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行设计的常压微波等离子体射流装置上进行了丙酮模拟有机工业废气的脱碳实验,得到了纳米碳粉。利用Raman光谱、XRD、SEM、TEM和EDAX对制得的碳粉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体积分数62.5%的有机废气在等离子体射流的作用下得到的固态碳粉以微晶石墨结构为主,含有少量的微晶金刚石结构.TEM分析表明石墨晶体为颗粒状和层状结构.该技术可用于有机废气的脱碳处理和纳米碳粉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氢电弧等离子体法得到了钯纳米粒子,通过TEM、XRD观察和分析纳米钯粒子的结构,发现它具有球形面心立方结构,平均粒径约为30 nm、且分散较均匀。并对氢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钯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工程陶瓷引弧微爆炸加工的工作原理,建立了高速摄像试验系统对微爆炸等离子体射流的产生过程、外观形态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微爆炸等离子体射流的产生原理.对氮化硅陶瓷和氧化铝陶瓷冲击蚀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高速摄像观测,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冲击蚀坑的截面形貌,得到了陶瓷加工的材料去除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射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火花放电和稳定等离子体射流2个阶段,等离子体射流的直径随着电流值的增大而增大,冲击蚀坑直径随着加工时间逐渐扩展.氮化硅陶瓷加工时升华分解,蚀坑表面覆盖一层结构疏松的变质组织,在亚表面上有横向裂纹形成;氧化铝陶瓷加工时直接熔化,表面变质层成分为非晶体玻璃相.  相似文献   

4.
针对木门制造业喷涂过程产生的有机废气,探究利用等离子体联合催化降解有机废气的机理与工程应用可行性,并探索涂装废气降解装置的最优组合方式.在实验室小试和工业中试的基础上,研发一套处理5 000 m3/h的涂装废气等离子体联合光催化装置.该废气处理装置可使总可挥发性有机物和二甲苯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0%和60%以上,治理示范工程的调试和运行结果表明该技术的运行成本较低.通过对木业涂装排放的有机废气进行低能耗、高去除率的无害化处理后,实现了废气的达标排放.因此,该装置可作为一种解决涂装过程中有机废气污染问题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气压下脉冲电弧等离子体对含对硝基苯酚的有机废水进行处理,研究放电条件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放电电压和降低放电回路电感有助于废水化学需氧量(COD)的降低;其降低机理在于废水经电弧等离子体处理后降解为有机小分子,最终降解为固态碳粉、CO2和H2O等无机小分子.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醋酸锌(Zn(CH3COO)2.2H2O),草酸((COOH)2.2H2O)和无水乙醇为原料,制备得到了粒子直径在30 n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较好的球状纳米ZnO粒子.以上述反应为基础,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添加剂三乙醇胺,得到了棒状结构的纳米ZnO.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研究了有机添加剂三乙醇胺的加入对产物纳米ZnO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添加剂三乙醇胺在棒状纳米ZnO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且所形成的棒状纳米ZnO的形貌随添加剂用量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调节三乙醇胺的加入量可以有效地控制纳米ZnO的形貌.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乳化-热液法制备纳米分散液,制备了掺杂层与中间纯聚酰亚胺(PI)层厚度比不同的三层复合薄膜.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通过透射电镜(TEM)、击穿场强和耐电晕测试分别对三层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和纳米掺杂层厚度比例的变化与介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TEM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在有机基体中的分散均匀;介电强度测试和耐电晕测试表明随掺杂层厚度比例的增加,击穿场强逐渐下降,耐电晕性能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体射流作为一种有效的点火助燃方式在超声速燃烧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大都是与传统的壁面燃料喷注方式相结合,而与中心燃料喷注方式的结合较少.为了扩大燃烧范围,本文将等离子体射流引入了带有交替尾缘结构的支板-凹腔燃烧室中.通过三维数值计算,研究了超声速气流中支板燃料喷注总压、凹腔燃料喷注总压、等离子体射流喷注总...  相似文献   

9.
采用铝锆偶联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投射电镜(TEM)对改性前后的纳米碳酸钙的表面结构进行表征.FT-IR分析表明,铝锆偶联剂以化学键合和物理吸附的方式在纳米碳酸钙的表面形成吸附层,粒子表面存在羧基等等有机官能团的红外吸收特征.XRD分析证明,改性纳米碳酸钙保持原样品完整的体相结构,为方解石型纳米微晶.TEM分析显示,改性纳米碳酸钙呈立方体,平均粒径大约70 nm.通过颗粒粒度分布和表观粘度测量,对纳米碳酸钙的改性效果进行评价.实验表明,未改性纳米碳酸钙在水中存在明显的团聚现象,而铝锆偶联剂改性后的纳米碳酸钙的分散情况得到很大改善,颗粒粒度分布在70~100 nm之间,低剪切速率下的表观黏度大为降低,这为纳米碳酸钙在纸张涂料中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微乳化-热液法制备硅/铝氧化物纳米分散液,并制备了一系列掺杂层与中间层厚度比不同的纳米掺杂三层复合聚酰亚胺(PI)薄膜.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了薄膜的透射电镜(TEM)测试和电导电流测试.TEM测试结果可以直接观察到纳米粒子在有机基体中分散均匀,且可得到三层复合薄膜的复合结构,掺杂层和中间层的尺寸比例符合实验要求.复合薄膜的电导电流在同一电场强度下随着掺杂层厚度比例的增加逐渐增大,而电老化阈值随着掺杂层厚度比例增大向低场强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