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机制砂级配与空隙率的关系。通过试验结果与GB/T 14684—2011《建设用砂》级配和空隙率规定,提出企业应在国标下制定自身机制砂石质量标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种制砂工艺和三种母岩岩性的对比,研究了其对机制砂的生产效率、空隙率、石粉含量、MB值、压碎值、粒形、级配、石粉性能、机制砂需水量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干法制砂的生产效率较传统制砂高;新型干法制砂的粒形、级配优于传统制砂,粘土质含量低于传统制砂,从而使新型干法制砂的空隙率、MB值、压碎值、需水量比等性能优于传统制砂;制砂工艺设备对机制砂的粒形影响较大,岩性对机制砂的级配影响较大;石灰岩的粒形、级配和石粉性能优于花岗岩,花岗岩优于玄武岩。  相似文献   

3.
《广州建筑》2021,49(4)
机制砂的流动度比和胶砂强度是系统反映机制砂性能的关键指标,为揭示机制砂特性与机制砂流动比和胶砂强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调整机制砂级配、石粉含量和添加泥粉的方式,系统研究了机制砂级配、石粉含量以及MB值对机制砂流动度比和胶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的级配改变、堆积空隙率增大,其流动度比随之降低,胶砂抗压强度呈现为线性递减趋势,表明通过调整级配适当降低机制砂堆积空隙率对胶砂流动度和抗压强度有利;随着石粉含量增加,流动度比线性下降,而抗压强度则线性增长,说明石粉存在最佳含量;随着MB值增大,流动度比显著减小,抗压强度则呈现为先增大而后降低的趋势,不过其并不会对抗压强度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机制砂复杂的粒形和级配都会影响机制砂的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机制砂粒形和级配特性的研究,提出了机制砂粒形综合评价指标和不同等级机制砂级配,并通过砂浆试验结果表明,粒形综合指数越高的第一等级的机制砂制备的砂浆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都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基础实验、正交优化试验以及对比分析,以骨料空隙率、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为指标,研究了普通骨料优选化在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普通碎石优选化最佳级配设计为G3组,普通砂优选化最佳级配设计为S2与S4;普通骨料优化的最佳级配比例为碎石级配设计G3,砂级配设计S4,砂率47%,各因素显著性优劣顺序:砂级配设计碎石级配设计砂率;在实际生产中,普通骨料优选化级配范围在各号筛最佳累计筛余基础上可上下浮动至2%;依托西安国瑞金融中心超高层施工项目,采用优选化普通骨料制备的C60混凝土成功泵送至350m,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普通骨料在超高层泵送混凝土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6.
郑炜 《福建建材》2018,(2):12-13
近年来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采用1.18mm以上和以下的筛孔进行试验,测试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效应,为了能够正确地进行试验结果分析,在试验中采取了不同的级配类型,通过对试验结果对比,归纳出不同级配类型的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性能特点,希望能够为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提升和改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对于混凝土搅拌站,在现有砂石原材料的基础上,基于最紧密堆积理论对砂石级配进行优化,提高砂石品质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一种技术手段,是混凝土企业降本增效的一个有效方式。将普通骨料筛分成不同粒级颗粒,按一定比例重新搭配,能够优化颗粒级配,降低骨料空隙率。通过砂石级配正交试验优化设计,得到级配优异的骨料,优异级配骨料的紧密堆积空隙率低,为21%,骨料级配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具有一定影响。砂石骨料整体空隙率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随着空隙率的增大,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降低。利用优异级配的骨料制备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新拌混凝土状态优于普通骨料混凝土,比普通骨料混凝土每立方米降低胶凝材料用量30~50 kg/m~3。经过成本计算,每立方米降低混凝土成本8元以上。  相似文献   

