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腾 《建筑与文化》2021,(8):160-161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独特记忆之一,具有传承历史、彰显特色、记录时代精神的特点.将城市中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体现人文魅力和历史特征,城市规划才能变得更加有人情味.文章通过综述国外相关学者研究,借鉴融入文化要素的城市规划方法,探究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方式.以大栅栏历史街区为例,通过文化符号、文化声音、文化脉络和文化空间四个方面对历史街区的活力进行提升,激活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和变革,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正处于发展阶段。现阶段,城市规划设计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现象,应深刻研究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中涉及的城市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等元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其与城市发展更符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本文围绕城市规划设计展开讨论,首先,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简单介绍并分析其原则,主要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可促进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将政治经济学或阶级分析方法引入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对城市规划的社会政治功能、城市规划与国家职能的关系以及规划者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尖锐地批判资本的垄断利益,揭示了城市建成环境所内含的社会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城市规划、国家职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关系的丰富阐述,弥补了传统规划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物质空间的规划和生产的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4.
城市及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怡青 《山西建筑》2009,35(14):37-38
通过对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证,提出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轴心脉络,并对规划设计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创造进行初步论述,阐述了创造城市文化的积极意义,提出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法和城市设计手段在当代城市的发展塑造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将政治经济学或阶级分析方法引入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对城市规划的社会政治功能、城市规划与国家职能的关系以及规划者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尖锐地批判资本的垄断利益,揭示了城市建成环境所内含的社会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城市规划、国家职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关系的丰富阐述,弥补了传统规划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物质空间的规划和生产的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我国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文化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的文化,城市规划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文化发展内容:一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二是城市空间要素组合的文化表达。三是城市景观风貌和个性特色。四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思想文化理念。五是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指出发展城市文化是城市规划的使命,期待通过城市规划为城市文化的发展繁荣给力,开创城市文化复兴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1)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对外形象的直观展示,体现了这个城市发展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一些城市的规划日渐失去了特有的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形象较为单一且与其他城市趋同。该文以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将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和城市文脉有机复合的媒介,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文化特色城市,以及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的问题和方法,力求达到人文、自然与城市平衡的理想程度,并阐述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在日后的城市规划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庚子国变以后,北京(北平)开始了城市近代化建设,传统城市格局受到冲击,古城价值亟待重新估定。本研究以 1900 年至1949 年间北京(北平)历史城市保护思想史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的规划建设实践以及学者文人的作品进行综述和分析,梳理了城市规划界和文化界对古城价值的认知演变,以探析历史城市保护思想的发端。研究认为,在近代北京(北平)政治更迭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古城价值认知逐渐发展。随着旧京宫苑开放和游览区建设,加上城市史研究的发展,古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始得到认可;北平的衰落和沦陷则使古城成为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价值得以彰显;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古城北平的价值认识渐趋完整,历史城市保护思想自此形成。  相似文献   

9.
宋雨 《古建园林技术》2022,(1):47-51+62
庚子国变以后,北京(北平)开始了城市近代化建设,传统城市格局受到冲击,古城价值亟待重新估定。本研究以1900年至1949年间北京(北平)历史城市保护思想史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的规划建设实践以及学者文人的作品进行综述和分析,梳理了城市规划界和文化界对古城价值的认知演变,以探析历史城市保护思想的发端。研究认为,在近代北京(北平)政治更迭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古城价值认知逐渐发展。随着旧京宫苑开放和游览区建设,加上城市史研究的发展,古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始得到认可;北平的衰落和沦陷则使古城成为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价值得以彰显;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古城北平的价值认识渐趋完整,历史城市保护思想自此形成。  相似文献   

10.
王树声 《城市规划》2019,43(1):50-57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因而在现代语境中揭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在挖掘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等四个方面去认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善于从山水之巧中建立城市秩序的基准;重视人文空间结构的设计,重视规划在"人心"凝聚、文化理想振励和历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强调新空间要秉持原本秩序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