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硅对中低碳贝氏体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系统研究了不同含量的硅对Mn-Si-Cr-B系贝氏体铸钢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i量在我风中为1.6 ̄2.4%时,脆性的渗碳体被韧性的残留奥氏体代替,得到无碳化物贝氏体,其组织特征为含过饱和板条贝氏体铁素体和分布在其中的薄膜状富碳残留奥氏体。在其硬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冲击韧度显著提高,由5 ̄6J/cm^2提高到8 ̄12J/cm^2(U型缺口)和由12 ̄13J/cm^2提高到20 ̄30J/cm  相似文献   

2.
方正  陈新民 《金属学报》1993,29(11):B484-B489
使用自行设计的受控气氛热重装置研究了MoO3-MoO2-H2O-H2系平衡,在PH2O/PH2从0.412至0.609,温度从400至534℃范围内直接测定了反应:MoO3+H2=MoO2+H2O(g)的平衡常数与温度间的关系为1gKp=0.702-739.8/T。获得298.15K下MoO3标准生成焓及绝对熵分别为:-845.75kJ·mole^-1及78.16J·K^-1·mole^-1.实验  相似文献   

3.
吸附还原计时电位溶出法测定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晓良  王曙 《贵金属》1997,18(2):45-48
用悬汞电极在HAc-NaAc介质中(pH4.2),用还原计时电位溶出分析法研究了Pd(Ⅱ)-1-(2-吡啶偶氮)-2-萘酚(PAN)络合物。其适宜条件为:NaCl0.16mol/L,PAN6.0×10^-6mol/L,乙醇10%(V/V),电解电位0.00V(vs.SCE)。线性范围为2.4×10^-11 ̄9.4×10^-8mol/L,络合物组成为Pd(Ⅱ):PAN=1:1。试验了20多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4.
单向碳纤维/热解碳复合材料的高温蠕变行为SCIE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生儒  骆蓉  杨峥  康沫狂 《金属学报》1994,30(11):B524-B526
用化学气相沉积热解碳制备了一种单向T300(PAN)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1900-2350℃范围内侧定材料的蠕变性能,用红外测温仪测量温度,温度波动控制在±2℃内,经计算激活能为84.8KJ/mol,蠕变激活体积为0.754nm^3。在1900,2050,2200和2350℃的蠕变摩擦应力分别为127,115,95.6和90.3MPa,外推得知,蠕变摩擦应力为零时的温度为3375℃。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多元膦酸--N-磺酸基-氨基二甲叉膦酸(SADP),了它在0.10mol/L硫酸溶液中对0Cr13不锈钢的缓蚀作用,并 外两种常用的有机多元膦酸;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和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它们对不锈钢的缓蚀作用机理主要是吸附覆盖作用,Langmuir吸附SADP的缓蚀性能优于ATMP和HEDP。其缓蚀能力次序为:ηSADP〉ηATMP〉ηHEDP  相似文献   

6.
在温度973-1373K,形变速率2×10^-5-1.5×10^-2s^-1的试验条件下,研究了Fe-5Ni合金奥氏体的高温拉伸变形行为。结果表明:高温变形时峰值应力σp与温度T和形变ε之间符合五式关系:Z=εexp(Q/RT)=A(sinh(ασp))^m。高应变速率区的激活能Q为314kJ/mol,与Fe的自扩散激活能Qsd相当,变形由空位扩散所控制;而低应变速率区的Q为202kJ/mol,约  相似文献   

7.
特殊用途的稀土钴基永磁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伟  李卫 《金属功能材料》1999,6(4):161-168
研究了具有超低温度系数、辐射取向和辐射多极取向、高电绝缘三种特殊用途的2:17型稀土钴基永磁体及制作方法。经温度补偿的磁体剩磁平均可逆温度系数达到.50×45×2.5(mm)辐向环磁性能为:Br=1.02T,iHc=1080kA/m,(BH)max=188kJ/m3。高电绝缘磁体性能为:体积电阻车=1×105 -cm2/m,Br=0.68T,iHc=800kA/m,(BH)max=73.6kJ/m3,在500kHz,66.4kA/m磁场中磁化,回复剩磁不可逆损失小于1.47%。  相似文献   

8.
孔雀绿在贵金属催化动力学分析中的新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治良  王力生 《贵金属》1996,17(2):35-38
基于Ru(Ⅲ)、Rh(Ⅲ)、Ir(Ⅳ)对KIO4氧化孔雀绿反应的强烈催化作用及Pd(Ⅱ)、Au(Ⅲ)对PO2^3-还原孔雀绿的催化作用,采用单扫描示波极谱作孔雀绿的检测技术,分别建立了测定0.0008 ̄0.04ng/mlRu、0.03 ̄2ng/mlRh、0.24 ̄1.6ng/mlIr、0.5 ̄11ng/ml Pd及20 ̄500ng/ml Au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新方法,并用于试样分析。  相似文献   

