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通信世界》2013,(6):14-16
5月15日~17日,主题为"北斗应用——机遇与挑战"的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武汉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共32位成员组成年会科学委员会。  相似文献   

2.
《数字通信世界》2012,(6):30-31
2012年5月16日,"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召开。来自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和卫星导航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通过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和科学普及等一系列活动.分享卫星导航领域的最新成果.共商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共谋卫星导航应用的未来。本届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站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实现白天千赫兹卫星激光测距。这也使该站成为国际上少数具备白天常规千赫兹卫星测距能力的台站之一。  相似文献   

4.
日前,中国卫星应用产业联盟在北京举行仪式,正式邀请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担任中国卫星应用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ICC专家、智库秘书长刘峰、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主任季统凯、中  相似文献   

5.
5月18日,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联合科技部、国防科工局、交通运输部、教育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上海市委等有关单位部门共同主办,华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协会、上海国际导航产业科技发展联盟等单位参加协办。年会包括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科普活动四项内容。来自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等单位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27人组成了本次年会的科学委员会。出  相似文献   

6.
《卫星与网络》2011,(4):73-73
吴海涛: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卫星导航总体部的总工程师。2010年,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第一届会议在北京举办。这是中国卫星导航界规模最大、资格最高的学术会议。吴秘书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第一届导航年会成功举办,使社会  相似文献   

7.
《雷达学报》2020,9(2):F0003-F0003
高分三号雷达卫星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批启动的重要研制工程项目之一,是我国首个C波段、高分辨率、全极化星载SAR系统,其SAR载荷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制,于2016年8月10日成功发射。基于高分三号SAR卫星,我国首次实现方位多通道星载SAR成像,大幅提升成像幅宽;首次实现星载SAR全极化成像。高分三号具有12种常规成像模式,最高分辨率达到1 m,最大幅宽达到650km,是我国首颗设计使用寿命长达8年的遥感卫星。  相似文献   

8.
《卫星与网络》2012,(5):32-32
4月18日,资源一号02C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交付给用户国土资源部,至此,资源一号02C卫星正式投入使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主席尚宏,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院士童庆禧,资源一号02C卫星工程总设计师马世俊等领导和专  相似文献   

9.
产业动态     
《卫星与网络》2009,(10):70-70
我国卫星激光测距取得新突破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8月26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宣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在国内首次实现白天千赫兹卫星激光测距(SLR),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0.
《卫星与网络》2006,(7):14-14
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和日本遥感技术中心6月20日在京签署的协议,该站作为全球第一个日本以外的机构,获得日本ALOS卫星数据的分发授权。我国遥感数据用户有望于今年10月开始获得这一技术先进的遥感卫星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光机电信息》2010,(1):34-35
我国卫星激光反射器研究获得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杨福民主持研制的卫星激光反射器,经过北斗二代M1卫星两年多的运行使用.证明其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称赞.并被国际激光测距组织确认为目前最佳设计。  相似文献   

12.
9月24日~25日,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荣誉会长徐冠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张荣久出席大会并讲话。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苗前军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刘先林、刘经南、李建成等院士,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蔡兰波、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相似文献   

13.
《卫星与网络》2011,(3):72-73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hina Satellite Navigation Conference,CSNC2011)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环球  相似文献   

14.
《卫星与网络》2011,(12):74-75
2011年11月25日,著名宇航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同志来到《卫星与网络》杂志社视察工作。孙家栋院士亲切会见了《卫星与网络》杂志社社长刘吴、常务副社长王俊峰、编辑部主任王军龙、  相似文献   

15.
20 0 0年 8月 9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小卫星工程部在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召开了“创新 1号”卫星地面检测设备验收会。经检查 ,验收小组认为 :一所联合通信实验室研制的“创新 1号”卫星通信系统地面检测设备达到了任务书规定的性能指标 ,并同意“创新 1号”卫星地面检测设备参加卫星电联试。“创新1号”卫星地面检测设备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16.
脉冲空间行波管主要用于环境卫星、微波遥感卫星、海洋卫星等军民用卫星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脉冲空间行波管的研制进展,包括栅控电子枪、双渐变慢波系统、高匹配性能输能结构、多级降压收集极的设计方案、样管测试结果及环境试验情况等。  相似文献   

17.
4月18日.采自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等十几家单位的120多名领导和专家共同见证了一个特殊的时刻,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二颗卫星——探测2号卫星正式交付给了用户方——中国空间科学应用中心。  相似文献   

18.
点评     
支持可可西里科考活动启动中国联通提供通信保障7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联通、中广赛博共同启动的题为“科考世界风探秘中国结——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学考察探秘行动”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举行。中国联通以首席合作伙伴和“独家通信支持单位”的身份,作为此次科考活动全程的通信支持者。中国联通为可可西里科考活动提供的通信设备和技术人员服务总价值在2000万元以上,包括CDMA网络BTS高原越野基站车一辆、高原卫星应急通信车一辆、卫星空间转发器以及相关的技术培训与服务。同时,中国联通将为每位科考队员配备CDMA1x手机,…  相似文献   

19.
《数字通信世界》2013,(6):21-21
5月15日,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武汉隆重召开,作为国际三大卫星导航学术会议之一,年会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领域及国际导航领域的新成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通过展板、实物、多媒体及车载高精度北斗导航现场演示等多种方式,将近期在北斗卫星导航应用领域取得的系列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期间,在集团公司曾毅副总经理的陪同下,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刘国治副主席参观了集团公司展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千赫兹(k Hz)卫星激光测距技术的发展,高精度、高重频的卫星测距数据为卫星自转速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k Hz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卫星实测数据,分析了AJISAI卫星的自转情况。利用正交最小二乘法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了预处理,然后利用频谱分析的方法获得了AJISAI卫星实测数据的频谱图,结合AJISAI卫星角反射器面板的排列规律,分析得出2014年4月AJISAI卫星自转的速率约为0.4382 Hz,利用国内的测距数据得到了地球动力学卫星的自转速率。该方法可以推广到对其他类似激光卫星自转速率进行测定,同时为高精度卫星自转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