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建筑标识运行管理方式的特点,首先明确了在我国实行第三方测评标识的必然性,进而利用进化博弈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作为第三方测评标识申请主体的房地产开发商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中的演化路径,最后根据模型求解结果,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实行经济激励与市场规范相结合的措施来实现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2.
本刊综合报道 日前,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的历史。建设部有关官员同时表示,对于目前已有的所谓的绿色建筑,原则上不予承认。言外之意就是对一些开发商投机取巧、打概念牌的绿色建筑将不承认其合法性。如果开发商、业主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需经过评估认证,  相似文献   

3.
<正>10月31日从荆州市住建委获悉,荆州市将开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鼓励荆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积极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别用于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有效期分别为2年和3年。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需求的提高.“绿色建筑”一词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很喜欢打的一块金字招牌。小区弄点园林景观.种点花草树木.就敢以“绿色建筑”自居.并大肆进行市场炒作,诱导消费者.结果使消费者对何是绿色建筑难辨真伪.也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建设部与国家质检总局日前联合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6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次发布有关绿色建筑的综合性国家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实施.给真正的绿色建筑一个权威的评价标准.也将终结伪绿色建筑对房地产市场的不良影响。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针对读者关心的标准实施中的若干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编、中国建筑科学院王有为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自2008年4月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来,我国已有10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证书"。随着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与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有什么不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进展如何?将来会如何发展?本文就这些问题回答,并提出发展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运行使用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特点,证实了在绿色建筑评价中,评价建筑按设计进行施工落实和建筑实际运行情况的重要性.同时,结合2009年度第一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情况和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经验,对新补充说明的评价要求进行了分析,证明运行使用阶段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更加契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可使得标识工作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7.
与国外相比,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广泛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今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有了飞速发展。2008年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起步阶段,工作重点是研究和建立相关的基本制度和技术体系;2009年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工作重点为推广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2008年4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该报告统计了截至2013年1月份的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供各行业相关人士参考. 1、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 截至2013年1月,全国已评出742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7581万m2,其中设计标识项目694项,建筑面积为7066万m2;运行标识项目48项,建筑面积为515万m2(见图1).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规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作为开展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指导我国现阶段绿色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依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已印发各地。  相似文献   

10.
评价工作稳步推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9年6月29日发布<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于2009年8月18日由黄融主任签发<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开展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请示>,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该报告确定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办公室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日常管理机构;上海市绿色建筑促进会承担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日常工作;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为技术支撑单位;并组建了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专家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房地产投资效益评价方法由于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已经很难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房地产市场要求。本文在对传统的房地产投资效益评价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风险变异系数和投资的系统风险度,修正了基准收益率及净现值的计算公式,提出了考虑风险因素的房地产投资效益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充分吸取专家和房地产开发商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把握房地产投资效益的评价。最后,本文通过一个实例证明了本方法的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城市房地产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长三角地区三大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的房地产发展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影响房地产发展的子环境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房地产发展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三个城市房地产发展环境的优先次序依次为上海、杭州和南京。最后,文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优化房地产发展环境的有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长沙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景气循环原理,收集长沙市2002~2014 年房地产市场各项指标数据,建立房地产景气循环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扩散指数模型,利用时间序列法测定各指标循环波动值,对长沙市房地产市场先行、同步、滞后景气扩散指数进行综合测度并绘制房地产市场景气循环走势图。根据同步扩散指数曲线与历史数据分析长沙市 2002~2014 年房地产市场运行轨迹,运用先行扩散指数和滞后扩散指数曲线分别对长沙市房地产市场景气情况进行预测和验证。应用该模型能够有效判断长沙房地产景气循环转折点并进行短期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更好地实现房地产市场景气监测,为政府、消费者和房地产开发商三方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潘周伟 《城市建筑》2014,(12):153-153
为满足居民越来越高的居住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充分重视项目开发管理的重要作用,以先进、现代的项目管理体系管理房地产开发过程,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综合竞争力,保障房地产开发商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张媛  于国钧 《山西建筑》2007,33(1):226-227
就目前房地产开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采用PDCA循环原理和WBS工作分解结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达到开发商与消费者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节能建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及节能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分析了房地产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得出建筑能效标识是政府解决节能建筑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最后阐述了我国建立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作用和制度设计以及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7.
鉴于当前房地产定价问题研究的分散性以及房地产企业对定价问题认识的片面性,文章从房地产整体开发流程的角度出发,将房地产开发流程中的定价阶段划分为项目论证、项目定位、项目评审、开盘、持续销售和尾盘清理等不同的阶段,并形成了由模拟定价、开盘价、续销期价格和尾盘清理价等构成的房地产价格体系。同时,文章根据房地产开发流程中各定价阶段定价目的的不同以及各种定价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确定了房地产开发流程中定价方法的选择和具体的定价流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越炒越热,不仅房产开发商,炒房者也是一个劲往里扎。房地产广告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充斥着各大媒体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购房者还是在犹豫不知买哪个房产公司的房子,而很多开发商也无奈地面对广告费浪费的事实。多少广告费是花在了刀刃上?怎么有效地投放才能取得最佳的传播宣传效果呢?笔者将对房地产广告的投放策略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了量化消费者购房信心,预测房地产市场走势,文章基于消费者情绪指数法,设计了大连住宅市场潜在需求调查问卷,并分别于2011 年大连春季房交会和夏季房交会组织实地调查,在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证明问卷可靠性的基础上,构建并计算了大连住宅市场潜在需求信心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连住宅市场潜在需求不太旺盛,消费者观望情绪较浓,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应针对市场实际情况,实施谨慎的投资决策和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爱兰 《山西建筑》2007,33(32):244-245
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不断加大的现状,提出了房地产企业实行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必要性,从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对项目成本的控制与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