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了北京移动硅谷创新中心三期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基础设计遥根据各塔楼基底压力和地质情况袁分别采用天然地基和CFG桩复合地基遥在塔楼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时袁引入桩基规范中基础变刚度调平的设计理念院强化塔楼筒体下地基土支承刚度袁相对弱化塔楼框架区地基刚度遥实测数据表明袁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在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同时袁又减小了差异沉降尧底板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内力袁达到了节省造价的预期遥  相似文献   

2.
北京嘉铭中心基础设计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减小了基础的差异沉降;上部结构设计时,通过增强结构的抗扭刚度解决了核心筒偏置造成的扭转问题;两座塔楼之间的83m高中庭采用索网幕墙,与主楼滑动或铰接连接。两座塔楼之间的连桥采用轻型张弦梁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概念与原则,在框筒结构基础设计中,采用增大内部桩长,缩小内部桩距的措施,可以实现强化内部及高荷载区,弱化外围区的设计原则,达到减少差异沉降,减小基础内力、基础厚度、基础用钢量,减少桩数、总桩长,大大降低基础造价。  相似文献   

4.
对于采用框架-核心筒、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以及主裙连体的大底盘基础设计,控制主楼与裙房之间、内筒(或剪力墙)与框架柱之间的差异沉降是地基基础设计的关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变刚度调平设计、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为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介绍了广奇财富中心二期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桩基设计强化竖向刚度大、竖向荷载集中的主楼内部剪力墙区域,强化指数为1.21,弱化荷载分散的框架柱区域,弱化指数为0.91。主楼的框架柱区域按复合桩基考虑,主楼以外的裙房区域采用天然地基。采用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约80%。单桩静载试验显示,最大试验荷载下各试桩桩顶沉降很小且数值接近。沉降实测结果表明,建筑物基础总沉降、差异沉降远小于相关规范的变形允许值。变刚度调平设计、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为工程节约了可观的工程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内筒偏置将加剧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反应。研究了内筒偏置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扭转效应控制方法。根据内筒偏置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刚度分布特点,通过减小核心筒内墙厚度,调整核心筒外墙厚度以及核心筒外墙开洞等方法,可有效减小结构的扭转位移比。上述三种方法对结构扭转反应的控制程度由弱到强。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外墙开洞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内筒偏置框架-核心筒结构扭转位移比过大的问题,但是会引起结构周期比的较大波动,一般说来,洞口尺寸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使得高层建筑的工程量正在逐年加大,但是,我国高层建筑当中很大部分的上部结构为框剪、框筒结构,其刚度相对较弱、荷载不均,整个高层建筑的基础多采用桩筏、桩箱的类型进行基础施工,建成后很容易出现碟形沉降,而高层建筑的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基础优化形式,现阶段传统设计多采用均匀布桩的方式,这种情况下碟形差异沉降较为明显,容易引发上部结构出现开裂,影响正常使用。针对这种情况的存在,通过调整桩基的布置情况,减小筏板的内力,使其趋向最小化。现阶段我国的变刚度群桩试验相关监测,对已经有的工程沉降很少有偏长期性的观测,此部分群桩的变刚度调平可以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进行,调整各分部的相对刚度,优化沉降等值线,以便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高层建筑桩基变刚度调平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根据工程建筑功能特点和使用要求,对其进行结构抗侧力体系和楼盖体系的方案比选,嵌固端及底部加强部位的确定。探讨了工程筒体偏置带来的问题,通过调平结构刚度,稳定质心与刚心,控制结构扭转及位移角,对2层楼板削弱采取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超  罗晓勇 《工业建筑》2013,43(3):142-146
某超高层建筑高243 m,主体结构采用了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基础选用桩筏基础形式。该工程主楼、裙房、纯地下室地下连为一体,形成大底盘主、裙地下连体建筑基础。为有效控制差异沉降,采用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灌注桩后注浆和设置后浇带等有效措施。在简要介绍该工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该工程基于结构布置、地质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的基础设计,重点介绍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概念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基于高层建筑箱、筏、桩筏基础变形、反力等实测资料的分析指出,按传统理念设计的箱基、筏基、桩筏基础有两个缺陷:一是呈现明显的碟形沉降引起上部结构的较大次应力;二是基底马鞍形反力分布导致基础板或承台冲剪力和弯矩显著增大。为使差异沉降和箱、筏承台的内力减至最小并改善上部结构受力性状,提出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对于框筒、框剪结构,应强化核心筒区的桩土刚度(调整桩长、桩径或桩数),相对弱化外围刚度;对于主裙连体建筑,应强化主体,弱化裙房(采用天然地基、复合地基和疏短桩基);对于箱、筏基础,可局部强化核心筒区(采用桩基或刚性桩复合地基)。对于上述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进行上部结构—基础—桩—土共同作用分析,进一步优化布桩和承台配筋。通过大比例现场模型试验对上述优化设计理念进行了验证,并应用于10余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0.
谭鲜虹 《建筑知识》2014,(6):127-127,132
某工程属于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使用了框架一核心筒结构模式,基础使用的是桩筏基础形式。该工程主楼、裙房、纯地下室地下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大底盘主、裙地下连体建筑结构的基础部分。为了准确把控差异沉降情况,工程使用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灌注桩后注浆及设置后浇带等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变刚度复合地基处理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评述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针对基底反力的分布特征 ,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分析变刚度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对基础最大沉降、差异沉降、筏板弯矩等主要工程特性的影响。从经济性和尽量减小基础差异沉降的角度出发 ,提出地基变刚度调平处理的优化设计原则 ,对实际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涛 《岩土工程学报》2011,33(7):1014-1021
针对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进行了现场大型模型试验和具体工程实测跟踪分析,测量了变刚度调平布桩模式下筏底地基土反力,对比模型试验和工程实测结果分析了不同荷载级别下桩土荷载传递特性和桩土荷载分担比规律。按变刚度调平原则进行设计的桩筏基础,主楼荷载向两侧裙房传递的范围约为裙房1.25跨左右,荷载扩散强度随裙房层数增多而增大。筏板边缘与中心点处土反力比值在1.89~1.23之间。相当于工作荷载时,筏板下地基土约分担总荷载的37.5%,并随荷载增大而提高。这说明变刚度调平设计将核心筒外围设计为复合桩基既合理又能有效地发挥桩和承台的承载作用,减小用桩量,还可最大限度减小差异沉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达美中心广场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基础设计。在基础设计时,运用变刚度调平的设计理念,采用协同分析计算的方法,增强塔楼基础、弱化裙房基础。两栋150m高塔楼采用桩基础,两栋100m高塔楼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裙房采用天然地基。塔楼核心筒下和外框架柱下按不同桩长及不同桩间距分别布桩,不同的区域实现不同的承载能力和支承刚度,减小了差异沉降、底板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  相似文献   