8.
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的级配探讨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了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对机制砂级配、石粉含量限值和细度模数规定的差异。在对比国内外机制砂标准的差异及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生产的69种机制砂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机制砂生产控制的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的I、II区级配范围。并通过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试验,确定了一个机制砂全级配标准,同时对配制不同强度混凝土用的机制砂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的要求进行了规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3种不同级配的机制砂进行试验,分析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间断级配粒径小于0.30mm,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下降;半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影响较小;随着机制砂间断级配粒径增大,坍落度、泌水率下降,抗渗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选择推荐的级配范围的上、中、下限三种级配,对其进行马歇尔试验、空隙率、等混合料性能试验,分析级配选择对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级配从上限到下限空隙率、间隙率、渗水系数、稳定度、动稳定度增大;毛体积密度、残余稳定度减小;沥青混合料级配上限虽然密实,但矿料间隙率不符合技术要求;下限空隙率偏大、渗水不符合要求一般不能采用;中限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机制砂级配不良的特点,试验对不同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泌水率、振动离析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间断颗粒粒径增大,机制砂平均粒径减小,混凝土坍落度、泌水率和振动离析率均随之减小;强度等级越高,机制砂级配变化对混凝土泌水率影响越小;间断级配机制砂颗粒级配在合理范围波动时,也可配制出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12.
苏礼清  田彬亢  闫学良 《山西建筑》2010,36(17):167-168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配合比设计参数(水灰比、砂率、胶凝材料用量、机制砂的级配与细度模数及含粉量等)对全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找出各参数的适宜取值,为全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制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合理搭配使用机制砂和细河砂提高混凝土和易性、抗压强度、抗硫酸盐侵蚀等性能,为解决工程用砂难题和机制砂推广应用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搭配细度模数较大的机制砂和天然细河砂得到级配合理的混合砂,可作为合格混凝土细骨料。随着机制砂的掺入,应适当增加外加剂的掺量,方可保证相近坍落度和扩展度。合理搭配使用机制砂与细河砂,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合理搭配机制砂和细河砂,使得混凝土平均孔径及空隙率均降低,从而提高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14.
收集湖南地区的不同类型机制砂,对其物理性能进行测试,指标包含:颗粒级配、细度模数、石粉含量、堆积密度、表观密度、MB值、泥块含量、压碎值、表观密度、空隙率、饱和面干吸水率等,以此研究分析湖南各地区的机制砂质量情况。  相似文献   

15.
徐飞 《混凝土》2004,(3):17-18
本文分析了影响混凝土骨料空隙率的主要因素:级配、粒子干涉、大颗粒的挡板效应、砂率等。提出实践中设计最小空隙率骨料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面对天然河砂资源逐渐匮乏、价格越来越高的现状,以机制砂部分替代天然河砂配制形成混合砂已成为当前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连续和单一级配的机制粗砂与天然中、细砂,按照一定的掺配比例形成混合砂,依托实际工程制备C50高性能混凝土,并开展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天然细砂、中砂与连续级配的机制粗砂,或天然细砂与单一级配机制粗砂,均能配比成级配和工作性能较好、抗压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利用较粗的机制砂按照合适比例形成混合砂,可以替代河砂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其抗压强度较高,替代比例可达40%,用砂成本可节省20%以上,能有效地缓解建筑用砂矛盾,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根据砂浆的流变性能,对细集料的级配筛分、掺配比及砂浆流动度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依据特细砂的掺配比情况,调整了混凝土的原料配合比,分析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提出了机制砂与特细砂掺配后的级配要求,可有效解决机制砂级配不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橡胶沥青薄层罩面技术是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一项合理选择。级配类型对橡胶沥青薄层罩面的路用性能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不同级配类型的橡胶沥青混合料进行室内性能试验研究与评价,发现了级配类型对混合料不同性能的影响规律。级配类型影响混合料空隙率,而空隙率会显著影响混合料的稳定度、动稳定度、小梁弯曲和抗滑性能指标,因此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应当首先关注空隙率这一指标。在具体工程应用中,应结合薄层罩面项目本身特点,包括气候环境、交通荷载、预算情况等选择适合的级配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制砂相比天然砂而言,空隙率略小,但由于粒形和级配较差,不但会影响拌和物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为了消除机制砂混凝土的不利因素,采用掺加高效减水剂和粉煤灰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利用“双掺”技术配制了C40、C50高性能混凝土,并在工程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将山砂与机制砂混和,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调整二者的搭配比例,改善混合砂的级配,从而使混凝土各项工作性能不致下降,并顺利完成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