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俄罗斯SENEGE公司在莫斯科Solnechnogorsk聚合物工厂建成俄最大的PET树脂装置,并已于2006年6月底投产,该装置采用伍德依汶达菲瑟公司技术,装置能力超过93kt/a。伍德依汶达菲瑟公司为该装置提供装置设计、技术、设备、建设监理、培训和开工服务,该公司最现代化的2R(双反应器)cP工艺涉及ESPREE(r)和DISCAGE(r)反应器。装置设计能力高达108kt/a。这是俄罗斯采用该技术的第一套装置,也是俄罗斯联邦生产PET树脂最大的单一生产线。验收表明,产品质量极好、投资和生产费用低、易操作、易维护。该装置的原材料PTA和乙二醇现来自俄罗斯联邦有关国家,SENEGE公司已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扩增PET树脂产能。  相似文献   

2.
结合燕化公司缩聚装置的现状,介绍了国内外PET树脂生产装置的建设、技术进步及装置改造的情况,以及PET树脂的非纤应用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对该装置进行改造,提高生产能力,扩大产品品种的必要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依士曼化学公司开发新技术,用以生产PET聚酯树脂,该技术将使对二甲苯至PET的过程组合在一起。依士曼将采用该技术在美国哥伦比亚建设150kt/a PET装置,计划于2006年第4季度投产,项目投资费用为1亿美元。伊士曼在哥伦比亚现有的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将改造采用其中的某些技术,该技术称为IntegRex。  相似文献   

4.
DAK美国公司正在美国特拉华州Wilmington附近的Cape Fear生产基地建造一套200kt/a的生产瓶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的聚合装置。当该新装置于2006年晚些时候投产时,它将是第一套采用Uhde Inventa-Fischer公司的melt-toresin(MTR)技术和DAK美国公司专有技术的PET装置。  相似文献   

5.
泰国Indorama聚合物公司于2007年5月底宣布,将在美国投资建设无定形和固态聚合(SSP)PET聚酯装置,将于2009年2—3月建成投产。  相似文献   

6.
伊士曼公司计划与全球炼制商合作伙伴一起协作,由炼制商提供对二甲苯原料,采用其新的IntegRex工艺技术建设PET聚酯装置,在全球占据聚酯成本的优势地位。该项目将为700kt/a,相当于目前美国年需求量的16%,可望2010年后适时投产。  相似文献   

7.
依士曼化学公司开发了新的技术,用以生产PET聚酯树脂,该技术将使对二甲苯至PET的过程组合在一起。依士曼公司将采用该技术在美国哥伦比亚建设150kt/aPET装置,计划于2006年第四季度投产,项目投资费用为1亿美元。依士曼公司现有的位于哥伦比亚的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的改造将采用其中的某些技术,该技术被称为IntegRex。  相似文献   

8.
日本三菱树脂公司计划在滋贺县米原市山东工厂增设用于平面显示器(FPD)的光学用聚酯(PET)膜生产装置。这是为了适应旺盛的需求,新装置生产能力为15kt/a。预计2010年4月建成投产。这样该工厂PET膜的生产能力将扩大到80kt/a,成为全球最大的光学用PET膜生产基地。投资额为130亿日元。  相似文献   

9.
具有40万t/a的聚酯生产能力的上海艾利森石化公司,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装置将在5月份投产。  相似文献   

10.
Artlant PTA公司于2012年3月30日宣布,位于葡萄牙锡尼什(Sines)的7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投入生产,该装置的产品将主要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供食品包装使用和用于制造纺织纤维。该新装置是欧洲最先进的PTA装置,也是葡萄牙最近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该装置建设投资超过4亿欧元(约合5.3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德固赛公司将与台湾平板显示用光学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模塑混配物生产商Forhouse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建设PMMA装置。该合资企业将于2006年1月组建,德固赛将持股51%。该合资企业将在台中建设PMMA新装置,能力为40kt/a。生产的PMMA混配物用于TFT-LCD平板显示的反光装置。  相似文献   

