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俊  穆雅萍 《纺织教育》2009,24(5):34-35,56
结合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分析经管类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特点及难点,提出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相结合、经管专业训练与工程专业训练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培养思路与具体做法,对高层次实用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行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与挑战,培养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高层次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基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学科一流专业的建设优势、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规划以及专业认证标准,本文探究了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行径。在分析当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以创新为突破、以涉农加工技术为根基”是“双一流”协同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的重要体现,同时结合创新机制的完善途径,构建“一体三翼两融合”的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与“平台+四化”的联培机制。该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食品类专业型硕士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创造能力。这对推动食品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探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文章对“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进行分析,阐释新时期食品产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进行研究,从而形成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产学研三赢合作教育机制,全面提升应用型高等院校面向人才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调整和优化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为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也有别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关键在于结合各高校实际,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家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解决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面临资源有限、生源质量低、培养环境相对封闭等制约性问题,以及难以满足持续、稳定、全面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本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从科研平台搭建、学术氛围营造、导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探究改革思路和实施改革方案。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打破育人主体之间的多种壁垒,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了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科研前沿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社会需要的能源电力化学领域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6.
刘华  瞿才新 《纺织教育》2011,26(1):25-27
通过对“教学做合一”的溯源,揭示这一模式在培养行知和谐人才的本质,并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提出“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探索“行知和谐,双证融通”的纺织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政产学研用”融合培养体系是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研究中的新兴热点,成为协同创新育人的新路径。以锦州医科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对从创新教育融入、教育实践活动、服务平台、教育师资等方面开展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多部门融合的联合育人模式进行阐述,构建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政产学研用”融合的教育改革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对以输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娜 《纺织导报》2021,(2):93-93
完成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完成人员:陈文兴、向忠、熊杰、彭来湖、胡旭东经过10余年的改革与建设,浙江理工大学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国内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示范点。“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昌模式改革”项目成果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综合性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人才需求发展,尤其是加强工科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校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产学研全面合作基础上,对纺织工程专业02级学生实行了“3 1”教学模式的教改,探索校企合作、加强工程实训、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校企合作开展工程实训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1.工科大学生的从业特征要求加强工程实训教学工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培养是满足我国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关键性环节,本文对传统研究生培养几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培养交叉学科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对研究生招收、研究生课程教育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源分配和研究生能力培养等几个环节的改进与探索,力求为培养创新性和实用性高层次人才提供策略,为更好地开展研究生教育而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需求和高校教育的互动关系所形成的一体化。产教融合则是为应用型的本科高校提供了服务导向、资源导向和发展导向,更是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多元化融合进行了有效衔接。并在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学科专业标准与专业要求、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由此,产教融合背景下“个性化、差异性”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培养模式才得以提出,从而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探究,并结合了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构建科学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而推进个性化、差异性协同育人的举措,形成更具有特色的协同育人教学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基于学校办学定位,针对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目前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毕业实习时间短、毕业设计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不密切”的问题。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有效提升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质量,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校企双方共赢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治 《纺织教育》2006,(1):14-17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作为美国乃至世界高校中的成功典范——哈佛大学,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很多模式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从四个方面探讨我校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凝练:准确定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依托母校,延伸优质教育资源;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朱绍中 《纺织教育》2011,26(4):259-26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和核心功能。文章介绍东华大学为适应我国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的需要,进行工程教育的基本思路,以及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制定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强化国际办学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等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6.
在产业转型背景下高校服装专业要满足行业新型市场竞争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必须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针对高校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产业转型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构建高校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既要满足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也要体现出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文章针对研究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了研究生能力素质模型,旨在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高校选拔和培养优秀研究生提供重要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西轻工业》2015,(11):142-143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针对国家特色专业包装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进一步探索和改革产学研教育模式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建旅游类本科院校是一种新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其核心是以旅游类专业为依托培养旅游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产学研系统的开发。新建旅游类本科院校对城市的竞争力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的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的提升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满足“大家居”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紧缺。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调查研究法,以跨学科的整合研究,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专业建设体系、构建产学研协同共建课程体系、探索产学研协同教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师资团队建设战略等措施,来实施“大家居”产业创新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方面的理论成果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实践成效,有益于促进“大家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