9.
HPMA和ATMP的缓蚀阻垢性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和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的缓蚀和阻垢性能都有量佳浓度值,在要同条件下HPMA的缓蚀、阻垢性能优于ATMP,两种药剂的阻垢率均随Ca^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D PH为6~9时两种申报后率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配体交换动力学法测定痕量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酸性条件下痕量Ag(I)对K4[Fe(CN)60361-尿素间的配体交换反应具有显著的催化效应,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8.12kJ·mol^-1。本文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银的配体交换动力学分析法,测定条件为K4[Fe(CN)6]:8.0×10^-4mol·L^-1,[CH3COOH]:0.12mol·L^-1,[CO(NH2)2]:6.0×10^-4mol·ml^-1,80℃。线性测定范围为1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准动态正交试验(L1645),研究了时间、水温、转速、pH值、溶解氧等因素对发电机内冷水系统中铜导线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铜腐蚀影响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pH值、转速、溶解氧、试验时间、水温.当试液pH值分别为6.0、7.0、8.0、9.0时,对应Cu2+含量水平和平均值分别为:558、177、136、111(μg/L).在准动态试验条件下,将除盐水调节成微碱性,能有效抑制铜的腐蚀,Cu2+含量小于200 μg/L.    相似文献   

12.
复合缓蚀剂对碳钢腐蚀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研究异抗坏血酸钠、六偏磷酸钠、D-葡萄糖酸钠和硫酸锌的复配物在软化水水质中对碳钢腐蚀率的影响。方法通过静态挂片和旋转挂片实验,研究不同浓度、pH值、温度等条件下,复合缓蚀剂对碳钢腐蚀率的影响,对腐蚀机理进行探讨。结果在软化水pH=10,缓蚀剂质量浓度为150 mg/L,温度为50℃的条件下,复合缓蚀剂对碳钢有较好的缓蚀效果,静态挂片实验中碳钢的腐蚀率为0.0303mm/a,缓蚀率为86.31%;旋转挂片实验中碳钢的腐蚀率为0.0350 mm/a,缓蚀率为96.12%。结论在软化水水质中,碳钢的腐蚀率随着复合缓蚀剂投药量、溶液pH值的增大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N,N'-二(二苯基膦基)-1-苯乙胺(NPM)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在盐酸介质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进行研究。方法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熔点测试等方法对NPM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NPM在盐酸介质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研究腐蚀体系温度、HCl浓度、NPM浓度和腐蚀体系静置时间对NPM缓蚀率的影响,探讨NPM在碳钢表面上的吸附机理。结果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研究结果表明NPM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NPM的缓蚀率随NPM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NPM的质量浓度为140 mg/L时,NPM在25℃的1.0 mol/L HCl溶液中的缓蚀率达到94.71%;NPM的缓蚀率随腐蚀体系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HCl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随腐蚀体系静置时间的延长缓蚀率逐渐增大。NPM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式,属于自发进行的物理和化学吸附。结论所合成的化合物NPM是一种高效的混合型有机缓蚀剂。  相似文献   

14.
水解聚马来酸酐缓蚀分散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失重法研究了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的缓蚀和分散 性能.结果表明,在HPMA的浓度为50 mg/L渗透剂的浓度为0.5 mg/L有最佳缓蚀效果,缓蚀率为69.3%(80℃).HPMA的分散性能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HPMA的浓度为10.0 mg/L时,其平均分散性能达到630×10-2mg/cm2·h,而在渗透剂T为1.0 mg/L时,平均分散能力达到了6.83×10-2mg/cm2·h.分散性能随Ca2+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温度为20℃、pH值为6或9时,HPMA分散性能较好.   相似文献   

