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根据d-电子合金理论研究了合金系统Ni-16Cr-9A1-2W-1Mo-4Co-Ti-Ta-Nb(at.-%)的热腐蚀行为。选择了最佳成分范围内的4种成分进行单晶生长及性能评价。确定了性能匹配最佳的合金成分(at.-%)为:Ni-16Cr-9A1-2W-1Mo-4Co-3.125Ti-0.875Ta。完成了整个合金设计过程.该合金抗热腐蚀能力达到或超过IN738LC,使用温度比IN738LC高70-90℃,其持久强度达到CMSX-2的水平,试验证明d-电子合金设计理论可以用于研制开发高性能抗热腐蚀单晶镍基高温合金.  相似文献   

2.
根据d-电子合金理论研究了合金系统Ni-16Cr-9A1-2W-1Mo-4Co-Ti-Ta-Nb(at.-%)的热腐蚀行为。选择了最佳成分范围内的4种成分进行单晶生长及性能评价。确定了性能匹配最佳的合金成分(at.-%)为:Ni-16Cr-9A1-2W-1Mo-4Co-3.125Ti-0.875Ta。完成了整个合金设计过程.该合金抗热腐蚀能力达到或超过IN738LC,使用温度比IN738LC高70-90℃,其持久强度达到CMSX-2的水平,试验证明d-电子合金设计理论可以用于研制开发高性能抗热腐蚀单晶镍基高温合金.  相似文献   

3.
高性能各向同性α-Fe+Sm_2Fe_17Nx合金最近,西澳大利亚大学研究了纳米扇a-Fe+Sin。Fel,N:两相合金的结构和磁性。合金由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所研究的原始合金成分范围是5~flat%Sin、余Fe。研磨态合金粉末由sum纳米品a-Fe...  相似文献   

4.
在铸态和热等静压状态下,对Ti-62222S(Ti-6Al—2Sn—2Zr-2Mo-2Cr-Si)合金进行了可铸性研究,并选择四种热处理方法,分析了不同热处理制度对该合金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采用流动性模具进行铸造试验,以比较Ti-62222S合金和Ti-64(Ti-6Al-4V)合金填充各种厚度断面的能力.首先清除模具表面,并将板从模具上切下,将填充率作为板厚的函数.结果表明,在Ti-64合金中,板厚为1.5mm时,即完全被填充,而在Ti-62222S合金中,直到2.5mm板厚时,才被完…  相似文献   

5.
钛的电阻钎焊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Ti-24Al-11Nb-2Si和Ti-24Al-11Nb-5Si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热轧组织与性能,结果发现:随着变形量的增加,两种合金第二相Ti5Si3变得细小且趋向于均匀分布。变形量越大,合金的室温四点弯曲程度越大,含Ti5Si3较多的Ti-24Al-11Nb-5Si合金的弯曲强度较高。两种合金的室温弯曲断口形貌均为准解理形式,两相界面结合较强。高温拉伸试验表明:随变形量的增大,Ti-24Al-11Nb-2Si合金的拉伸强度和塑性都增加。Ti-24Al-11Nb-5Si合金由于变形量较大和较高的强化相体积含量,拉伸强度明显较Ti-24Al-11Nb-2Si合金的为高,但塑性却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6.
与Ti-6Al-4V(Ti-6-4)相比,SP-700(Ti-4.5Al-3V-2Mo-2Fe)疲劳强度高,冷、热加工性能好.该合金固溶处理后,应力感应转变趋势增大,屈服强度大大降低,内摩擦值很高.其它一些α+β、β合金也有类似的性能.SP-700合金在500℃左右时效时,其合金硬度达峰值大约只需1h,与其它可热处理的钛合金相比,时间要短得多,这是由合金的组织和成分决定的.日本学者ChiakiOuchi等人研究了固溶或时效态的SP-700性能,并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其组织,如α’或α”马氏…  相似文献   

