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刚  唐军  张鸣 《电瓷避雷器》2011,(6):95-102
雷电参数的选取对于评估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0.125°×0.125°的小网格统计区域雷暴日并用于跳闸率计算公式中;根据雷电监测数据以2km边长网格为单位统计网格地闪密度;在跳闸率计算公式中使用拟合珠三角某市雷电流幅值概率函数代替规程推荐函数.采用Ng=0.002 3NsT1.3d/Nd修正规程法中...  相似文献   

2.
唐山市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易损度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爱军  柴瑞  苗国荣 《建筑电气》2010,29(10):28-32
根据唐山市9个市县1957~2008年的雷暴日资料及2006~2008年的雷电灾害资料,结合唐山市的经济和人口密度特征,提出年平均雷暴日数、雷电灾害频数、生命易损模数及经济易损模数作为唐山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唐山市雷电灾害易损性指标的等级标准,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各市县的雷电灾害易损性等级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形成了唐山市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为区域防雷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6,(1)
本文根据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雷电致灾特点以及所处环境的可能情况,设计包括闪电定位、区域雷电流幅值、海拔高程、区域风机(建筑物)高度、土壤电阻率、防雷分区LPZ以及控制系统指标等七个评价指标,通过对每个单独区域的各个指标进行计算,获得区域雷击灾害风险的相对程度与情况,并最终获得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云地闪电频次及雷电流幅值随时间变化特征,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依据。根据湖北省2006年12月-2013年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监测的相关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云地闪电频次和雷电流幅值的年、季、月、日等时间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95.9%,正闪占4.1%,平均正闪电强度47.2 kA,负闪34.5 kA,总闪35.1 kA。夏季闪电最多,主要发生在白天;冬季闪电最少,主要发生在夜间。闪电频次月变化呈单峰型,7月闪电最多,12月最少,3-9月份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97.0%,7-8月为雷电高发期,6-9月白天闪电多于夜间,其他月份夜间多于白天。正闪电强度月变化大致呈"V"型,负闪电强度月变化幅度较小。闪电频次和强度日分布均呈单峰单谷型,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清晨至上午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最小值出现在气温相对较高的午后至傍晚时段。正闪电频次百分比月变化大致呈"U"型,1月和12月份正闪百分比在30%以上,其他月份较低,日分布大致呈单峰单谷型,最大值在10-11时,最小值在14-15时。正闪电强度与气温高低呈负相关关系。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空气密度有一定关系,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雷电流参数作为雷电理论研究以及工程防护应用的基础,海拔高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容忽视。为此,采用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全球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数据,填补闪电监测数据中缺乏的海拔信息,分析海拔高度变化对雷电流幅值、闪击频次、闪击密度、陡度等雷电流参数的影响。以贵州为例,提出幅值、陡度随海拔变化的拟合公式的同时,得到的结果:同一海拔高度的正极性雷电流幅值及陡度高于负极性,且随着海拔的上升,差值越大;正极性雷电流幅值、陡度随海拔上升而增大,负极性雷电流幅值、陡度随海拔上升而减小;在一定范围内,海拔高度对单位面积内的闪电频次数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雷电活动情况、孕育雷电灾害的环境及承灾环境出发,根据山东省雷电灾害发生的特点,讨论了地闪密度、地理环境、雷电灾害、雷电强度、人口密度、设备密集程度六项评估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指标。运用雷电灾害发生潜势指标用来计算某区域未来可能因雷电造成的灾害和损失潜势值,即某区域未来可能因雷电造成的灾害越多,则该区域的雷电灾害发生潜势值就越大。为便于区分、描述以及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对雷电造成的灾害和损失程度进行等级划分,通过等级划分确定雷电防护级别和指导防雷工程设计应采取怎样的雷电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利用全国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监测的地闪资料,分析云贵高原云地闪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贵高原以负极性闪电为主,占95%左右,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3-9月、全天的13点至第二天凌晨4点,而正极性闪电频数比例却集中在总闪低发月、时段,分别占同期总闪数的25.9%和11.5%,远高于年均比例5%;不同季节、时段闪电密度均存在地域性差异,整体呈现中部高于西部、东部;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曲线呈现正偏态分布,正极性闪电峰度、偏度较小,较负极性变化缓慢,进一步拟合幅值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拟合优度达0.996 3。  相似文献   

8.
智能大楼主机房的防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红松 《建筑》2006,(4):20-23
随着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雷电的危害越来越大。雷电,已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确定为对人类造成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并被联合国确定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山东省年平均雷暴日为37.5天,属于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较频繁的省份之一。另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每年因雷击损失近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够通过雷电辐射场信号反演闪电强度,利用500~800 km范围的VLF磁场数据和定位资料,分析了远距离磁场数据的波形特征,并对雷电流强度与磁场幅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将磁场数据按照距离衰减规律归一化至650 km后,结果表明:远距离雷电流强度与磁场幅值之间基本满足线性关系;对于地波,需要考虑地球曲率引起的衰减;一次天波同时受电离层特性和地磁场的影响,会表现出方向上的差异性。另外,拟合结果的准确性还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本身的分布情况,地波数据更加集中,所以结果也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0.
在勘察设计阶段,基于一定精度的隧道瓦斯空间分布预测,对于瓦斯隧道安全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收集整理区域地质资料和兰渝铁路广元—合川段隧道钻孔瓦斯浓度检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Kriging估值法理论,建立了川中油气区非煤隧道瓦斯空间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利用同区域的巴中—广安高速公路6座隧道瓦斯资料,运用交叉验证的方法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预测样本点周边4.1 km范围内,深度为32.3~215 m的非煤隧道瓦斯浓度空间分布值;估计方差可以为估计值可靠程度提供参考性;在待估点周边4.1 km范围内,增加样本点,可以提高预测精度;模型实际预测误差范围为3.04~11.71%,平均误差为6.35%。  相似文献   

