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保障11505运输顺槽围岩的稳定,根据巷道赋存特征,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锚杆支护合理参数的模拟分析,确定顶帮锚杆长度分别为2 600 mm和2 400 mm,顶角锚杆与帮角锚杆的安设角度分别为75°和25°,基于锚杆支护参数的模拟结果进行巷道锚网索支护方案的具体设计,并在巷道掘进期间和工作面回采期间进行围岩变形量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1505回风顺槽在该种支护方案下,巷道掘进期间及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变形量均较小,满足回采巷道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2-208运输顺槽过断层段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通过分析2-208运输顺槽过断层巷道围岩变形的具体情况及断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提出采用U型棚+喷浆+注浆的支护方式控制巷道过断层区域的围岩变形量,并进行矿压观测。结果表明:巷道过断层段在采用U型棚+喷浆+注浆的支护方式后,顶底板的最大移近量为196mm,两帮的最大移近量为157mm,有效的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量。  相似文献   

3.
为保障15101运输顺槽围岩的稳定,采用现场实测的方式进行围岩松动圈的测试分析,基于测试结果得出运输顺槽处的两帮松动圈范围约为1.6 m,基于工作面地质条件和围岩松动圈分析结果,确定巷道采用锚网索支护方案,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进行巷道各项支护参数的设计,在巷道掘进期间进行围岩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巷道采用现有支护方案,掘进期间围岩变形量小,保障了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在斜沟煤矿16502工作面运输顺槽围岩稳定的条件下同时节约支护成本,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锚杆各项支护参数进行支护效果模拟研究,结合巷道围岩的具体情况和数值模拟结果,确定采用增大锚杆长度、增大锚杆索间排距、提升锚杆索预紧力和初始张拉力及减小锚索断面个数的优化措施,在工作面回采期间进行矿压监测,验证优化后支护方案效果。结果表明,在优化后支护方案实施后,回采期间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74 mm,两帮最大变形量为69 mm,保障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有效节约了支护成本。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正断层影响下南沟煤业20203运输顺槽的支护难题,通过FLAC3D模拟、理论分析、矿压监测等手段,探究断层对于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设计针对性支护方案,工程应用期间进行矿压监测。结果表明:20203运输顺槽断层保护煤柱最佳宽度为20 m,采取分段支护方案掘巷阶段表面变形量微小,工作面回采期间巷道围岩整体稳定,成功解决了20203运输顺槽支护难题。  相似文献   

6.
为对11602工作面运输巷围岩稳定性进行分类,通过现场钻孔取芯窥视、实验室物理力学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围岩等级类别。根据运输顺槽在原有支护方案下存在的问题,结合围岩分类结果进行支护参数的具体优化;支护方案优化后,对工作面回采期间巷道表面位移进行持续监测,以验证支护优化后的围岩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工作面直接顶K2灰岩质量级别为Ⅱ级;直接顶砂质泥岩质量级别为Ⅲ级;基本顶K_2灰岩质量级别为Ⅱ级,综合确定回采巷道的围岩稳定性为Ⅳ类不稳定围岩;运输顺槽采用优化的支护方案后,巷道掘进期间顶底板变形量最大值为150 mm,两帮的移近量最大值为130 mm,解决了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保障了回采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22117回风顺槽围岩的稳定,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进行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的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得出,顶底板及两帮拉裂和剪切破坏形态,影响顶板岩层稳定的主要因素为水平地应力和巷道围岩压力;结合巷道地质条件,确定巷道采用锚网索支护方案,结合围岩变形机理记性支护参数的具体设计,采用数值模拟进行支护可行性分析,并在工作面回采期间进行围岩变形量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回风顺槽在现有支护方案下,顶板下沉量及两帮移近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80 mm和142 mm,支护方案控制了围岩的变形,满足回采巷道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给燕子山煤矿8202运输顺槽掘进快速通过F3断层创造良好条件并确保围岩稳定,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原支护措施支护下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模拟显现8202运输顺槽采用原支护措施通过F3断层存在整体垮塌的风险。为保证8202运输顺槽安全快速掘进通过F3断层,提出采用注浆方法提前改善断层影响区域不良地质条件,并运用U型钢增强围岩支护强度。支护措施实施后,8202运输顺槽过F3断层掘进速度为12 m/d,且围岩变形量小。  相似文献   

