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型发展,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审美诉求;它代表了文化与历史、艺术与设计、公众与社会之间新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塑造。从欧美国家提出了"城市复兴"论再到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美好蓝图,公共艺术以一种内在驱动力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文化意向。本文以山水秀美的矿冶古都——黄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公共艺术发展现状的担忧到释怀,来阐述对故乡本土文化的眷念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现代城市中,公共空间艺术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城市陈设的一种方式与方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也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符号与象征的特色。本文以公共空间艺术的地域性为切入点,首先探讨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与定义,然后阐述了其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地域特色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如何体现城市的文明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针对全国正面临的内涝灾害和水资源稀缺的矛盾状况,提出将海绵系统景观规划运用到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道路本体透水化,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将会得到改善。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完整的、系统的生态文化体系保障。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法规来保障,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人参与、全民行动,需要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次研究选择了公共空间艺术建设载体,这是城市文化中与城市形象中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最为直观的建设载体,基于我国城市文化跟公共空间之间艺术关系,对现阶段城市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有效拓展途径进行针对的阐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提示,在后期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怎样完成城市文化形象的打造,最后完成生命力极强城市品牌的塑造,完成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凸显,最后实现城市影响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生态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话题,数字化公共艺术在表现生态主题上卓有成效,因其直观动态的形象、互动参与的形式,能够加强观者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有助于生态理念的传达和接受。而LED艺术、太阳能LED艺术等则以其环保、节能的特性获得了生态的向度。对生态的探讨将会使数字化公共艺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促进我国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在自然保护及社会发展中重点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为此在实际中必须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及各项理念进行透彻理解,研究对于现今城市来说其所需要的生态建设内容。文章从现今城市生态的现状入手,找出了在实际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所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进行改良的部分,通过对我国现今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研究来全方位、全角度的剖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分析如何从思想、规划、执行等方面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保证其效果可以满足现今城市持续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无锡梅里古都的案观规划设计师力图通过对城市历史重塑的探索,融入现代的公共艺术理念,来营造独具特色的景观格局,营造生态、鲜明的城市特色形象彰显城市个性,使深厚的地域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明代的城市气息融为一体,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放在首位,建设具有独创性、综合性、休闲性、艺术性、参与性的生态型高品位的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8.
文章讲述了生态文明创建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间相互结合、相互推动的关系,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道路之一;同时从措施以及策划方面归纳现在拥有的土地能源策划形式,解析例如合理开发不足、布置方式构造不科学、城市与乡镇土地资源建造不统一等造成优化不合理的原因,提供了继续走城市乡镇土地策划,改善土地体制,合并城市与乡镇市场,提高土地策划水准等方面变得更加优异的道路。这些是为了完成城市乡镇土地能够更高效率的使用,施行主体性能策划,推动绿化的建设,为促进生态文明建筑供应新思绪。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公共空间夜景形象的塑造,而城市地域特色作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因素,在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公共空间照明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云南芒市特色为基点,对芒市公共空间的照明艺术展开分析,主要包括道路、广场和公园这三方面的亮化。并讨论了地方特色与城市照明艺术交叉融合之后,在展示城市文化、提高艺术审美、特色品牌塑造以及旅游经济发展上具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特大型城市正处建设生态城市、优化环境治理体系的起步阶段,其相应的对策研究具有迫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文章全面梳理概括了环境治理体系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结合多元共治理论提出了"三态"优化关系,这些理论基础为研究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方向和指导原则;并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为研究优化环境治理体系对策提供基础与支撑,并为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态文明观也随之改变和进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随着生态文明观的改变管和进步有了新的发展,将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相结合,以生态文明观指导环境艺术设计,让环境艺术设计体现生态文明元素,使生态文明与环境艺术之间形成和谐发展的关系。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观下进行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和原则以及生态文明观如何在现代环境艺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公共空间艺术研究中,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互为和谐关系存在,且艺术表现形式也愈发多样化,对公共空间的艺术性表达有着重要作用。公共艺术自身就具有公共性,作为传播城市文化特色的载体而存在,而公共空间则作为公共艺术的载体而存在。随着时代的日益发展,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基于对视觉导视而进行的造型改造,还日渐发展为融合感官情绪等行为和观念性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公共空间艺术营造。这种艺术不仅仅是单纯模式化的物体,而是能体现出一种艺术生活和文化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各样的公共艺术形式不仅呈现出城市精神还传递给大众城市文化的价值,使它们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显著的意义实现和深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三种介入方式进行分析,进而分别从科技创新、体验服务、互动协作以及公民美学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内应用公共艺术设计,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传达城市文化和艺术价值之间的美,推动城市文化新一轮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空间是最能反映都市文明和城市形象的开放空间。为了加强公共空间环境和公众社会行为的互动。景观小品的设置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活力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景观小品的布置、造型、色彩等都应当适应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本文以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为出发点,首先剖析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结合景观小品的使用功能、标志物功能、装饰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依据景观小品塑造空间活力的理论基础,最终对景观小品塑造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作了梳理和归纳,提出了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公共艺术的设计、实施和维护,不应该脱离对城市所具有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战略性考虑。无论是出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爱护,还是处于对地方性特色表现的某种需要,都使我们有必要从一个地方或区域的生态及大景观的视野去考虑公共艺术的存在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可以是一种艺术实践,或者是作为一个艺术概念,都会存在明显的复杂性、矛盾性,是对自身进行肯定,同时又对自身进行否定。本次研究主要阐述的是新时期下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的矛盾。从根本上实现公共艺术理论和公共艺术实践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本文就立足生态文明视角,深入探究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创新改革建议,以期为完善环境管理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自从80年代以来将城市环境艺术的创作理念引入城市建设,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实施,但还存有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文脉的消减、城市品质的下降等,因此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发展城市艺术建设。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长在2014年第六届中欧文化对话论坛指出"城市空间与艺术的结合应成为今后探讨的一个重要的命题"。2015年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召开,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对于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性被再  相似文献   

19.
互动性公共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新元素,在提倡互动性艺术的同时应注重人的参与,让人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本文主要以研究城市公共雕塑的特质及国内外优秀互动性雕塑作品互动性表达与公共互动性和互动性雕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互动性"、"趣味性"、"平民化"等特点,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互动性公共雕塑进行介绍和赏析,使大众能在享受雕塑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雕塑"互动"的同时感受理性与感性,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环境治理模式的滞后造成了这一局面。文章从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工作现状,分析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及给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进行解析,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治理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