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结合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于沙漠绿洲型这一类型的生态敏感地区如何进行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辩证的角度,对生态敏感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为生态敏感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设施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旅游者的游憩满意度。本文以西藏尼洋河观光带为例,提出了生态旅游区旅游设施规划设计的三原则,着重从设施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对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邝强 《广东建材》2007,(7):169-172
本文紧紧围绕环境敏感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这个主题,针对湖南东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实际,论述景点建筑及基础设施对景区景点景观生态保护及旅游文化的作用,探讨东江湖风景名胜区景点建筑生态技术设计优化方向,倡导建筑生态文明与山水生态文明、地域历史人文、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姚珏 《现代装饰》2014,(2):228-229
正东极岛位于舟山群岛新区最东端的偏远海岛,是中国海洋最东的边境乡镇,本文研究的核心命题是探讨偏远海岛东极岛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建设的协调性发展性。运用海岛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修复生态学和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东极岛植被、水体、裸岩潮间带等生态修复方法,科学定位该岛旅游主体功能,解决开发过程中的保护,实现生态修复与推进旅游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郊生态旅游区规划中的“生态保护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旻 《小城镇建设》2003,(12):28-30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特别是近几年,假日经济的拉动,使一至二日游的城郊生态旅游正成为一种城市消费时尚,成为城市短期旅游的重头戏。面对新—轮假日旅游热潮,在城市近郊旅游区开发建设中,真正做到生态旅游所定义的在旅游开发建设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是避免传统旅游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关键。而在整个旅游规划制定中,针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规划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整个生态规划的监控和管理,更是全盘之重。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1997,(3)
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持续发展,加速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城镇位于自然环境之中,保护城镇生态环境,首先要保护城镇的区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保持自然生态维持在一个良性循环中,建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使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的同步发展,开发应用生态技术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然后加强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发展生态工艺,保护环境;加强全城镇绿化系统规划与建设等措施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只有把保护城镇区域生态环境同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统一规划,才能达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林兵  李文勇 《规划师》2003,19(11):41-43,54
桂林黑山生态园规划以现代风景旅游规划的三元论为指导,景观生态保护与旅游项目开发相结合,根据现状,建立生态植物园、“湿地”景观和南溪河旅游线路,合理布置种植示范区、活动区和体育休闲区,并开发购物、居住和娱乐等项目,创建一个以植物生态旅游为主,商业、娱乐兼营的大型生态旅游度假园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南太白山为研究对象,从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视角出发,在背景与现状认知的基础上,探究南太白山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及发展问题,并进一步就其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反思,总结规划过程中“出发点是保护,落脚点也是保护”、“无为无不为”、“无为就是有为”,以及“大太白山”的理念构思和规划策略,探索一种富有自身生命力的生态环境保护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9.
开发环洞庭湖区域小城镇旅游,是实现环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利用环洞庭湖区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小城镇旅游,对洞庭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环洞庭湖区和南县研究区概况,采用SWOT方法分析南县旅游业发展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提出南县旅游发展模式,以此指导环洞庭湖区旅游开发建设,为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一条湖区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提出,应科学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各类资源开发“禁区”,加大对水、农业、矿产资源、林草资源、旅游资源、湿地等重点资源开发和外来物种引进、转基因生物应用以及城镇道路设施建设、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力度,防止因开发建设不当造成新的重大生态破坏。“意见”提出,各地要在生态调查基础上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各类资源开发“禁区”,明确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生产力布局…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长庆油田生态油气田的建设目标,阐述了具体做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依法合 规抓项目建设,分步分类解决油田突出环境问题,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样板,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建立生态环境考 核体系。得出:坚持正确的保护理念是建设生态油气田的前提,打造生态油气田示范工程,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丰富生态保护内涵是促进生态油气田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不触碰生态 红线、积极履行生态油气田建设与保护的职责,是企业促进绿色、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张扬  张绍稳 《规划师》2011,27(12):84-88
金沙江中游虎跳峡河段生态与景观保护利用研究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综合运用景观生态评价、战略环境评价等方法,较系统地对河段景观生态要素进行评价,以景观生态功能区划为前提,针对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周期,综合协调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与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化保护和利用河谷生态环境与风景旅游资源,提升景...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是实现城市高效、高质发展的核心保障,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代价,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要求、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研究立足于三亚市的生态本底,深入分析三亚市面临的生态问题,并运用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三亚市的开发建设,创新了适应于生态保护的城市发展目标体系,通过生态功能区划建立了健康发展的生态平衡体系,并从要素管控、机制管理和实施措施等角度提出了三亚城市开发中的生态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现状 ,提出聚落生态文化的概念 ,并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建筑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景观价值、空间特性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作了进一步分析 ,指出聚落文化发展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 ,人聚环境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 ,对今天日益升温的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福智  刘加平 《工业建筑》2006,36(11):48-51,66
在分析民居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聚落生态文化”的概念,并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建筑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景观价值、空间特性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进一步分析,指出聚落文化发展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人聚环境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对目前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海岛·城市——广东南澳县总体规划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陆澄 《规划师》2004,20(10):45-48
南澳岛是广东省一个具有鲜明生态特色的亚热带岛屿。南澳县总体规划围绕建设“生态岛”的目标,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组团式布局,在生态产业布局上,划分陆域生态经济区和海域生态经济区,旅游开发形成“一环一线两大区,两个中心四个重点”的结构,在生态环境控制上,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历史古镇由于过度旅游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特色文化丧失,本文从生态文化要素出发,以罗田古镇为例,按照生态文化的一般构成,从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等方面分层次地探讨了罗田古镇的生态文化要素形态和现状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规划对策,并在保护这些生态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对罗田古镇未来旅游发展提出可持续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崛  许立言 《规划师》2021,37(6):19-25
文章从用地权衡与生态过程回溯出发,分别对当前生态管控在建设开发和生态保护、控制要素与指标选取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回应,并在建立划定生态控制分区、构建分区管控导则与指标体系及发布生态保护与修复附加图则的实施路径方面进行了探索,以促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详细规划层面的落地实施与精细化管理.其中,用地权衡以生态—建设兼容性矩阵与...  相似文献   

19.
目前,滨海旅游区相关研究面临着如何应对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使得彼此成为推动相互发展的内生动力的严峻现实。文章以上海市奉贤区奉贤碧海金沙——海湾森林公园北侧沿海地域为研究对象,结合景观资源评级,以生态保护为主题,提出基于“娱、农、景、绿”的混合功能开发策略,强调带动当地旅游经济效益、提高湿地的种群生态多样性等功能,为我国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城市中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滨水区开发、生态公园建设、城市自然地保护等实践的总结,论述了生态恢复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成为城市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