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艺术、生态与景观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景观设计作品如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元荡景观桥的设计实践案例,通过介绍元荡景观桥的方案理念、总体布置、生态景观设计、文化景观设计等内容,展示了景观桥设计的系统性.同时,探索了景观桥设计新方法运用、新材料应用等.最后,探讨了在景观桥设计过程中,如何凸显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景观美学、文化艺术、生态绿色等综合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1)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的进步,动画的表现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渐渐进入大家的眼帘。动画的概念不仅仅停留在动画片的范畴而是更广泛的应用与社会与生活当中。景观动画是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分支出来的一个新领域。广泛应用于景观建筑行业.景观动画能够全方位、直观地给人们提供各种具有真实感的场景信息,景观动画的世界是个多维的世界,从听觉、视觉、触觉、时间变化等都是景观所要传达的内容。景观动画技术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模拟行走在景观环境之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观察景观的不同变化,诸如植物生长发芽,树杆时瑟瑟摇曳,花儿瞬间为你开放,流水激起璀璨的水花,四季交替、花开花谢、生态演变,四季在你行走间不断更替。  相似文献   

4.
从"景观"与"生态"2个概念分别出发,尝试对"景观生态"的概念价值予以深入探讨.以景观具有"生命性"和"形象性"2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及其生态过程是地球生命系统的运动与演化过程为基点,得出:景观为"地球生命系统的外部呈现",其实质是一种具体的现象;与之相对,生态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内在机理",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一起构筑系统视角下完整的生态学研究范畴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河道形态、生态河床、生态护岸、生态生物系统等方面,结合南宁市五象新区良庆河、楞塘冲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城市河道生态自然景观的营造.  相似文献   

6.
李单 《建筑设计管理》2015,(4):53-55,58
在建筑学科范畴扩展覆盖景观的表象下,景观学科在末位进行抗争,景观与建筑之间依旧出现撕裂与断层的现象,并带来设计实践的极大困境。本文以意大利Ia N+设计事务所为例,借鉴其设计模式提出了景观导向下的建筑景观综合设计模式。不同于以往建筑主导控制的思维,我们建议以区域为视角、景观为基础的多方位调查,将设计目标定位为区域内使用、美学、生态、社会方面瞬时的平衡和长远的可控,以景观格局为框架,组织建筑限定空间,帮助构成建筑与景观网络和空间,凝固场所的特质,反复设定各方面关联以形成动态平衡。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景观导向下建筑景观综合设计模式为线索,去探寻建筑与景观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袁敬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5):12-20
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的形态、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化乡村景观特征具有文化、景观与生态等价值。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及消失,并引发景观特征减少、多样性降低。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包括内容、范畴以及具体措施和技术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城市的扩张、转型和收缩等进程为城市荒野景观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可能.在物理范畴上,城市荒野景观指生态过程基本维持以自然为主导,且具备类似自然荒野野性表征与功能类型的城市空间.隐含在城市中的荒野景观片段,其存在与持续得益于有限程度的人工管理和对自然做功的最小干预.由于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共同作用与相互抗衡,城市荒野景观往往...  相似文献   

9.
许继清 《华中建筑》2007,25(7):113-114,118
该文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对现代景观发展的影响,并从景观与生态技术、社会价值、地域文化及现代艺术等领域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现代景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河道生态建设和景观建设的融合均为了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城市河道时将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相结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也是改善我国城市环境的关键。本文对河道规划设计原则以及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的必要性、河道规划设计要求等进行了简要分析,促进了我国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1.
景观园林作为一个综合体,如同历史文化的发展一样,其发展变革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烙上时代的印记.现代景观园林代表着园林发展的新方向,具有场所性,应符合自然规律,遵循生态原则,满足社会的需求功能.  相似文献   

