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申桂宁 《电子科技》2011,24(10):71-74
讨论了IP传真技术和IP传真标准,并给出了实时IP传真的实现方案。由于IP网固有的特点决定了IP传真必须解决时延与抖动,丢包与纠错等技术难点。T.38传真网关将从传真机接收到的传真信号解调成T.30控制消息和传真图像数据,对这些消息和数据重新封装成IFP包,通过IP网络将IFP包发送到T.38接收网关,接收网关对T.30控制消息和图形数据再调制,然后发给接收传真机,可获得与PSTN网相媲美的传真质量。  相似文献   

2.
金虹 《现代通信》1999,(6):17-18
1996年11月,美国MICOM(迈康)通讯有限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具有公众电话网络质量的IP电话/传真网关:V/IP电话/传真网关,它实现了国际电信联盟ITUG·729标准。下面从技术角度介绍该产品的结构及其应用情况。一、IP电话/传真网关的构成V/IP电话/传真网关,可安装在现有网络的任一台PC机或服务器上,并提供与用户交换机/普通电话系统相连接的端口。它可与用户现有的电话和传真机,局/广域网络以及路由器等有机结合。通常V/IP网关包括话直接口卡以及一套功能齐备的呼叫管理软件。V/IP话音接口卡的安装,与网络接口卡…  相似文献   

3.
朱褰 《电子科技》2001,(2):15-16
FOIP是通过专用或公共Internet协议(IP)网络而非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传输传真的方式。利用FOIP,用户可以像通常那样发送传真。当然,在传输之前,传真要转换成数据包并通过IP骨干网发送到另一个位于本地ISP的传真网关。然后,数据包在本地入网点又转换回传真图象  相似文献   

4.
IP传真技术及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辉  刘玉贵 《电信科学》2001,17(9):43-46
本文分析了通过IP网络传送3类传真业务的两种主要方式:存储转发方式和实时IP传真方式,并给出了两种IP传真方式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5.
IP传真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军  徐家恺  钱钟  方元 《电子技术》2001,28(1):27-29
文章首先介绍了IP传真的一般原理 ;然后根据该原理提出了一套具体的IP传真网关设计方案 ,并详述了该方案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6.
IP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基于IP的增值性业务不断出现.IP传真(Fax over IP)正在成为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这种服务利用了现有的IP基础设施,可以让用户利用IP网络的普遍存在和灵活性传递一套综合的增强型传真服务.  相似文献   

7.
IP非实时传真网络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梅 《现代电子技术》2009,32(18):76-78,81
目前IP非实时传真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众多厂商在架构自有IP非实时传真网络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在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IP非实时传真网的网络总体框架、网络体系结构和参考点模型,实现了一种系统、实用的解决方案,以解决IP非实时传真网络的互联互通及网络升级中出现的问题.该方案已在多个厂商的网络中进行应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ITU-T建议T.38中IP传真协议(IFP)包的组成结构,数据速率管理方法和T.38传真网关,并在此基础上以G3为例介绍了实时IP传真的基本通信过程.  相似文献   

9.
《数据通信》2005,(3):52-54
IP传真(FAXoverIP)是利用了现有的IP基础设施及IP网络进行传递的增强型传真服务。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IP电话/传真业务商业运行。2004年Internet传真占所有传真传输量的30%左右。预计不久的将来在世界范围内将形成IP电话/传真的热潮。IP电话/传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通信时代的到来。1IP传真魅力非凡Eicon网络公司亚太区总监AdrianGirling表示:IP传真基于TCP/IP协议,是通过Internet骨干网络平衡可靠地将传真送往全球各地。由于Inter net的通信费用与距离无关,用户只需付本地电话费及Internet…  相似文献   

10.
实时IP传真技术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技术正在改变全球的通信方式。IP网,特别是Internet的飞速发展使得使用IP网络作为收发传真的传输媒体成为可能。分析了基于T.38建议的实时IP传真技术,阐述了其与存储转发IP传真技术的区别,介绍了其应用模型,并对其实现过程中的协议选择、网络丢包、抖动等难点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