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工业遗产与创意空间的结合,不仅营造出了文化与设计服务相关产业的创意氛围,还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并加强了地方认同感。以大连为例,通过对过去以生产为主的工业城市转变为以知识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城市转型的分析,对其工业发展历程及工业遗产区域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了大连港工业遗产更新规划策略,并结合创意活动、创意旅游和社区公共艺术等论述了其创意空间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2.
朱怡晨  李昂 《中国园林》2022,38(7):91-96
中国正面临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更新的双重挑战。分析美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复兴相结合的成功案例——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MASS MoCA是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位置偏远的中小型后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心的经典案例。认为MASS MoCA成功的方法在于共享遗产理念下城市遗产与城市更新的相互促进,即基于价值共享、空间共享、利益共享下的可持续更新路径。MASS MoCA的案例研究将为我国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和中小型工业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8,(6)
法国南特作为一座传统工业经济急速衰败的城市,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相结合,成功实现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文章结合具体保护实践,着重从五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该城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的成功经验,即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保护间的互动、依托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工业遗产文化内涵、拓宽工业遗产保护路径、营造城市工业文化氛围、推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以期为国内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吴晗  丁炜 《城市建筑》2023,(8):196-200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记忆的物质承载者,它揭示了近现代城市工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调查与总结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南京工业遗产的转型可以归纳为结合城市休闲文化的遗址公园、结合城市文化传播的展览馆与博物馆、结合城市工商业的创意产业园区和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的综合利用文化园区四个方向。在进一步分析南京各类工业遗产转型特点的基础上,文章从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整合地区特色、丰富活动类型和融合城市服务与区域更新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南京工业遗产转型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工业建筑遗产转化为创意产业园是目前国内的常见做法,但多次转型的现象及产生的诸多问题正在逐渐引发人们关注,导致遗产类改造项目多次转型的原因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分析青岛工业遗产历史及工业建筑遗产与创意产业园结合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创意产业园模式与工业遗产改造耦合的原因,并以青岛市国棉六厂作为多次改造的典型案例,重点剖析了导致国棉六厂未能成功转型为创意产业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工业建筑遗产转型为创意产业园模式的相关建议,以期为今后其他类似遗产类改造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社会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开始了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全新的尝试,即用文化创意策略找回工业遗产的空间价值和精神价值。本文从内部原因及外部因素探讨了文化创意与工业遗产相结合的契机,并以重钢5#高炉再利用为例,从功能重置、创意空间构建以及建筑表皮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文化创意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调查-适宜评价分析-空间规划布局-分类营建策略"的基本框架展开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老城复兴路径探讨。并以陵川老城为研究案例,提出以空间线路为载体,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社区营建及城市公共空间整治的老城整体性复兴策略,形成了一套综合且翔实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市化带动城市产业转化升级,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地工业遗产转型与更新面临更多困难。文章先阐述了山地工业遗产的特点及更新所面临的问题,即在重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更新,充分利用并再塑各要素的景观更新,保护与传承山地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结合的风貌更新;在整体动态保护更新、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多元功能定位等策略指导下,以绵阳市126文化创意园的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为例,探寻山地工业遗产更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英国谢菲尔德市通过合理选择新的主导产业,在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计划下,实现了从钢铁制造为中心的工业城市转变为以文化产业为发展动力的城市转型.通过分析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复兴计划的关系,从五个方面对该城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进行总结,即改造并融入新功能、协调发展整体环境、承载工业文化信息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专业技术力量和发展创意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0.
