出了缝洞型油藏井组气驱动用储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基于PDA生产数据分析法,通过流量重整压力和物质平衡时间曲线的拟合,建立了井组总动用储量的计算方法。针对塔河风化壳、暗河和断溶体3类岩溶背景,提出了基于形状因子修正系数的平面波及系数计算方法和基于地震能量体属性缝洞体三维分布的纵向动用程度计算方法。基于井组总动用储量、注气前的累产油量、平面波及系数、不规则井网形状因子修正系数及纵向动用程度,建立了不同岩溶背景下不同井网井组气驱动用储量的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已应用于塔河注气现场,为气驱井组的优选和已气驱井组的气驱井组动用储量的评价及注气潜力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气井的实际生产情况,建立了气井节点分析数学模型,给出了数学表达式。利用该数学模型,可计算不同油管直径的产气量和不同段的压力损失。根据气井的动态曲线预测气井生产气的能力,可进行气井系统指标预测、参数优选等工作。以中原油田文 23 气井实际资料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与实际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选择特征波长为520nm的染料作为示踪剂来寻找油水井间的窜流通道。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计算出岩石的染料示踪剂吸附量,进而计算出注水井所需的示踪剂用量。现场试验采用200m^3浓度为25mg/L的染料示踪剂,从L41-437注水井注入后7d内在对应生产井L13-29井口取水样检测,结果表明这2口井间存在窜流通道。调剖后,注水压力由8.6MPa上升到15MPa,对应生产井平均日降水22.2m^3。  相似文献   

13.
南堡凹陷柳赞北区古近系沙三2+3亚段(Es32+3)油藏构造完整,上覆稳定区域盖层,圈闭密封性好;地层倾角大,储层连通性好,有利于形成重力驱。气驱实验表明,天然气具有增溶膨胀能力、有效降低原油黏度、增大原油流动性特点,可大幅提高采收率。基于柳北油藏地质条件,开展天然气重力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政策研究。结果表明:高注低采交错注采井网,水平井与定向井结合,注采高差100~120m,注采井距100~150m,可有效动用油层顶部、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围绕提高波及体积及驱油效率,将开发划分为温和注气采油、强化注气采油、注水采气增效3个阶段,分别优化开发方式、注采方式、注气速度、采液速度、压力保持水平、转阶段时机等关键参数。通过构建天然气重力驱提高采收率新模式,探索水驱开发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可持续发展技术路径,对渤海湾地区同类型油藏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选取了3种在地层和压裂液中含量低、环保、稳定的稀土元素Pr、Yb、Sm与乙二胺四乙酸和吡啶二羧酸形成络合物,然后将其作为示踪剂应用于页岩气井连通性评价。在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焦页66号扩平台井组的中部气层两口井(焦页66-Z1HF和焦页66-Z2HF)中注入微量元素示踪剂,通过监测注入示踪剂井及其邻井返排液中是否有微量元素示踪剂来评估焦页66号扩平台压后连通性,进而探讨涪陵页岩气田下部、中部、上部气层立体开发的可行性。返排液监测结果显示,焦页66-Z1HF井偶见高含量Sm元素示踪剂(焦页66-Z2HF井注入剂),表明两口中部气层井间可能存在连通;下部气层监测井未见Pr,Yb,Sm浓度异常,说明其与中部气层未发生连通;上部气层监测井焦页5-S2井和焦页5-S3井返排液混样中监测到了高浓度Sm元素示踪剂,表明其与中部气层存在连通。研究初步验证了微量元素示踪技术是一项简单、有效的页岩气井连通性评价的示踪技术,可以方便、高效地判断页岩气井的井间连通情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选择特征波长为450nm的荧光物质作为示踪剂来寻找油水井间的窜流通道,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计算出荧光示踪剂在岩石中的吸附损失量和估算试验区块地下水体体积,从而计算出注水井所需的示踪剂用量。现场试验注入267m3浓度为15mg/L的荧光示踪剂溶液,历时40h,从15N9注水井注入后,在对应的14口生产井上取水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中4口井间存在高渗透带或窜流通道。在15N9井调剖后,注水压力由6.0MPa上升到12.5MPa,对应生产井平均单井日增油3.5t,含水下降9.55%。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的建造,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季节性调峰,平抑供气峰值波动的最合理,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实际储库地质构造的非均质性以及储层破除放传输流体能力的不同,。在调峰时必须对库内各注采井进行合理的配产,文章通过分析水驱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注采动态特征,建立了库内注采井夏注冬采的数学模型,采用全隐式牛顿迭代法,以储库地层压力和含水饱和度为约束条件,数值模拟出各注采井的注采运行动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实际地下储气库的优化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井间示踪剂大孔道识别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原油田胡7南块非均质性严重,大量注水后,储层出现大孔道现象,使注入水沿大孔道短路循环,注入水效率低,水驱波及体积小,加剧了层内、层间矛盾,导致油井含水上升快,水驱动用程度低。为了制订一系列有效的调整方案,提高水驱油效率,决定对胡7南块的7—21、7—189、7—112、7—121四个井组投放示踪剂,利用井间示踪剂大孔道识别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解释软件描述高渗透水淹层(即大孔道)的厚度、渗透率、孔道半径,并解释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情况,从而为调剖堵水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张坨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的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张坨凝析气藏于1995年开始循环注气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动态跟踪与监测,而如何才能监测注气井气源何时到达生产井及气源流向等,成了开发方案执行好坏与监测工作的重点。根据对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利用示踪剂跟踪流体流动来监测开发方案实施情况的方法,并从注入示踪剂的筛选、注入量的确定、注入的方式及跟踪监测的技术等方面不断完善这一方法,再对大张坨凝析气藏循环注气作业现场情况实时观测,证明示踪剂的跟踪和监测技术对方案调整、指导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今后类似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示踪剂检测法在双1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  郑国述  陈芮 《天然气工业》2008,28(1):110-112
随着气井开采进入后期,气水同产井越来越多,了解气水同产井间的连通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示踪剂检测法就是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结果可靠的方法。为此介绍了气水同产井双1井与地层水回注井双9井间的连通关系,采用了示踪剂检测法,证明了双1井与双9井虽然产层不一样,但层间连通,从而弄清了气水同产井双1井开采越来越困难的真正原因,为下一步双1井采取合理的开采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指导生产具有指导作用。同时通过该方法在双1井与双9井的现场成功运用,也为气水同产井证明井间连通关系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南油田文88块天然气驱技术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文南油田高温高压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难度大,水驱动用状况差、单井产能低等特点,选择了文南油田文88块沙三中油藏开展注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研究,从文南油田文88断块的地质条件出发,根据油藏地质特征、采出程度以及驱替类型,将文88块2口井氮气试注作为先导性试验,以注氮气试验所得到的实践数据为依据,对文南油田文88块深层低渗油藏注天然气驱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文南油田有广泛的天然气资源基础,可以为天然气驱提供较为充足的气源;天然气驱是文南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攻方向,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和潜力;对文88块深层低渗透油藏开展注天然气驱提高采收率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