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通过对黄河河口入海流路的不同运用模式的分析,从河口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环境、防洪防凌安全、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不同入海流路运用模式的影响效应。建议在认真研究、系统筹划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符合黄河河口实际的科学合理的黄河入海流路运用模式及其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简略总结黄河现行入海流路亦即清水沟流路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其流路演变发展的诸多影响因子,按照其影响作用的时空尺度和程度大小,总结得出了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的十大标志性事件,以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黄河河口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等几种入海流路行河方案及已有推荐成果。根据流路使用约束条件,指出稳定百年的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角洲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反馈机制及效应、治理方案综合效益评估技术、稳定百年的流路运用方案与优化、黄河河口流路稳定百年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效应,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黄河河口三角洲演变对其上游河道的反馈机制、流路运用方案的综合效益评估技术。最后,分析了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信息 动态     
《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通过国家审查鉴定受国家计委的委托,水利部于1991年12月18~20日在北京审查并通过了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提出的《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按此规划,在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前提下,现行清水沟流路继续行河30年左  相似文献   

5.
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量的趋向性减少和黄河口治理研究水平的提高,应改变不断改道入海流路的黄河口治理思路,全面推进稳定入海流路综合治理,在流路改道点附近建设黄河口水沙控制工程,实施科学的管理调度,以长期稳定河口入海流路,消除河口淤积延伸及相对稳定流路造成的影响,为黄河下游河道长期稳定、安全提供稳定的下边界条件,也为黄河三角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信息     
1993年6月28日至7月5日,水利部江河水利水电咨询中心高级顾问赵传绍带领专家组。对黄河现行入海流路进行现场查勘。期间,专家组听取山东黄河河务局、东营市和胜利石油管理局的情况汇报,对《黄河入海流路近期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讨论修改,并就工程建设资金筹措问题进行磋商,形成了初步意见,拟报国家计委审批。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入海流路安排使用问题是河口治理的主要议题之一,直接影响到山东黄河艾山站以下河段的防洪大计,同时也关系到河口三角洲,特别是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黄河防洪安全与油田开发建设的关系应该是:根据防洪需要安排入海流路,尽量照顾到油田开发建设;而油田开发建设须服从防洪安全。根据以往黄河口河道演变规律和山东黄河河道整治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黄河现行入海流路亦即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以来演变过程的分析,提出河口堤防标准的提高、河道频繁断流、人工干预出汊和小浪底水库的拦沙运用是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相对稳定行河近40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未来黄河河口流路淤积延伸乃至摆动改道的演变趋势不可避免,应切实做好流路规划及其预备流路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围绕当前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未来能否永久固定这一热点问题,系统总结了现行清水沟流路行河历时长达40 a的原因。从河口来水来沙、径流及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人工干预措施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永久固定的可能性,指出了未来永久固定河口流路可能给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带来的重大隐患,明确了未来河口综合治理的主要目的仍在于防洪减灾,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入海水沙资源的开发利用,而非固定河口流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综合分析了1855年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入海流路的变化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流路改道,在一定中能产生溯源冲刷,影响改道效果的条件除流程外,还有河道状况(如植被、抗冲性、形态、工程等)以及水沙条件;河口延伸,尤其是单股行河时期的延伸,所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改道点以下,改道点以上的河床主要受水沙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黄河河口综合治理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协调和兼顾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需求,提出了基于多目标协调的黄河河口综合治理思路、目标和入海流路、防洪防潮、水资源、生态保护等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口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花园口河段和利津椨嫱莺佣挝对黄河河口给下游河道带来的反馈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花园口河段短时段的冲淤主要与来水来沙条件有关,而利津至改道点河段短时段的冲淤则主要受制于河口基准面的状况;黄河下游同流量水位、河段冲淤量和尾闾河段河长3方面演变发展过程的转折点均位于与河口改道相关的1953年、1975年和1996年;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的冲淤及水位升降均与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相应,只有当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超过改道前流路长度时,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水位方出现不再下降的稳定升高.同时证实了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绝对长度是河口河段及下游河道冲淤幅度和发展趋势的制约因素;黄河下游宏观的淤积趋势属于溯源淤积性质,河口基准面的影响波及整个黄河下游冲积性河段.  相似文献   

13.
自去年2月至今,黄河在我们的视野里流淌了一年有余。《地理黄河》、《人文黄河》、《水利黄河》、《经济黄河》,乃至Ⅸ黄河入海流》,都是我们潜心策划的结果。我们试图以全新的视角,对黄河沿岸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进行多侧面、全景式的记录与描写,以期表达黄河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4.
黄河入海流路改走北汊1时机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文  苏洪禄 《人民黄河》1998,20(2):8-9,33
从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的演变发展及近期北汊河的基本情况来看,清7断面以下现行流路的行河年限比原规划的要延长。在控制西河口水位不超过12.00m,确保防洪安全,并兼顾河口地区工农业发展及油田开采的基础上,总结河口治理措施,尽量延长清7以下河道行河年限,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科学掌握改汊时机,避免过早或意外地改走北汊1。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黄河治理规划应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对远期的治理方案或治理途径,也要进行系统地研究。文章从长期规划的角度讨论了现行黄河口淤积对渤海海域的影响。指出若每年以10亿t泥沙填海造陆,大约再有300年,塘沽港即会受到严重威胁;继续发展下去,塘沽、秦皇岛等港埠都将失去入海的通道。通过比较现行黄河与明清故道的入海流路认为,黄海外延海域比渤海开阔,泥沙填海造陆对海域无大的不利影响,黄河远期的入海流路应以行南线入黄海为好。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河势演变中科氏力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英 《水利学报》2007,38(12):1409-1413
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科氏力使黄河水流运动向右岸偏转的机理,并给出了河流水面横比降与科氏力的定量关系以及不同纬度黄河各河段的科氏力大小。在详细分析黄河堤防决口记载、河道面积分布、控导工程位置、入海流路偏向等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尽管单位面积河岸短期内受到的科氏力在量值上较小,但由于长期作用,在河流发育与河势演变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的结论。在黄河堤防工程设计、河道整治规划、控导工程布置和入海流路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和治河实践中应重视科氏力所引起的流路改变,以及由此导致的河岸侵蚀变形。  相似文献   

17.
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黄蓝"战略为山东发展"如虎添翼",在两个规划的推动下将会发展的更好、更快。加强黄河入海流路的管理与确保"黄蓝"战略顺利实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针对"黄蓝"战略开发与黄河入海流路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1 黄河口堤防的现状 由于受入海流路摆动变迁的影响,河口段堤防修建时间不一,堤防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本文研究对象系指黄河河口管理局所辖堤段,即黄河右岸大堤桩号189、左岸291+033以下的堤防,见下图。  相似文献   

19.
利用适合于黄河下游河道和黄河口水域的一、二维连接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黄河口演变、入海流路的淤积延伸对下游尾闾河道的反馈影响。通过比较考虑和不考虑入海流路淤积延伸2种情况的计算水位和淤积量的变化得出:单一的河口延伸对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影响程度自下游到上游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0.
信息服务     
《黄河河口管理办法》正式颁布2 0 0 4年 11月 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2 1号令正式颁布《黄河河口管理办法》 ,于 2 0 0 5年 1月 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黄河河口的治理、开发与保护进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该《办法》针对黄河河口治理、开发与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规定了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以及黄河入海流路规划的法律地位、有关编制程序、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明确了黄河入海河道特别是无堤防河道管理范围的划定标准 ;对清水沟河道、刁口河故道以及其他以备复用的黄河故道的开发利用作出了具体的保护规定 ;确立了黄河入海河道整治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