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罗琦 《中国核电》2009,(1):94-94
记者: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承担了哪些设计任务? 罗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作为我国唯一集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自1965年建院以来,已经形成包括核动力工程设计、反应堆运行和应用研究、反应堆工程实验研究、核燃料和材料研究、同位素生产和核技术应用研究等完整的研究设计体系,是军民结合的国家战略高科技研究设计院。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核素迁移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放射性核素迁移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状,着重叙述了放射性核索迁移研究中,实验室模拟研究、天然类比研究、计算机模拟研究和示踪研究的方法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3.
名词解释     
基础研究基地一般指直接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或为基础研究直接提供基础及技术服务 )的机构和相应的科研实体或场所,包括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院所、重点大学、科学研究中心、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等。其主要特点是基础研究活动总量在其所有科学活动中所占比例较高。 国家重点实验室指由国家投资或推动,依托某一大学或科研机构的优势领域建设的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其科研条件、研究力量、人才培养、管理状况代表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国家实验室指以重大科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我国核化学基础研究的现状,重点介绍了裂变产物化学形态研究、裂变化学研究、裂变产物放化分离方法研究、长寿命核素核数据测量研究等领域的进展和展望.并结合我国核能发展的需要,展望了核化学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研究堆是一个复杂的核设施,它可以应用到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学、放射化学、活化分析、材料科学、核能和核医学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研究堆还是生产高科技产品的有力工具,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微电子学中辐射改性材料、空间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领域。研究堆还可以用来测试核反应堆的燃料以及进行辐射电阻等新材料的研究。基于强中子源、伽马、中微子和其他类型的辐照应用方面,研究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很多研究堆都建在大学或专门的研究机构,因此研究堆在培养核工程和核技术学生以及电站操作人员方面也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6.
ICF靶中的纳米金属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和强辐射源材料研究中涉及到的一些纳米金属功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自悬浮定向流金属纳米粉末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介质阻挡放电金属纳米粉末表面包覆研究,真空热压成型的纳米晶体材料研究,以及低密度高孔隙率的泡沫镍金属材料、纳米多孔Cu材料和Au泡沫材料研究;在团簇材料、纳米成型材料研究方面,涉及到了过渡金属、贵金属小团簇材料的几何构型和静电极化率特性的理论模拟研究,以及三角形、六边形、棒状、立方体等特殊纳米结构和形状的Ag、Au金属纳米激光X光转换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空间探索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高功率、安全、可靠的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将变得愈发重要。本文针对国内外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的热工水力关键问题,即空间堆系统稳态和事故瞬态研究、堆芯单冷却剂通道及全堆芯的三维流动换热、静态与动态热电转换装置分析、热工水力特性试验研究等进行研究,分析了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热工水力研究的趋势。本文结果可为空间核反应堆电源设计分析及热工水力安全特性研究提供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法国《能源快报》 1 999年 3月 5日报道】法国原子能委员会 (CEA)制定一项使封特耐 -欧罗兹核研究中心非核化的计划。事实上今后几个月内将从该核研究中心清除最后一批研究和开发用的核材料 ,使该核研究中心实现非核化。该研究中心是 CEA和核的摇篮。一切始于 1 94 6年 ,从那时起 ,该中心就从事与核有关的研究和开发活动 :铀萃取、核反应堆运行与安全、核燃料辐照和分析、后处理、钚和超铀元素化学、受控热核聚变、医用放射性废物元素生产等。CEA的封特耐 -欧内罗兹核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代核研究堆相继在该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第三次核能动力学会反应堆控制专业组学术交流会于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上海举行,交流会由核工业部西南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院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同召集。来自核工业部西南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院、核工业部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学院、中国船舶总公司七一九所、核工业部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上海发电设备成套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西安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北京核仪器厂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的39位代表出席了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内外文献结合铀、金矿床地质,阐述了当前成矿构造研究中有关韧性剪切带、伸展构造、变形分解作用、构造运动学与动力学、构造地球化学等五个热门课题的现状、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随着基础科学新理论的渗入,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成矿构造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它已经从定性的、描述性的阶段,转入定量的、机制研究的阶段,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表现为把成矿区、矿田和矿床构造的研究与全球、地壳或地幔深部构造相联系;把宏观研究与晶体、晶格位错的研究相结合。在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了透射电镜、电子计算机、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等新技术。当前,成矿构造研究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已日臻完善,在找矿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仅结合有关铀、金矿床地质的几个问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中间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间换热器在高温气冷堆氦气透平间接循环发电系统中是耦合高温气冷堆和氦气透平的关键部件,承担着将高温气冷堆中高温氦气的能量传递到氦气透平回路的任务.中间换热器给氦气透平的设计和运行维护带来方便,但它的传热与阻力性能不可避免地影响循环效率,因此,中间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需综合考虑传热效率、压力损失、材料性能和紧凑度等因素.本文介绍了印制板式换热器(PCHE)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它在间接循环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了该中间换热器的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以及影响PCHE换热效率和压力损失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中间换热器传热和阻力特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型先进压水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设计和安全分析计算模型存在的重要缺陷,以AP1000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为原型,采用3根C型管进行了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传热试验。然后采用流体计算软件对欠热试验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多次计算得到了传热管外传热计算可采用的传热关系式,选取的传热模型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利用传热模型验证了AP1000的设计工况,发现AP1000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的设计能带走堆芯余热。本文研究可为大型先进压水堆设计和安全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换热器管外对流换热进行数值分析,比较组织流道和不组织流道时换热器管束外部的流动分布的差异和换热能力的大小,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组织流道可优化换热器管外的流动,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比较分析无流道、有流道和流道出现缝隙对换热能力、阻力和出口温度等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流道会使换热能力增加约20%,阻力增加约1倍;当流道出现缝隙时,单缝隙对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影响不大,多缝隙会损失一部分换热量。  相似文献   

14.
