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晚明造园名匠张南垣以其独特的造园风格,引领了以吴中为中心的江南文人造园的新风尚,张南垣与其子一同形成的张氏造园风格对晚明乃至清代的园林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地文人祁彪佳在建造寓园的后期,延请张南垣之子张轶凡为其改造寓园,并将此事记录在日记之中。这是如今发现的有关张氏在越中造园实践活动的唯一文献记载。在此以寓园为例,探究张氏造园之法对越中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坐隐园选址于安徽休宁,为徽商、戏曲家、版刻家汪廷讷所有,是晚明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环翠堂园景图》作为研究坐隐园的唯一图像史料,完整描绘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景风貌,为探析园林环境营造、解读文士生活风尚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以《环翠堂园景图》为研究对象,从山水环境描绘、园林生活展示、人物形象刻画、园景命名隐喻四方面入手,探讨晚明文人造园特点及渴望摆脱世俗烦扰又不愿割舍世情的矛盾心态。对于解读晚明文人造园思想,丰富古代徽州园林研究成果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向频  吴怡婧 《风景园林》2020,27(6):121-126
晚明福州著名文人曹学佺的石仓园是当时福建地区最负盛名的园林之一,其设计营造既表达了晚明文人园林普遍的趣味与手法,又呈现出较为鲜明的闽中地区的造园特征。利用文献研究法及实地调查法,对曹学佺的诗集《石仓诗稿》及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园址现状地形的勘察,对石仓园进行考据和复原,尝试还原石仓园全盛时期的面貌,并在此基础上从营造历程、布局构成、景物配置等方面对其造园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晚明时期的石仓园整体上主要呈现追求山林幽境、因借天然山水及丰富的植物造景三大特征;山下以大水池为中心环池置景,山上景点建筑掩映在林木中,景点建筑质朴疏朗且融入自然,并十分注重巧借园外之景,包括四周的山川、寺庙、田园、村庄等。  相似文献   

4.
周向频  陈路平  王庆 《风景园林》2021,28(1):112-117
晚明越中园林整体呈现广泛的造园实践与较高的艺术水平,但相关领域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所欠缺。以晚明时期越中地区极为显著的望族现象及家族营园风气为切入点,以张氏、祁氏、陶氏家族为例,分析其繁盛园林文化产生的背景与原因,探究不同家族各具特色的营园实践思想和家族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对形成园林地域特色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文人家族为晚明越中造园的主要推动者,并依靠数代间的持续实践,发展出个性鲜明的特征:如张氏崇尚“匠心”、强调“内省”;祁氏以对山水的责任感维系造园热情、明确造园观念;陶氏则擅长利用奇特的采石宕地貌造园。同时这些个性特征又依托各家族间的广泛交流,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地域影响。  相似文献   

5.
贾珺 《建筑史学刊》2021,2(3):107-115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重臣冯溥在北京外城东部营造了一座别墅园林,名为亦园,又名万柳堂。园中种植柳树万株,形成壮观的层林景象,假山由江南造园大师张然堆叠而成,有平冈小坂、曲水回环之势。冯溥将此园完全向公众开放,并经常与同僚、朋友在此举行雅集, 留下了大量诗文。本文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探析万柳堂的主题来源、营建历程、景观构成、造园意匠以及其中的雅集游乐活动,以期对这座已经消失的清代北京私家名园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贾珺 《建筑史学刊》2021,2(4):130-137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重臣冯溥在北京外城东部营造了一座别墅园林,名为亦园,又名万柳堂。园中种植柳树万株,形成壮观的层林景象,假山由江南造园大师张然堆叠而成,有平冈小坂、曲水回环之势。冯溥将此园完全向公众开放,并经常与同僚、朋友在此举行雅集,留下了大量诗文。本文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探析万柳堂的主题来源、营建历程、景观构成、造园意匠以及其中的雅集游乐活动,以期对这座已经消失的清代北京私家名园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明末文人造园家米万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万钟是晚明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造园家。本文力图从米万钟的文人修为入手,分析其书法、绘画中所表达的感情、性格、爱好,提炼出与文人园有关的元素、情绪。并以这些诗词图赋作为研究史料,对其三座私园的历史变迁、景点布局、园林特色与园林活动等方面进行解读,并总结分析米万钟的造园特点与园林思想。米万钟的私园是其进行文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其文人修为成为其营造园林的指导思想,米万钟的造园活动正是古代文人营造文人园的典范,其造园思想也为古代文化遗产涂抹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8.
戴文翼  顾凯 《中国园林》2021,37(4):139-144
弇山园是晚明的江南名园,以山景营造为重要特点。该园的主体建设延亘数年,3座不同时期营建的假山具有各异的叠山意象,分别可概括为壶中天地、山水再现和天然意趣,此三者均为园林叠山的重要主题。旨在通过对"三弇"的分析,揭示出此3种叠山意象在晚明江南园林中是如何借由具体营造实现的,这些意象的历史脉络又是如何发端、延续和变迁的,从而在传统叠山的意象与营造两者间架设桥梁。  相似文献   