9.
为保障伊田煤业2105运输顺槽机头硐室围岩的稳定,通过分析机头硐室处围岩赋存的具体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节理发育回采巷道的变形规律进行记性分析,得出在主节理为15°时巷道围岩变形及塑性区发育最大,主节理发育倾角为65°时,巷道顶板塑性区的发育深度约为1.53 m,左帮下部和右帮下部的塑性区发育深度最大,分别为1.92和1.21 m,结合具体地质条件对巷道的支护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进行矿压监测验证支护效果。结果表明,支护方案实施后,运输顺槽机头硐室顶底板和两帮变形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2和9.5 mm,保障了回采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煤》2021,30(7)
为保障N3-11运输巷道围岩的稳定,根据巷道原有支护方案下的变形特征,通过分析影响巷道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优化支护方案的优选,结合围岩稳定因素和数值模拟结果,确定在原有支护的基础上提升锚杆预紧力、每排补设2根锚索,结合巷道地质条件,具体进行其余支护参数的设计,并在支护实施后进行掘巷和回采期间巷道围岩变形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支护方案实施后,巷道掘进及本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变形量均较小,满足回采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柳树湾煤矿11041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从巷道支护结构受力稳定性和围岩控制稳定效果的角度,分析了断层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巷道锚杆+金属网+锚索+钢筋梯子梁"联合支护方案。结合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结果,对现有支护方案及其支护参数进行了调整,确定了科学的支护方案及参数。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支护方案后,顶底板围岩的最大移近量近190mm,两帮围岩的最大移近量202mm,巷道围岩变形呈现出"阶段时递进增长"且在150d到达基本稳定状态,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兰花宝欣煤矿3209轨道顺槽过断层段巷道围岩支护困难的问题,根据巷道过断层段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过断层段的“锚杆+注浆索+金属网”联合支护方案及支护参数。工业实践结果表明:采用该联合支护技术方案后,巷道顶、底板、左右两帮累计变形量分别为28.5 mm、21.6 mm、12.5 mm、11.7 mm,围岩变形在可控范围内,实现了对穿断层段巷道围岩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1228工作面运输顺槽在原有支护下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采用试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支护参数进行分析,确定优化措施,并对优化后的各项支护参数进行具体设计,支护后在巷道进行表面位移监测。优化结果表明:巷道掘进期间顶底板和两帮变形量的最大值分别为22cm和34cm,保障了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针对付村煤矿3上403运输顺槽具体情况,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确定采用锚梯网(锚索)联合支护方案,并确定了巷道支护参数。结果表明,平衡主控支护,在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中充分利用了围岩的自承能力,巷道支护效果发生了本质变化,顶板位移量平均为巷道高度的0.7%,两帮位移量为巷道宽度的0.82%,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15102回风顺槽围岩稳定,根据15号煤层的赋存条件,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进行15号煤层回采巷道合理护巷煤柱宽度的分析,根据模拟结果确定煤柱的合理宽度为25 m,进一步结合15102回风顺槽的特征,确定巷道采用锚网索支护方案,并对各项支护参数进行具体设计,在巷道掘进期间进行围岩变形量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巷道掘进期间,顶底板及两帮变形量均较小,满足回采巷道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斜沟煤矿18106工作面运输巷围岩的稳定和安全,决定采用锚网索+钢带支护方案;通过理论计算确定锚杆的长度、直径及锚固方式等参数,采用数值模拟确定锚杆的间排距;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对巷道的支护方案进行设计,并在巷道掘进期间进行表面位移的监测;实践表明,巷道采用该支护方案后,掘进期间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与两帮移近量的最大值分别为68 mm和84 mm,保障了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理论与数值模拟分析经坊矿3-701孤岛煤柱面3-边角071顺槽掘进过断层期间的围岩变形破坏及应力分布特征,针对原有支护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超前锚杆支护+锚网棚联合支护方式进行支护优化调整。通过50d观测后,其顶底板移近量稳定在251 mm,两帮移近量稳定在157 mm,有效地解决了3-边角071顺槽原有支护方式存在的变形过大问题,可为类似条件下巷道过断层支护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辛置煤矿2-559工作面运输顺槽围岩的稳定,基于巷道复合顶板的具体特征,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锚索支护参数的分析,根据模拟结果确定锚索长度为6.2 m,预紧力为250 kN。进一步结合巷道具体特征,进行锚网索支护方案的设计,并在支护方案实施后进行顶板钻孔窥视和巷道表面位移监测。结果表明:支护方案实施后,顶板仅浅部1.0 m内岩层出现裂隙与离层现象,深部岩层处于稳定状态,掘进期间巷道表面位移较小,保障了巷道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81215回风顺槽在原有支护方案下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锚杆(索)合理支护参数的分析,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确定锚杆长度为2.4 m,间排距为0.8 m×0.8 m,锚索间排距为1.6 m×1.6 m,优化后支护方案在巷帮补设锚索,在支护优化后进行围岩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巷道顶底板和两帮最大移近量分别为140 mm和120 mm,有效保障了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为保证1103运输顺槽沿空留巷期间巷道围岩的稳定,通过分析沿空留巷的结构特征,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沿空留巷与墙体的参数,结合1103运输顺槽的地质情况,对留巷期间的补强支护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在留巷期间进行矿压观测。结果表明:留巷顶底板的最大移近量为449 mm,两帮的最大移近量为284 mm,保证了沿空留巷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