12.
阿曼芳烃公司(AOL)于2008年10月6日宣布在Sohar投资16×10~8 US$的对二甲苯和纯苯装置将于2009年3月投产。AOL在Sohar工业港建设世界规模级芳烃装置,采用Axen技术以生产制取聚酯纤维和PET聚酯用的关键原材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化工》2006,31(1):50-50
在筹备了十多年之后,美国WMPIPty公司最近决定,今年春季在美围启动建设第一套大型煤制油装置。该装置位于Gilberton附近,将处理无烟煤,用以生产5000桶/d的超清洁液体燃料,并发电外供。该装置计划2009年初投产。该装置开工投运后,公司将建设更大规模的工业化装置。该煤制油装置将采用壳牌公司的煤炭气化工艺,由德国乌德公司承担装置的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Chemical Week 2011-04-23消息,印度信任工业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大规模扩大聚酯产业链项目。扩能项目包括:(1)在印度Dahej新建1套230万t/a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该装置预留有今后进一步将产能再提高115万t/a的潜力,该新建PTA装置将与该公司位于印度贾姆纳加尔的对二甲苯(PX)装置进行一体化整合,产品将供应当前正在建设之中的下游聚酯装置;(2)在Dahej新建1套54万t/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装置,  相似文献   

15.
美国聚酯短纤生产企业DAKAmericas公司和全美最大地毯制造商ShawIndustries日前表示,双方已创建了一命名为ClearPathRecycling的合资公司回收利用PET。合资公司计划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的费耶特维尔新建一PET回收利用装置,每年可回收超过127kt的PET瓶。该回收装置有望在2010年初建成投用。  相似文献   

16.
英国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生产商璐彩特(Lucite)国际公司将第一次采用其α-MMA新技术在新加坡建设甲基丙烯酸甲脂(MMA)装置,这是该工艺开发10年后将建设的第一套装置,能力为120kt/a,已于2006年8月中旬投入建设,定于2008年初投产。该装置设计采用的擞据来自完全一体化、连续式的微型装置(由Davy过程技术公司建造)。该微型装置概念包含了中型装置至工业规模装置的设计详情,而却可按实验室规模的费用基准操作,典型的放大因子为10000~30000,可代替常规开发路线(设计、建造和运作验证装置)所需的5年时间和1000万英镑的投入。该微型装置概念使放大到工业装置的中试时间减少到3年。  相似文献   

17.
索尔维公司和巴斯夫公司将合资在巴斯夫安特卫普生产地建设大规模过氧化氢装置,该装置过氧化氢将供应给巴斯夫和陶氏化学公司在当地合资建设的环氧丙烷(PO)装置,该PO装置将采用基于过氧化氢的新技术。该索尔维工艺过氧化氢装置能力超过200kt/a,计划与巴斯夫-陶氏化学PO装置在2008年同时投产。该装置也有部分过氧化氢供应市场。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最近中国中央政府批准了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合资的福建石化的对二甲苯项目。该项目将投资4.85亿美元建设产能700kt/a的对二甲苯生产装置,预计于2009年年初投产。福建泉州对二甲苯项目是中国未来几年规划建设的大型对二甲苯项目之一。为满足下游PTA/PET工业发展的需求,中国政府规划到2010年建设总产能4.30Mt/a的6个大型对二甲苯项目,分别是:南京金陵石化,茂名石化,泉州福建石化,大连福佳石化,惠州中海油,厦门对二甲苯项目。  相似文献   

19.
印度石油公司将与两家外国公司合资建设印度的第一套丁苯橡胶(SBR)装置。这座120kt/a的SBR装置将建在该公司位于Panipat的860kt/a乙烯联合装置的同一场地。该乙烯装置采用Lummus工艺,计划在2009年底投入运行。包括配套的丁二烯抽提单元在内,SBR装置的总投资约为76.1亿印度卢比(约合1.775亿美元)。  相似文献   

20.
日本吴羽化学公司于2007年12月下旬宣布,将投资1亿多美元,计划在美国生产聚乙醇酸(PGA),这是一种新的聚酯树脂,应用目标是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的气体阻隔层。吴羽化学公司将在杜邦工厂的生产地,即西弗吉尼亚州Belle建设生产装置,杜邦工厂在此生产该类树脂的原材料乙醇酸。该装置将于2008年初开始建设,计划于2010年初建成。该装置将是世界半商业化规模生产这种聚合物的首套装置,预计初期年销售额将超过1亿美元。据称,PGA业务的营业额未来可望达到10亿美元。PGA现仅在一些高端领域应用,如用作外科手术的缝合线。吴羽化学公司表示,该公司的研究人员已开发了低成本的PGA生产工艺。2002年起,该公司就在日本磐城运营着100t/a的中型装置。吴羽化学公司称,PGA可作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阻隔层,其阻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效果比PET聚酯好上百倍。这种树脂的应用预计可使碳酸饮料和啤酒瓶制造商减少所使用的PET聚酯20%以上,并且也不会妨碍PET聚酯的回收利用。据称,鉴于PET聚酯的阻隔性能有限,PGA还可在PET聚酯目前不能应用的领域打开新的市场。(上海钱伯章供稿)日本吴羽化学公司在美国建聚乙醇酸装置!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