12.
俞孔坚 《中国园林》2006,22(8):8-12
介绍了给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的3项建议,指出,(1)国土生态安全乃国家头等大事,若要高效地维护脆弱的中国大地的生态健康和安全,必须建立具有综合功能的、结构完整的景观安全格局:(2)建立中华大地上的乡土遗产景观网络是维护和谐安定社会的根基,同时乡土遗产景观与生态安全格局密不可分;(3)大运河遗产廊道具有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和建立南北休憩廊道等方面的战略意义,是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文化遗产网络的一条关键廊道,应尽快规划实施;(4)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像重视文物那样重视保护中国近现代工业遗产,同时要科学、合理、艺术地利用这些遗产。  相似文献   

13.
倪畅  周凯  郑曦 《风景园林》2021,28(5):80-85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景观格局、自然要素、人类社会要素3个方面对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优化浅山区域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不均衡,其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共识别了10个生态源地,构建了10条生态廊道、14个生态节点,组成点、线、面交织的多层次生态网络。优化了浅山区域景观格局,将有效改善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水平,对于北京浅山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形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景观营建方法的类型学研究,将景观营建方法分为8个类型.分别是.综合思维设计、艺术表达设计、景观分析、多元设计、生态设计、精神景观、过程主义设计、恢复景观.利用类型学研究透过事物表象探索深层结构的特性,提出当代景观营建和传统园林之间并无鸿沟,与民族传统决裂的方式是一种错误,中国传统园林是当代景观营建的重要根基.景观设计不应被视为从国外移植来的全新行业,更不是随心所欲、凭空想象的设计,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类型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小城镇的建设应体现景观与艺术、科学的完美结合,将景观效应与使用功能、历史文化、生态作用等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塑造特色城镇。本文根据小城镇绿化景观的现状,对现代小城镇绿化景观规划与设计指导思想、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景观是一个可持续、有生命力的综合体,它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传承、生态理念和技术的进步而共同发展。景观的发展不仅符合自然规律、满足社会功能,还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赋有艺术的感官。景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了其变化与发展的个性。针对景观的这种特性,引入景观流的概念,从联系流与连续流两方面来分析景观流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作用机制,讨论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景观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森林景观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损益的前沿和热点,森林景观承载了社会文化、生产、生态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北京市森林遥感图像和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选取与景观多样性相关的指标,构建城市森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森林综合质量,分析北京森林景观现状及问题。结果表明:近年来,森林景观规模增加促进了北京市三生空间的融合,加快了森林生态资产的正向增长。北京市森林景观保护与修复工作已从增加规模阶段转变为提升综合质量阶段,中幼林和成、过熟林是未来改造提升的重点。持续实施碳汇造林、营林工程,提升森林景观多样性,是森林保护、修复与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多功能景观概念在可持续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自然环境一起,共同形成的具体而有特色的产物。可持续景观发展观明确景观生态保护规划的目标包含对土地和自然资源、传统景观文化与美学特色的保护和适当开发使用,有利于城市居住环境向更良好的生态单元发展。多功能景观概念扩大了景观生态学的内涵,从人类生态总系统的观点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去理解景观,以跨学科方式有效地把自然科学与人类相关学科连接起来,用"自然生成的隐性次序"意识去发现自然、社会、人类心灵中的亮点,在自然与人类情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用它来解决目前日趋严重的生态压力和文化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曹盼宫  陈军 《山西建筑》2009,35(29):46-47
通过阐述后工业景观产生的内因与外因,论述了后工业景观具体展现出来的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多元文化内涵,指出后工业景观的内涵思想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以及尊重多元文化传承的文脉理念.  相似文献   

20.
李树香  姚亦锋 《华中建筑》2007,25(3):137-140
南京南郊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遗存丰富.随着南京城市发展的南移,城市建设对南郊景观的影响将逐渐加强,对南郊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迫在眉睫.该文在对南郊现状景观调查与生态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原理以及"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研究构建南郊的生态化廊道体系和开敞空间景观格局,以期使其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趋于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