11.
运用加速运动电荷辐射电磁场原理对闪电回击通道辐射电磁场分析计算。依据闪电回击通道中电流幅度随着高度衰减特征,将模型等效为两部分运动电荷,即通道基底电荷加速运动至回击速度和通道沿线电荷从回击速度减速运动。根据不同运动特征分别求得各自电荷辐射场,两者之间即为闪电通道辐射场。文中讨论了雷电回击辐射场随观测距离、观测高度以及回击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总场与观测距离及观测高度呈负相关,与回击速度呈正相关。本方法避免了电流积分和微分的运算,也有助于理解雷电电磁辐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闪电产生的闪电电涌、闪电静电感应和闪电电磁感应不仅会影响城镇燃气装置的正常运行,还会损害处理装置的管道和关键设备。为确保四川省境内城镇燃气管道的防雷安全,本文分析了城镇燃气在四川省境内所属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结合防雷工程特点,从直接雷击、感应雷击、雷电波入侵和反击等几个方面提出雷电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雷电的统计分布特性是雷电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利用香港2005年至2014年雷电闪监测资料,进行了雷电的时域分布和雷电流的统计分布特性分析。研究表明:十年雷电总数的逾半数集中分布于极少数日子,深入挖掘相关数据可以为电力系统防雷提供新的可能。香港地闪雷电流幅值频率分布特征随闪电极性有显著差异,负闪雷电流幅值及出现频次均高于正闪。利用IEEE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公式计算了雷电流幅值的概率密度分布曲线方程,能较准确地反映香港雷电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3,(9)
介绍了福建省闪电定位系统的组成、主要设备的功能以及在福建省的防雷业务中的应用。福建省闪电信息定位系统的投入使用有效地消除了我省雷电监测的盲区,将其监测到的雷电数据运用到雷电数据统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雷电灾害鉴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利用绍兴市闪电定位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人口及经济数据等,对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与风险评估的定量关系.结合GIS技术,分析绍兴市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区域承灾体暴露度的分布特点,基于风险区划评估模型,绘制了绍兴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 表明: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新昌县的东南部、诸暨市的中部及北部、嵊州市与诸暨市的接壤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新昌县的南部、嵊州市的西部、上虞市的东部沿线;其余大部分地区为一般风险等级.开展地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为项目规划及防雷等级判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雷电所产生的强大闪电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效应、瞬变静电场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机械效应,给人类生活带来种种危害.本文以现代建筑物雷电防护为研究对象,对现代建筑物的综合防雷技术进行了探讨,从雷电所导致构危害入手,对现代建筑的综合防雷技术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0):113-117
为了给雷电预测及防雷减灾提供有利科学依据,加强做好对雷电的监测,使人工防雹站点布局更加合理,增强防雹增雨效果。利用1959—2014年喀左县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喀左县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喀左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天。20世纪90年代至2014年雷暴日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有明显的季、月变化;4—6月迅速增多,7—9月变化逐渐减少,10—11月迅速减少。雷暴13:00—20:00时发生频率最高。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在1991年(41天),最少的年份为1961年(12天);喀左县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其峰值位于6月;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3日,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6日;平均雷暴持续期为165.8天;因此,研究喀左县雷电的特征变化及活动规律,开展防雷减灾、加强雷电灾害防御、防雹增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防火措施是降低雷击起火损失的重要保障,介绍GB/T 21714.2-2008/IEC 62305-2:2006《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中雷击风险评估中与防火措施相关的主要参数的选取方法,通过实例分析火灾类别与防火措施对雷击风险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某机场雷灾事件发生时的现场环境、气候状况、雷达回波、雷电活动强度等因素的调查分析,运用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雷达回波数据,结合闪电监测网实况资料,分析此次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雷电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Z1):126-130
以成都经济区某电解铝企业为例,调查周边1.3km范围内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等手段识别场地潜在污染物为氟化物和重金属,利用手持式重金属测定仪(XRF)筛查土壤,结合土壤筛查结果确定在调查区布设土壤采样点61处,并在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在企业周边选择5处地下水采样点。对检测数据分析发现土壤中氟化物分布与当地主导风向一致,并随着大气降雨和农业种植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同时土壤中重金属和氟化物浓度并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和筛选值,进一步检测样品的可溶性氟化物和六价铬,也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因此调查区内土壤污染现状未达到风险评估程序启动条件,无需进行土壤环境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