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验证研制出的CPU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该CPU散热器进行了散热分析.研究了在室温和自然对流条件下,同等尺寸的普通CPU散热器和热管式散热器的温度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所建议的热管式CPU散热器能有效地降低CPU的温度.  相似文献   

2.
热管散热器在电力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散热器在散热能力上已很难满足电力电子元件工作频率和集成度不断提高其散热量急剧增加的要求,这将严重影响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本文根据热管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热管应用于散热器的传热模型,分析了热管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和安装、布置、运行等方面上的优势,新型热管散热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对一种新型平板热管散热器冷却大功率LED芯片阵列进行实验研究。在自然对流冷却条件下,分析了平板热管散热器的启动特性、均温特性以及通电电流、倾角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利用热电转换方法得到LED芯片的结温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平板热管散热器的总热阻在0.3053~0.3425℃/W间,且散热器整体温度分布均匀合理,具有很强的散热能力;LED结温在47.9~59.0℃间,远低于110℃。  相似文献   

4.
在笔者建立的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传热实验台上,用热管对防爆外壳内大功率可控硅元件的多种工况进行了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得出了适用于防爆外壳内大功率可控硅元件的铜—丙酮热管的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放热准则式;还得出了可控硅元件表面温升随元件热流量的变化曲线,以及元件表面与冷却环境之间热阻随元件热流量的变化曲线。为设计防爆壳内大功率可控硅或其它电子元件用的热管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实验方法对一台新型热管散热器进行了变工况性能测试研究.人工环境实验室的空气处理机组模拟环境温度(即冷侧进风温度),用电加热装置调节散热器热侧(热管蒸发段)空气进口温度.冷侧进风温度在5-41.5℃范围调节,热侧进风温度在20-55℃范围调节,得出散热功率与冷热侧进风温差有关而与进出风温度范围无关;对充液率分别为35%和25%热管散热器进行变工况实验研究,得出了热管散热器充液率25%时性能优于充液率35%时性能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热管式CPU散热器总传热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一种热管式CPU散热器的传热机理、传热路线和各传热阶段的热阻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了该热管式散热器传热模型,导出了其总传热系统的计算式,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7.
运用电热模拟法对一种热管式芯片散热器的各项传热热阻进行分析,建立了该热管散热器在强制风冷条件下的电网络传热模型,导出了总传热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运用CFD软件ICEPAK对某一设计计算实例进行仿真,模拟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验证了所建电网络模型的基本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电热模拟法对一种热管式芯片散热器的各项传热热阻进行分析,建立了该热管散热器在强制风冷条件下的电网络传热模型,导出了总传热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运用CFD软件ICEPAK对某一设计计算实例进行仿真,模拟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验证了所建电网络模型的基本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本项目是一项由NASA提出的研究项目,将由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资助。其中,第一阶段资助开发的项目,是一种可用于轻质空间核散热器的钛合金回路热管(LHPs)技术。这种散热器目前被设计用于“普罗米修斯”计划,以及月球和火星表面。LHPs是两相流热交换设备,可置于散热器面板内。授权接受该项目开发的美国先进冷却技术公司(ACT),已经进行了该类散热器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钛合金回路热管技术的散热器。在温度300K~550K之间具有最大的比功率。其比功率较热管散热器提高1/3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国际标准ISO3148,3149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分析,认为:实验小室的换气次效和安装散热器后墙的热阻不同将造成各实验台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别。为减小各实验台之间的测试差别,建议ISO3148,3149中应规定闭式小室的换气次数不大于0.1次/时;风冷闭式小室安装散热器的后墙也应装设隔热板,并使所测散热器对应墙面的热流量不高于其它壁面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1.
板类零件的平面加工,由于工件单面受热产生热变形误差,为了计算这种误差,应用数学和力学方法推导出热变形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实际应用举例。公式简明、可靠。  相似文献   

12.
梅花形孔板支撑换热器壳程流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梅花形孔板支撑换热器壳程的单元简化模型,应用CFD软件FLUENT对换热器进行数值分析,得到流场、温度场的细观信息,通过不同跨距折流板的数值模拟,拟合出相应公式,为梅花形孔板支撑换热器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直流蒸发器换热元件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水为工质,对套管式换热元件进行了单相对流传热强化效果和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窄环隙流道单相对流传热时内、外侧的努谢尔特数与雷诺数的关系。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雷诺数Re<2000时,窄环隙流道依然具有强化传热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因其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及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壳程压力损失较大,容易结垢。因此,通过对弓形折流板结构进行改进以改善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流动传热状况,减小其能耗损失具有十分重大的工程意义。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缺口高度为0.2 D的折流板进行开孔优化研究,对不同壳程进口流速下的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和折流板开孔换热器的壳程流场及温度场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壳程进口流速相等的条件下,折流板开孔的换热器比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好;壳程进口速度较低时,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换热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折流板换热器-球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建立曲率半径为0.75 D的球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和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数值分析模型,得到了壳程流体流场分布情况以及壳程压力降和传热系数。结果表明,在相同结构参数和进口流速条件下,球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压力降比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降低8%~11%,壳程传热系数比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降低1%~5%。  相似文献   

16.
对两相不互溶双组分汽(气)- 液混合物在有折流板的壳管式换热器壳侧的流动和传热研究进行了回顺,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目前业内的一些新型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结果,重点介绍了新型换热器的结构和传热效果的强化机理。结论如下:使用泡沫金属和热管虽然会抑制自然对流但会大幅度提高导热性能,对传热的强化效果显著;换热面积更大,四重管比三重管更具换热优势;螺旋管节距随温度梯度变化时具有更好的温度均匀性;弯折板式换热器性能优异且占地面积小;管壳式换热器换热效果好、结构简单、工业应用前景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作为传热工质,通过化学反应和相变进行传热的新方法。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传热元件-化学反应热管,同时给出了化学反应热管的四个传热极限。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热管及热管余热锅炉的原理及特性,并针对一些重要参数进行了烟气焓值和热平衡 问题分析计算,热管余热锅炉比普通余热锅炉提高效率50%。压降减小50%,在实现同样热能效果 的前题下,前者的重量和占地空间均为后者的一半.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新型纵流壳程换热器工艺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分析问题域和系统责任后,确定了换热设备工艺设计子系统实现的功能和相应的组织结构;在软件设计阶段,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解决了众多物料的物性参数查询.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相应传热计算方法进行传热计算,并对传热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了换热器的工艺设计;在软件实现阶段,在AutoCAD软件平台上采用AutoCAD自身携带的PDB功能实现界面设计,通过ADSRX应用程序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