郭汝 《工业建筑》2012,42(3):52-55,75
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美学及生态价值,以上海市创意产业园区为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及措施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参考经济学对资本认识的分类理论,思考了工业遗产资本内涵的构成,提出工业遗产可以同时具有四种资本价值,即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来自四种资本价值的叠加。说明经济学评估和文化学评估是工业遗产的文化资本评估的两个方面,因此经济价值并非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并置于同一层面。本论文还根据工业遗产改造和再利用的特点提出了工业遗产具有固有价值和创意价值,固有价值是遗产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价值,创意价值是改造和再利用后新创造的价值,在文化产业中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包括了固有价值和创意价值。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9)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些地区更是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以城市工业遗产和旧厂房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更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以北京市的"798"艺术区为例,思考在工业遗产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概况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与城市内部功能的不断转化使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山地工业遗产面临转型和更新等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对工业遗产更新的认识和实践;接着分析了山地工业遗产的特点及其更新所面临的问题,即在重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更新,充分利用并重新塑造各种要素的景观更新,保护与传承山地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风貌更新;最后,以绵阳市朝阳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为例,在整体保护、动态保护、景观建筑一体化等设计策略的指导下,探寻了山地工业遗产更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园区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的互补及联动性发生割裂,相关园区的景观规划、企业创意设计及运营模式同质化严重。探究典型园区工业遗产景观活化和文创产业活动之间的关系,以"脉"为切入点,尝试从"寻脉、把脉、续脉"3个方面来研究工业遗产视角下主题特色元素在工业遗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的应用,使创意园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工业遗产建立工业主题园区,引导园区文化创意企业将相互竞争的关系转化为部分竞争、部分合作的关系,从而推动园区价值链升级,进而促使工业遗产从固态保护走向空间活化。  相似文献   

15.
林祖锐  杨思  常江 《工业建筑》2015,(4):52-55,91
工业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工矿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保护和再利用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基于工业遗产保护,通过对新河矿区独特的工业文化以及文革文化景观的挖掘,结合地块的资源禀赋和城市发展对地块的驱动,以生态修复为先导、文化再现为灵魂、适宜改造为支撑,提出适合新河矿区的转型发展新模式,促进矿区及周边地块的复兴及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北京"798艺术区"大获成功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将城市工业遗产更新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热潮。而近几年,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却由于用地性质模糊等因素影响,发展受到了制约。该文以珠江沿岸的广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转型文创园~((1))——红专厂为例,研究城市工业遗产更新过程中产生的新一轮的问题,试图分析现阶段所面临的阻力,并力求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工业遗产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资源,其再利用和保护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有多种形式,而规划建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近年来最常见的做法。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有利于工业遗产的集中保护、统一规划和管理,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通过对广州红专厂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的剖析,探讨工业遗产再利用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再利用及规划设计等问题,并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工业建筑》2021,51(3):1-7
从工业遗产景观的审美弹性和功能弹性二元向度的角度,论证了其弹性再生的内涵与方法。通过基于工业遗产景观的连结分析生成二维矩阵分析框架,得出审美和功能二元向度的设计策略。从审美向度上,有留白之美、废墟之美、混搭之美三种特质;从功能向度上,形成的生态修正可适应和提高生态弹性,形成业态连锁衍生群,改善经济弹性,激活文化创意,提高文化弹性。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中心城老工业的城市更新,从功能转型的那一刻起就和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对于城市有机更新、文化传承、多元创新与空间活力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研究、解读了上海M50工业街坊保护与更新及其独特复杂的过程,分析了其如何通过艺术与创意产业提升发展工业遗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本的多样性及丰富性,从而延展了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城市价值与内生动力。M50继承了工业建筑物质空间,传承着工业文明非物质文化,承载着当代艺术与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历经了复杂艰辛的保护过程,成为了工业遗产历史保护与创新更新发展的独特案例。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时代变化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不断萎缩。在城市更新中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面临着多重困境,该文基于长沙市工业遗产现状,将“城市触媒”理论引入到工业遗产改造更新当中,对城市文化、市民记忆、建筑遗存等元素进行提取,打造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触媒,以曙光电子管厂为例提出改造策略。构建“点—线—面”多层次触媒系统,并将其与湖湘文化相融合,打造公共开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提供新的尝试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