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世纪初出现的所谓“中国式”建筑,不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延续或发展,而是传教士与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一种变态的建筑。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固有式”建筑,是一种复古现象。但很快就完成了“以复古代更新”的历史使命,出现了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登上中国建筑舞台,就掀起“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讨论与实践热潮。在接受西方先进建筑思想、先进建筑技术的同时,如何继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成为几代建筑师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关于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这场持久的讨论与探索在1930年代、1950年代与1980年代形成三个高潮期,大体说来,进入八十年代,在理论上主张走纯国际式道路与强调建筑民族风格的争论,后  相似文献   

3.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4.
程世卓  赵晓龙 《新建筑》2023,(4):118-124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对该群体进行谱系式的观照,有助于厘清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探索与世界现代建筑之源流关联,证实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的有机分支。  相似文献   

5.
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是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设计的一幢教学建筑,现为华南理工大学12号楼,并以“凤山雅筑”之名入选华园十景。法学院设计之时恰逢岭南地区掀起“中国固有式建筑”的热潮,故该建筑的设计思路基本与“中国固有式”相吻合。建筑师在赋予法学院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也注重运用经济性和合理性更高的现代主义手法,并将一些西方古典手法融入其中,使得法学院成为原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中的翘楚。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法学院的平面布置,立面特点以及外观设计等,对法学院的建筑风格进行深层剖析。  相似文献   

6.
对台湾的建筑发展而言,1949年来台的大陆建筑师不但弥补了光复后台湾建筑师的不足,更带来了较成熟的现代建筑观念,摆脱了日本五十年来的影响。除此之外,大陆来台建筑师更引进了一种自1895年以来即未曾正式出现在台湾的建筑样式——“中国复古式建筑”,对此后台湾建筑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同与西方现代建筑成为40年来台湾建筑发展的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7.
“实验建筑师”这个称谓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国国内建筑界出现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名词,这个名词指代的是一批具有前沿思想的建筑师,例如王澍、张永和、崔凯、刘家坤等,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进行的创新性的设计实践,“实验性”建筑第一次展现在大众面前时,就引起了全国建筑界的建筑师们的关注和讨论。针对20世纪末出现的“实验建筑师”的建筑思想,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实验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发表的论文、访谈等核心术语进行提取和分类,提出自身的思考及感悟,并应用到实践中。最后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阐述“实验性”景观建筑的设计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8.
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建筑创作出现从多元突破到有机整合的趋势,这表明我国建筑理论已从“打散”进入“重构”阶段,并标志着我国建筑师的创作观念实现了新的理性飞跃。  相似文献   

9.
符英  杨豪中  刘煜 《建筑科学》2007,23(1):98-102
中国建筑的发展从进入近代以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复古思潮:30年代的“中国固有式建筑”、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80年代的“传统建筑形式”。文章综合分析、比较了这三次复古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表达手法、代表性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并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历史评价。进而总结出中国近现代复古建筑思潮发展的总体特征、趋势以及如何客观看待复古建筑思潮这一历史现象。每一次的复古思潮都交织着一定时期人们对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认识问题,因此文章对我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1.
刘丛 《中外建筑》2007,(12):44-45
西班牙当红建筑师--Alberto Campo Baeza,应邀于2007年9月在中国做了“大师之旅建筑讲演会”,该活动成为中国“西班牙文化年”的一部分将西班牙的建筑文化展现给中国。在当今Koolhaas、Zaha Hadid、Herzog & De Meuron、Toyo Ito、Frank Gehry等明星建筑师风靡国内的年代,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师却不是很了解。  相似文献   

12.
刘虹 《华中建筑》2012,(7):169-173
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是岭南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一项重要公共建筑,同时也是他留学归国后的第一个作品,它的设计思路和“中国固有式”思潮相符合,也带有西洋学院派建筑教育的影响。该文试图从建造细节,形式比例和内在观念等方面考察此案例,发掘和揭示林克明建筑理念的特点。以及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实践中的共同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传统民居调研的 成就与不足 中国历代建筑营造只有工匠而没有建筑师。工匠社会地位低下而不受重视,文化水平低下而少有研究之作。有关中国的建筑史料多是外国人编写的。营造活动因循守旧,进步缓慢,可以说是千年一贯制。自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以后,一些专家学者才开始对遗存的古代建筑、主要是大式重要建筑调查研究。而涉及传统民居的还只是“个案”。1957年,刘敦桢教授的《中国住宅慨说》专著出版。结合批判“结构主义”、“国际式”倾向及形式主义复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年轻建筑师中曾经出现过参加日本《新建筑》杂志设计竞赛的热潮。这是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参与国际建筑讨论的一个渠道,也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特殊形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状况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和建筑实践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脱颖而出、走向成熟的一批建筑师,尽管他们探索的路子多种多样,尽管他们创作的风格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这些建筑师大都出生在1910~1930年之间,因此,他们在早年无不蒙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影响。在反对每况愈下的“国际式”背景上,这些建筑师建立了自己的建筑语言;在对一种更加健全和复杂的建筑进行探索时,这些建筑师  相似文献   

16.
聚焦于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回顾1930年代起德国建筑师在中国广州地区的考察、建筑实践以及中国建筑师在德国的经历和回国实践,梳理德国现代主义和“新建筑”思潮传入广州的历史脉络,展示了德国现代建筑思想在广州的传播和中国为适应本土气候和技术条件所做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之前基督教曾三次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建筑的影响。清代后叶随着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基督教第四次东传,使基督教堂建筑在中国广泛出现。导致西方建筑师的活动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出现;西方折衷主义建筑伴随着中国近代基督教堂建筑来到中国;中国近代基督教堂表现出中西建筑文化的结合,引导了中国复古建筑的出现;但没有汇入世界现代建筑潮流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核心力量是在欧美学院派建筑教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布扎”体系的训练, 帕拉第奥式的学院派古典建筑语言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西方文化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印记之一。本文从近代部分受“布扎”教育建筑师的工作出发,探讨学院派和帕拉第奥式的形式语言和方法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延续和转译,并通过协调不同建筑体系,来适应中国近代中西交融、碰撞的社会状态和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9.
金磊 《中外建筑》1997,(3):19-20,22
以“中国建筑展望”为主题的《中日建筑师北京交流会》于1997年4月30日~5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新中国建设48年历程己经证明,中国不仅经济建设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的城市建设尤其是首都风貌更令国外同行关注。日本建筑师不仅关心中国90年代的现代建筑如亚运村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西客站,更赞赏中国在五十年代兴建的“国庆十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代建筑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17世纪以来就一直是不同文化与政权交会之地,从荷西殖民政府、明清政权、日本殖民政府、“国民政府”、“民进党政府”一再次轮替回“国民党执政”,建筑的发展也随之起起伏伏。1945年台湾在被日本殖民政府统治50年之后,重回中国的怀抱,重大的改变不仅见之于政治及文化层面,也明显的反应在建筑方面。虽然现代建筑;在日本殖民台湾期间就被引进台湾,台湾的建筑师真正掌握到文化主体性却始于战后中国大陆来台的建筑师。从那时候起,文化如何成为建筑外在表现或建筑内在意涵一直是台湾建筑师不可回避的任务。文章将分战后至1970年代、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及1990年代中至今3个阶段来介绍。台湾建筑师如何尝试或努力的在建筑上建立他们认知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