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4,(5)
工整写实的工笔花鸟画在宋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套路,之后几代没有较大的突破。严谨、细致、真实是工笔花鸟画的特点之一。但如果不注重情意的表现,一味强调面面俱到,在形象的刻画上追求细致、具体、真实,那何谈绘画的本质意义?而中国画的本质是写"意"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工笔花鸟画脱去写实的外衣,其本质也应该是写"意"的。  相似文献   

2.
在对形态发生学、参数化设计、非线性体等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对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的关键--"找形"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对200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非线性设计Scudio中5个学生作品的说明,进一步阐释了"找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3.
建筑设计入门阶段是重要的设计学习阶段,通过对建筑设计入门阶段的教学定位,形成对设计入门阶段的教学模式特点和要求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以"基础设计"为教学目标,"基本建筑"为教学内容,以分步设计流程为教学模式共同架构从部分到整体的设计入门阶段课程教学框架,并通过设计教学实践的检验,使这一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8)
中国写意花鸟画用笔生动,纵横挥洒,富有意气神韵。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绘制,在布局、设色、线条、立意、技法等方面都是在一套程式性的完整体系内完成的,使创作者"意"的自由表达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意是人对于物象有所观照后的一种内心活动,是画所呈现的样态,能引人深思、遐想,是移出画面内容及情感以外的身心体验。这种意带给人心灵的变化令人心驰神往,是从情感到心灵、精神的体验与洗礼。但这种感受与洗礼不是玄妙而不可捉摸的,更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创作者具有对自然、世界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李志兴 《山西建筑》2006,32(12):55-56
从钢结构自身所蕴涵的技术美学成分结合力学规律探讨了力与形的统一,从钢结构所开辟的空间创造舒适的使用环境探讨了形与质的统一,从钢结构呈现的视觉空间形态体现建筑创作的意图探讨了形与意的统一,综合考虑三方面要求以实现建筑艺术的表与里、技与艺、情与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丽 《安徽建筑》2022,(10):112-113
“新工科”[1]对当前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宽口径的基础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文章对“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建筑大类跨学科建筑设计及原理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探讨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针对大类通识性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要求,提出基于模型等多维构思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4)
传统中国画自古以来表现山水人文、花鸟抒情,有着不同于西方写实的手法,支撑中国画的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国画追求的是形象的提炼和类型,通过形象的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画家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注重内敛,通过适当地夸张或抽离简单之表象,直抒胸中之逸气。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审美形态的特征其实就是写意精神。  相似文献   

8.
2011年,广东省在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文明、宜居、承载力强的理想城市”的目标。理想城市一直以来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的梦想,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关于理想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理想城市这一多解命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探讨了理想城市模式;基于理想模式,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旧观念”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约翰·弗里德曼教授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建设“六个转变”的思路,从“精细规划”的角度,探讨我国理想城市建设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一年级空间教学的改革实践出发,提出"将景观意识融入建筑设计基础空间教学"的教育理念,对该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教学目标、方法、内容、成果等进行总结和介绍,并探讨了建筑与景观在空间教学上的结合点,以及景观意识对于空间教学的指导意义,旨在摆脱传统教学形体造型趋向的局限性,发展设计方法学指导下"空间-场地-行为-材料-形体"整体关联的建筑空间教学体系,为空间教学的理性研究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当前建筑界关心的话题——建筑设计及其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区作了简要的分析,并论述了建筑设计中的“意”与“术”以及在建筑设计中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作用关系,并谈了就手法、以“术”观“意”、达“意”之“术”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住区规划课程设计为对象,采用过程实录的方法,展示学生设计思路形成、修正全过程,通过过程分析,探讨课程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方案多样化创新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静 《华中建筑》2010,28(6):185-186
该文从"建筑设计基础"中的建筑实测入手,介绍了其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就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形是力的图解”可以理解为:作为处理结构的形与力的一种方式,通过安排结构“形”与“力”的互动与关联,实现结构内在的理性(力)与外在的表现(形)紧密而内敛的逻辑关系.文章从“形”与结构的内力、“形”与力流的传递及形态抵抗下的“形与力的结合”三个方面论述,具体阐述了“形是力的图解”这一建筑学命题的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5)
在中国传统的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最高的审美理想就是"意",其与美学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陶瓷绘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超越现实,在有限的场景和事物中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历史、人物甚至宇宙都形成了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就是所谓的意境。贯穿陶瓷艺术作品的灵魂就是意境,了解陶瓷作品的审美意境,有利于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得到更广泛、更生动的延伸与传达。文章通过分析陶瓷绘画的艺术特色,从其审美意境层面对写"意"手法进行研究,望能与业内人士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5.
<正>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和信息接收的被动型。标志设计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而这种局面就像一把双刃剑,即是无尽的机遇,也是莫大的挑战。如何面对新形势、新语境,做好调整,是从事标志设计的从业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即是在分析标志设计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标志设计中形与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准确把握标志设计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而准确了解这两种语言组织手段对于英汉翻译及英汉语的学习至关重要。本文试从连贯方式和语义表达上对汉英翻译中"意合"和"形合"的特征及其转化进行解析,并试图探究其形成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从建筑形态认知与创新入手,探讨了建筑设计基础课中空间认知启蒙和空间意识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形式创造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探究空间语汇拓展与概念转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概念引导为主线,变形与释义为核心的空间概念启发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娟芬  刘涛 《安徽建筑》2015,22(3):44+218
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设计类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将是建筑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文章从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出发,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设计类课程教学效果、不断丰富教学资源,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上海软土中的“微承压水”与基坑工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上海市政工程建设中时常遇到与浅层承压水有关的基坑岩土工程问题。涉及基坑疏干、围护、稳定、施工以及周边地面沉降位移等方面。笔者拟从代表性实例着手,探讨“微承压水”作为水文地质术语的理解及有关基坑岩土工程勘探评价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20.
张丽 《山西建筑》2011,37(25):18-20
首先对以方便、坚固和愉悦为主的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绿色、生态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了综述,接着研究了将"5W2H"和TRIZ法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新的创新方法建筑设计理念,并对TRIZ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实例分析,进而建造出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