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PRHR HX)是先进反应堆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置于内置换料水箱中。水箱内水蒸发或水箱泄漏等故障失水后液位降低,PRHR HX与管外水传热面积和管外流场均发生变化,导致堆芯非能动余热排出能力下降。为分析半液位下PRHR HX换热性能,建立半液位PRHR HX实验装置和数值计算模型,获得稳态和瞬态升温过程的换热量、温度分布和流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稳态沸腾换热阶段半液位结构的总换热量较全液位时的下降12%~22%,仍具有较强的换热能力。瞬态升温过程中管外换热模式从纯单相对流换热开始,先后逐渐出现局部过冷沸腾和局部饱和沸腾,并最终迅速由局部饱和沸腾转变为全管长饱和沸腾。水箱内逐渐升温过程中出现显著的热分层现象,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发现此时管外流体在高度上呈现多层回流流动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高温钠热管传热性能,开展真空条件下钠热管启动性能和等温性能试验,获得了钠热管真空条件下启动速度与等温性能数据;开展强制冷却工况条件下传热性能试验,获得了钠热管声速限特性与试验工况下的最大传热功率。经试验验证,所研制高温钠热管在真空条件下,580 ℃时完全启动,启动用时20 min,轴向壁面温差低于11 ℃,等温性能良好;钠热管传热功率在工作温度为500~650 ℃时受声速极限限制,在650 ℃以上受携带极限限制;在750 ℃和850 ℃时,测得热管最大散热功率分别为4.78 kW与8.02 kW,对应的最大轴向热流密度分别为1.51 kW/cm2与2.53 kW/cm2。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钠热管具有较强传热能力,可满足热管式核反应堆等工程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6.
热管作为一种高效可靠、可进行长距离传热的非能动设备,在核能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工质为钠、充液量为158 g与208 g的毛细驱动热管,对其传热极限开展实验和理论研究。实验方面,设计搭建了高温热管传热极限测试分析实验平台,研究了液态金属高温热管在不同水平倾角和不同加热功率下传热功率的变化。理论方面,验证了连续流动极限与夹带极限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总结了两种极限的发生规律。研究发现,热管连续流动极限影响热管的启动;由于水平夹角较大时转变温度较高,因此大角度下的热管更容易发生连续流动极限,小角度下经验模型的预测误差在6.58%以内,大角度下误差超过28%。夹带极限发生时热管蒸发段温度骤升且冷凝段温度出现波动,热管倾角越大夹带极限越容易发生,经验模型在不同角度下均存在误差,大角度下误差超过100%。本文总结了连续流动极限与夹带极限的发生规律,为先进核反应堆系统中热管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空间堆的传热安全,空间堆热管必须工作在各种传热极限以下,并能满足避免单点失效的安全要求。本文建立了空间堆热管黏性极限、声速极限、携带极限、沸腾极限和毛细极限5种传热极限计算方法,并改进了毛细极限计算模型。利用建立的方法计算了分段式热电偶转换的热管冷却空间堆电源系统堆芯锂热管、辐射散热器钾热管和碱金属热电转换的空间堆电源系统堆芯钠热管的传热极限。结果表明,空间堆用锂热管和钠热管的毛细极限分别为25.21kW和14.69kW,钾热管的声速极限为7.88kW,其传热设计冗余量分别大于19.4%、23.6%和43.2%。空间堆堆芯热管在正常运行时限制其热量输出的传热极限为毛细极限,而限制散热器钾热管正常运行时热量输出的传热极限为声速极限。  相似文献   

18.
Present investigation deals with appraising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ingle phase microchannel heat sink (MCHS) by ultra fine Cu particle incorporation in base coolant fluid. The particle diameter is of nanometer size and base fluid in combination of nanoparticles is called nanofluid.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are based on well established “porous medium model” and accordingly, modified Darcy equation and two-equation model are employed. Appropriate equations for both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are derived and cast into dimensionless form. Velocity profile is obtained analytically and in order to solve conjugate heat transfer problem a combined analytical–numerical approach is employed. For heat transfer analysis, thermal dispersion model is adopted and latest proposed model for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 which considers the salient effect of interfacial shells between particles and base fluid – is integrated into model. The effect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concentration, thermal dispersion coefficient and Reynolds number are investigated on thermal fields and o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MCHS. Additionally, the impact of turbulent heat transfer 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9.
干道式高温热管的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道式高温热管传热性能试验主要是为了获得干道式热管在不同温度范围的传热极限及重力场对传热极限的影响。在真空条件下启动热管,调节水套气隙氩气和氦气比例来测量声速极限,建立可调角度台架得到不同倾角下热管的极限传热性能。试验得到400~650 ℃工作温度下热管的极限传热功率曲线及不同倾角下热管的极限传热功率。此类热管510 ℃以下传热极限为声速限;±10°范围内重力对传热极限无影响;极限传热功率为2.8 kW。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钾金属作为热管工质,对热管的传热性能展开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对不同加热功率和倾角下热管传热性能影响规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管加热功率的提升有利于传热性能的改善,加热功率升高导致蒸发加剧,蒸气密度增加,进而强化蒸气传热。倾角对传热性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随倾角的增加冷凝段液膜不稳定性加剧,导致传热恶化;另一方面,倾角的增加导致重力加速液体工质回流并减薄冷凝段液膜,传热增强。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随倾角的增加,热管等效热阻逐步增加且超过某一限值后趋于平稳。其次,以热阻网络法为指导,建立了钾热管的数学物理模型,并基于模块化程序思想,开发了热管设计分析程序。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二者整体误差在2.7%以内,验证了热管模型的合理性。本文对碱金属高温热管的设计优化提供了数据及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