14.
偏置筒体结构由于其相对偏心距较大,其扭转振动效应一般较大,容易成为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论文对偏置筒体进行弹塑性扭转振动效应分析,提出了采用PERFORM-3D对偏置筒体结构弹塑性扭转振动效应的敛散性补充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关于偏置筒体抗扭转设计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地基应力分布及基础沉降的一般规律;应用结构力学方法和MIDAS Gen软件计算了上部结构考虑基础差异沉降产生的内力,并与恒载作用下结构中产生的内力进行对比,指出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相互作用的必要性;分析了实际工程中采用沉降后浇带、变刚度调平等措施减小差异沉降对结构受力的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姜文辉  巢斯 《建筑结构》2012,(6):132-134,131
对于上海地区的超厚软弱土层,如何控制建筑沉降和差异沉降是设计的重点。变刚度调平设计是基于沉降控制的基础设计方法,对于群桩基础和软土地基的高层建筑沉降差异控制有显著的效果。介绍了上海中心大厦大直径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中按照变刚度调平概念,通过合理选择桩长和桩距,使得主楼底板中心和边缘的计算差异沉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优化了底板的设计。经过试桩,认为后注浆的桩端注浆方法能有效提高单桩承载力和减小不同桩承载力间的变异值。  相似文献   

17.
西安飞机公司运营及研发设计中心为黄土地基上的大底盘超高层建筑,塔楼、裙房和地下室连为一体不设缝。针对工程土质地基、摩擦桩型、超高层带裙房等特点,桩筏基础设计时采用以控制沉降变形为目的、以共同工作分析为手段的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使反力与荷载分布相协调,有效地减小基础沉降差、降低筏板内力及上部结构次应力、减小筏板厚度及配筋;采用合理的基床刚度系数,使变形计算结果接近工程实际;钻孔灌注桩采用后注浆工艺,有利于提高单桩承载力及控制沉降。  相似文献   

18.
某办公及商业综合工程项目,包含2栋地上19层的高层办公楼和3层商业裙房。高层办公楼竖向体型收进,剪力墙偏置,结构扭转不规则。通过设置防震缝、选用合适的结构体系、在外围框架设置翼墙并加大框架梁截面、弱化核心筒剪力墙等措施,显著加强了结构抗扭刚度,大幅度降低了扭转位移比,有效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应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弹性时程法对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剪力墙偏置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受力特性和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9.
土岩组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栋  周峰 《浙江建筑》2012,29(6):23-25
使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土岩组合地基上设置变形调节器的桩筏基础进行了三维模拟,分析其优化调平效果。结果表明:桩基及变形调节器联合变刚度设置可以显著减小基础的差异沉降,降低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的筏板内力,同时充分发挥了筏板下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实现了优化调平设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桩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指出了针对高层建筑按常规理念设计的桩基础容易出现超出规范限值的碟形差异沉降,进而引起上部结构产生较大次生应力的现象。总结了产生碟形差异沉降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上部荷载的明显不均匀分布;二是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对目前研究最多的基础优化设计方法(桩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及其工程设计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总结了桩基础变刚度调平的设计原则、步骤及其各自适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