9.
张薇 《中国园林》2004,20(6):11-11
中国被称之"世界园林之母",其琳琅满目的植物及璀璨的造园艺术,被列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之一.在中国古代众多的造园家和造园文献中,晚明·计成及其所著<园冶>,是杰出的代表.计成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造园家,而且是卓越的造园理论家.他所撰著的<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造园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名著.<园冶>的写作背景扑朔迷离,内容丰富多彩,风格仪态万千,而其刊行、流传、湮没、重现的曲折经历,更富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0.
晚明苏州文震亨香草垞示意平面复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嘉燕 《园林》2019,(12):9-15
香草垞作为文震亨所建所居之园,是其造园理念的再现。但鉴于此园已消失且史料残缺,目前相关研究仍未深入。由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考察,结合文震亨生平脉络,推断出香草垞的建园时间及景观要素,并对其示意平面进行复原。再基于示意平面深入探究香草垞的造园意匠,挖掘出其园林构筑中运用的繁简相宜法则及互观景观格局。本文为探析明代苏州文氏家族园林营造意匠的演变及晚明苏州士人园林研究提供考据。  相似文献   

11.
孟凡玉 《风景园林》2021,28(1):118-123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事件,7座藏书阁俱仿天一阁建造,文津、文源、文澜三阁园林格局亦与天一阁相似。以史料研究为基础,发现四库三阁园林写仿天一阁造园的同时兼仿米芾宝晋斋的借景机制和赏石意趣。文津、文源、文澜3阁的建造具有明确的承续关系,因此研究同一范式在不同场地条件下的造园策略。传统园林特有的掇山理水手法在造园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优势,对其展开的设计学研究可为当代场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崔陇鹏  胡平  张涛 《中国园林》2020,36(12):129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2,38(6):133-138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药圃是苏州艺圃之前身,为明代文震孟的私家园林,既有研究尚未对药圃造园意匠进行系统化分析。基于对现存史料的深入挖掘,以文献分析法结合园林图像对药圃的园林要素进行详细考述,论证《长物志》对药圃营建活动的指导意义,从山水格局、建筑形制、植物配置三个方面对药圃旧貌进行进一步推想复原,阐释其造园意匠的传承及演变与江南园林发展历史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15世纪苏州刘珏的小洞庭、寄傲园一直未有清晰的考证。据正德至崇祯的吴县方志及文人文集,发现《六味斋笔记》《文氏族谱续集》以及《清河书画舫》中新的文献线索。通过基址考证,推断文震亨宅园"香草垞"是"寄傲园"旧址,得出寄傲园与小洞庭是刘珏2个不同园林的结论。根据文献推测出"小洞庭"的大致空间布局,并对《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一草堂图》和《小洞庭图》2幅园画做了考证。阐述分析了刘珏造园对《嵩山草堂图》景构图式与景境的借鉴。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知和理解明中期的文人造园观念。  相似文献   

16.
陈意微  黄晓燕 《中国园林》2022,38(7):127-132
明末兴化府莆田县进士彭汝楠之私园“岸圃”为当时闽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是“文献名邦”莆田在造园史上的骄人成就。此园在营造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此园的营造艺术研究成果。通过研读明末拓本《岸圃大观》图记、《岸圃十二首》及莆田古地图等史料,采用图景互证、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的方法考证园林整体方位,推敲园林空间结构,辨析园景细节,作出园林平面复原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岸圃的选址、造园过程、园林布局等方面的营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明末福建园林作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孙思玮  孙喆 《中国园林》2021,37(2):26-30
浙江大花园建设已成为全省城乡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力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杭州应该乘浙江大花园建设的东风,借鉴香港郊野公园的规划、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郊野公园建设。杭州郊野公园除了绿色本底外,还应该吸收、巩固浙江大花园建设成果,使杭州郊野公园建设成为建设"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大都市,严格管控城市开发边界,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公园城市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形式与途径。提出在大花园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杭州特色郊野公园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堪舆学是综合天文学、地理学、星相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科学,皇家建筑、陵寝、园林的选址规划布局等无不需要提前征询堪舆师的意见,其理论传入民间,广泛应用于村庄、民居等的选址与建造,并逐渐演变形成民间的一种习俗文化。苏州拙政园是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典范,经历代有官员、商贾身份的主人设计与修建,形成今日之典雅形态。本文运用堪舆中的形法派和理法派理论对拙政园的格局进行分析,以探求拙政园中堪舆理论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2022,38(5):6-13
景观原型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情感,下意识地反映在人们的景观营建活动中,创造出各种景观类型。景观原型具有强大的审美感召力。认识场地的本质特征并以新的线索将其具体化,补充、调整要素,加强景观结构和自然特征,将其与受到广泛认同的景观原型和景观类型相关联,能够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精心设计的观景点和游览路径,可以强化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感知,加深人与景观的共鸣。最后,以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福建沿海的花岗岩储量为全国第一,这一地区开石筑房的历史悠久,古代工匠们在长期的建筑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石工技术。在福建沿海尚遗留下来的古代石建筑中,最知名的是自五代至明清建造的石塔,它们集中地代表了古代福建沿海地区对花岗岩进行加工、雕凿的最高水平,而且在结构与规模上也有所突破。本文着重探讨福建地区石塔建筑所反映出的杰出的石雕工艺及建筑结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