7.
永磁材料未来十年研究展望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未来的10年里,永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将主要呈现3个特点:磁体综合化,合金成分多元化和制备工艺高技术化。NdFeB系合金,Sm2Fe17Nx(x=2-3系合金仍将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在正交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Cu、Mg、Si、La及形变热处理对低成分铝合金AI-(0.45%~1.45%)Cu-(1.14%~2.14%)Mg-(0.25%~1.25%)Si-(0~0.2%)La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对合金室温抗拉强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Si、Cu、Mg、La而形变热处理与常规热处理相比,能提高实验合金的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9.
Ti对Zr—Mn—V—Ni系合金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r-Mn-V-Ni合金中Zr-Ni金属间化合物与Laves相共存,Zr0.5Ti0.5Mn0.2V0.6Ni1.2合金内形成了含Ti的bcc相,选区电子衍射和EDS能谱分析结果表明,bcc相为B2型R相(Ti0.5Zr0.2)Ni,Ti取代部分Zr,改变了四元合金中Laves相的晶胞参数和亚结构,非Laves相的形成导致合金元素在各相间的重新分配,多相合金内Laves相的晶胞参数合金的名义成分。  相似文献   

10.
在正交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Cu、g,Si,La及形变热处理对低成分铝合金Al-(0.45% ̄1.45%)Cu-(1.14% ̄2.14%)Mg-(0.25% ̄1.25)Si-(0 ̄0.2%)La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对合金室温抗拉强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Si、Cu,Mg,La;而形变热处理与常规热处理相比,能提高实验合金的抗拉强度。  相似文献   

11.
用于配电变压器铁芯的具有高工作磁感的非晶合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分析并评述了美国AlliedSignal公司于1999年公开的用于配电压器铁芯的最新非晶合金,Metglas2605SA-1牌号的具体成分、性能特点及热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4种具有A侧不同稀土组分的RE(NiCoMnAl)电极合金的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论A侧稀土组分如何,铸态合金的显微组织为树枝晶形貌,晶体结构为CaCu5型六方结构,但合金的显胞体积随着A侧La被其他稀土元素的替代而减小。A侧的稀土组分对合金电化学性能影响明显,A侧为纯La时,合金的化学容量最大,倍率放电性能和充放电循环寿命较差;A侧的La被少量的Ce,Pr,Nd等稀土元素替代后,合金的电化学容量减小,倍率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则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与合金微结构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合金成分对Ti 811合金棒材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合金成分Al、Mo、V含量变化对Ti811(Ti-8Al-1Mo一1V)合金棒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811合金的性能受合金成分的支配。随合金成分Al、Mo、V含量的变化,Ti811合金的室温拉伸性能、高温拉伸性能、热稳定性能、冲击韧性、蠕变性能和缺口持久性能均有明显的升高或降低。同时应用TEM和SEM等技术研究了相应微观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阎俊萍  阎英 《物理测试》1997,(3):16-17,8
本文研究了成分对锌基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A-40合金有最佳的组织和性能,在锌基合金中起提高耐磨性作用的硬质点为CuZn4。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钛、稀土、铁等元素对压铸铝硅钛多元合金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钛、稀土和铁在该合金中的最佳含量。研究表明:铝硅钛多元合金用作压铸铝合金,具有成本低、性能优良、成分均匀、使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液相烧结法制备出Mo-30Cu合金,利用XRD,SEM,TEM等对该合金的组织进行分析观察,并研究烧结温度、相对密度对Mo-30Cu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合金组织分布均匀,组织中只含有Mo、Cu两相,在两相之间有一Mo、Cu互溶区;烧结温度是影响Mo-30Cu性能的最重要因素,在1300℃烧结的合金相对密度为99.6%,热导率为196 W·(m·K)-1.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用铸轧坯料生产8011铝合金高性能电缆箔的工艺过程,确定了合金化学成分、中间退火及成品退火制度,产品性能满足用户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显微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退火、固溶、固溶+时效、β热处理等热处理工艺对自产低氧TC4-LC钛合金和重熔的高氧TC4钛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含量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显著,相同成分下力学性能取决于微观组织;热处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低氧TC4-LC合金的力学性能,不能满足TC4钛合金的力学性能要求;重熔TC4钛合金经不同制度热处理后,强度大幅度提高,塑性除退火处理后有所提高,其它热处理不同程度降低,退火和固溶+时效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均可以满足TC4钛合金力学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挤压铸造对Al-Cu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Al-Cu系合金,采取不同的成分配比及铸造,挤压铸造两种方法加工的试样进行实验,主要考察了配料成分,加工工艺及热处理工艺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试样在挤压铸造工艺下的组织及塑性较铸造的工件性能好,可提高组织致密性,硬度增加,力学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6063-T6铝合金挤压棒材晶粒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063-T6铝合金挤压棒材的晶粒度,确定了合金的最佳化学成分、挤压工艺参数、淬火和时效制度。达到了减小制品晶粒度的目的,产品性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