15.
对水溶性壳聚糖进行磷酸酯化改性。采用静态失重实验与电化学测试相结合,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及其磷酸酯对Q235低碳钢在海水中的腐蚀抑制作用,并探讨缓蚀机理。结果表明,水溶性壳聚糖对碳钢具有一定的缓蚀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缓蚀率升高;壳聚糖磷酸酯在300 mg/L时缓蚀率达到88.71%,高温下仍保持较高的缓蚀效率,且持久保持高效。壳聚糖磷酸酯为抑制阴极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6.
徐昕  李向红  邓书端 《表面技术》2019,48(12):281-288
目的研究核桃青皮提取物(WGHE)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混合复配后,对冷轧钢(CRS)在H3PO4中的缓蚀协同效应,揭示缓蚀协同性能影响规律,并探究缓蚀协同机理。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从农林废弃物核桃青皮中提取制备出WGHE。利用失重法、电化学法、紫外光谱(UV)、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WGHE和SDS的复配缓蚀协同性能、电化学作用机理、紫外吸收曲线以及钢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果高浓度的WGHE对冷轧钢在1.0 mol/L H3PO4中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但低浓度时的缓蚀效果较差。单独SDS使用时,最大缓蚀率不超过60%;将WGHE与SDS复配后,缓蚀性能可进一步提升,尤其在WGHE用量为10~40 mg/L时,复配协同作用显著。缓蚀率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随着温度的上升有所降低,WGHE、SDS复配前后在钢的表面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动电位极化曲线表明,WGHE、SDS为阴极抑制型缓蚀剂,但WGHE/SDS为混合抑制性缓蚀剂。Nyquist图在高频区呈单一弥散容抗弧,而在低频区出现小段感抗弧,WGHE与SDS复配后电荷转移电阻显著增大。协同体系中WGHE和SDS会发生相互作用。SEM和AFM所呈现的微观形貌更加清晰地表明WGHE/SDS具有良好的缓蚀协同性能。结论 WGHE和SDS对冷轧钢在1.0 mol/L H3PO4中具有明显的缓蚀协同效应,复配后缓蚀性能进一步提升,同时有效抑制了钢的阴极和阳极腐蚀反应。  相似文献   

17.
闫旭涛 《表面技术》2017,46(7):178-182
目的为了解决油田采出水的腐蚀问题,制备一种复合缓蚀剂,并研究环境因素对缓蚀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油田采出水的科学防腐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采用含磷咪唑啉季铵盐和钨酸钠复配了一种绿色的油田采出水处理复合缓蚀剂,用动态失重法对复合缓蚀剂的缓蚀性能进行了评价,并系统地研究了介质的温度、pH值、矿化度及流速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油田采出水的温度为55℃、pH值=7.0、流速为2.5 m/s和矿化度为36 g/L时,复合缓蚀剂的最佳投加质量浓度为60 mg/L。该条件下Q235钢的腐蚀速率为0.0269 mm/a,能够满足油田采出水回注的标准要求。腐蚀速率随着缓蚀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采出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采出水的矿化度为32 g/L时,对腐蚀速率的影响最大。采出水的流速为1.2~3.0 m/s和采出水的pH值接近于中性时,其对腐蚀速率的影响较小。结论复合缓蚀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油田采出水处理缓蚀剂,缓蚀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8.
在碱化条件下制备出羟丙基壳聚糖;采用静态失重实验、电化学测试和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方法研究了羟丙基壳聚糖对Q235低碳钢在海水中的腐蚀抑制作用,并探讨了缓蚀机理。结果表明,羟丙基壳聚糖在碳钢表面上发生螯合吸附作用形成保护膜,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在50mg/L时缓蚀率达到最高,极化曲线表明羟丙基壳聚糖是以抑制阴极为主的缓蚀剂。  相似文献   

19.
钼酸钠和三乙醇胺对铜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极化曲线法研究了钼酸钠以及钼酸钠和三乙醇胺以特定的配比形成的复合缓蚀剂对铜的缓蚀作用.结果发现:单独使用钼酸钠时,缓蚀效果不明显;钼酸钠与三乙醇胺的协同作用时,钝化区显著增宽,缓蚀效果提高,且所需剂量更少,表明钼酸钠和三乙醇胺共同作用在去离子水中及在含5×10-3 g/L Cl-的去离子中对铜具有明显的协同缓蚀作用.且当钼酸钠为300 mg/L,三乙醇胺也为300 mg/L时,协同缓蚀效率最高.   相似文献   

20.
陈文  陶永元  管春平  胡小安 《表面技术》2016,45(1):124-130,160
目的研究芭蕉叶提取物(MBLE)在酸性环境中对碳钢腐蚀的抑制行为。方法通过热水浸提法获取MBLE,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在不同实验温度和不同浓度下MBLE在1 mol/L盐酸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行为,并用扫描电镜(SEM)研究金属表面腐蚀形貌。结果极化曲线研究表明,MBLE对碳钢在1mol/L盐酸中的腐蚀有明显抑制作用,属阴极抑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其缓蚀性能随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25℃时160 mg/L的MBLE缓蚀效率达到94.7%。电化学阻抗图谱研究表明,随着MBLE质量浓度的增大,碳钢表面腐蚀反应的电荷转移电阻逐渐增大,腐蚀反应抑制程度增强。变温试验研究表明,MBLE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当MBLE质量浓度为160 mg/L时,温度从25℃增加到40℃,两种电化学方法所得缓蚀效率的变化幅度均在3%以内。MBLE缓蚀剂分子在碳钢表面的吸附服从Dhar-Flory-Huggins等温吸附式,并且属于物理和化学混合吸附。SEM研究表明,盐酸介质中MBLE可有效地抑制碳钢的腐蚀。结论对碳钢在盐酸介质中的腐蚀,MBLE是有效的绿色缓蚀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