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包尔呼顺井田为例,在对其水文地质进行调查、抽水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断层赋水性及水力联系通道,提出矿井水害及主要的充水特征,并制订“勘查、探测、监测、设计”等为一体的防治水对策。研究表明:基岩风化带是矿井生产期间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充水通道主要以采动导水裂缝带导水为主。研究成果对矿井建设过程中及未来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和防治水措施制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睿  韩金旺 《煤炭技术》2006,25(4):64-66
分析了白庙矿井田的充水因素,包括主要含水层及其特性、主要隔水层及影响其隔水效果的因素、充水水源及导水通道。通过突水案例分析矿井发生突水的水源、导水通道以及可能发生水害的区域,对以后安全生产提出可行的水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姚建伟  齐跃明 《煤炭技术》2020,39(3):100-102
根据辛置煤矿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对矿井下组煤充水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得出辛置矿井充水条件延伸水平越深,水文地质条件类型越复杂,开采难度也越大。矿井充水水源主要是下石盒子组K_8砂岩含水层、太原组K_2灰岩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以及采空区积水,矿井主要导水通道为断层、陷落柱、采动导水裂隙带和封闭不良的钻孔,这些导水通道会对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需要采用井下探放水、注浆堵水、留设保护煤岩柱、保障排水能力等措施来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4.
翁荔玉  年宾 《中州煤炭》2015,(2):113-115
为了更合理地开展矿井水害防治工作,分析了青东矿矿井充水因素,并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预计矿井的涌水量。研究表明:充水水源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第四含水层和主采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是潜在突水水源;充水通道主要有采动垮落带、导水断层及构造裂隙;矿井正常涌水量为410 m3/h,最大涌水量为590 m3/h。研究结论可作为矿井疏排水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金龙煤矿一1煤开采过程中水文地质特征、导水通道及突水机理等因素的分析,论述了突水强度与含水层类型、赋存条件、煤层顶底板水文地质条件、地层结构的关系,明确了奥陶系中统灰岩为矿井开采一1煤底板的主要充水含水层,结合矿井实际,提出了水害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丰军 《煤炭技术》2007,26(10):81-82
矿井水灾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做好矿井防水工作,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矿井充水规律研究是做好矿井防治水的关键。通过分析平煤五矿矿井含水层、矿井地下水补给水源,认为平煤五矿矿井充水具有分区性。南区具有明显的14条导水通道,是矿井防治水的重点;而北区无明显的导水通道。这为矿井防治水提供了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6,(8):103-106
针对龙门峡北矿顶底板强含水地层潜在的矿井突水风险,合理运用水文地质物探技术,超前探明顶、底板含水层导水通道突水是矿井涌水的主要来源,提出有效治理方案对矿井强含水层截流区域水害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8.
牟林 《煤矿开采》2015,(2):85-89,80
由于底板构造突水水量的难以预测性,生产中常用底板疏降水量代替突水水量,导致矿井防排水系统建设的主要依据可靠度偏低。以霍州煤电集团大水矿区为例,分析了矿井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和突水水量的区别与联系,基于含水层补给能力和导水通道的过水能力两方面因素,构建了断裂和陷落柱2种导水通道的突水水量预测模型,提出了适用于构造突水情况的矿井涌水量预测修正方法。以霍州矿区2个矿井的资料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含水层补给能力的突水预测模型更符合实际突水情况,该矿区构造类突水水量的决定因素为含水层富水性。考虑底板突水因素,提出了矿井抗灾指标的计算方法,提高了抗灾系统指标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5,(12):196-198
依据大量勘探资料分析某矿井的充水因素,研究得出4~#煤层的直接充水水源是山西组裂隙含水层与二叠系孙家沟组、石盒子组裂隙含水层,古近系及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含水层为间接充水水源,矿井主要充水通道为断层和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  相似文献   

10.
万小强  申江  陈亚楠 《中州煤炭》2009,(9):98-100,117
水害是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平煤二矿灰岩含水层赋存特征、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富水性及其规律、地下水补给与径流条件及导水通道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分析结果为有针对性进行矿井水害防治与安全生产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焦作九里山矿底板强含水层潜在的矿井突水风险,运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探明底板含水层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底板改造技术对矿井强含水层截流区域水害进行治理。结果表明:底板含水层突水是矿井涌水的主要来源,且底板存在许多导水通道,最大涌水量达到42 m3/min,破坏性极强。采用注浆加固改造底板的方案对底板强含水层截流区域进行水害治理,使底板下移40 m从而解放受水威胁煤层,保证了工作面的正常回采。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似材料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对东北某矿特厚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矿特厚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508 m,证明煤层在回采过程中,导水裂隙带将会波及到上覆第四系主要含水层,极易导致上覆第四系主要含水层中的水分从裂隙通道进入井下,从而给矿井带来水害威胁。  相似文献   

13.
铁南矿充水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直接充水水源为煤系地层裂隙孔隙水,开采初期揭露含水层后,矿井涌水量增加较大,主要以疏干漏斗范围内的贮存量为主,漏斗稳定后,矿井涌水量以地下水的侧向补给为主。粗粒含水层的富水性和导水性相对较好,以孔隙为主的渗入性通道是矿井充水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突水是矿山的主要灾害之一,矿井突水一般来势凶猛,常会在短时间内淹没坑道,给矿山生产带来危害,造成人员伤亡。在富水的岩溶水充水的矿区及顶底板有较厚高压含水层分布的矿山区,在构造破碎的地段,常易发生矿井突水。但只要查明水文地质条件,采取措施,矿井突水是可以预防和治理的。山东霄云煤矿1313工作面突水水量大,而工作面无钻孔,两顺槽掘进中发现的9条断层也不导水,判断不是钻孔、断层导水。突水事故发生后,通过水位、水温及水质化验分析,确定为奥灰水,导水通道为隐伏陷落柱。通过对突水点进行盖帽封堵、对突水通道进行注浆封堵,有效地封堵了过水通道,并满足了《煤矿防治水细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煤矿巷道掘进出水情况,结合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涌水特征,确定矿井巷道充水主要水源为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通过对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导水通道等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结合煤矿改造后的防排水设施能力对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认为矿井现有条件能够满足安全掘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副井采用全深冻结法施工,冻结圈解冻后,冻结孔中上部孔壁与冻结管间的环形空间成为沟通含水层的导水通道,当矿井开采时含水层水进入矿井采掘区域,大大增加了矿井开采期间的涌水量,增加矿井排水费用。由于缓凝水泥浆置换高度受限,不能采取水泥浆封闭导水通道。通过采取对冻结孔环形空间进行注浆封堵,对井筒外壁与围岩间隙进行壁后注浆充填工作,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巴愣矿井为例,分析了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内共有5个含水层和3个隔水层,水文地质边界有两类:一是断层(北、东、南),二是西边界煤层露头;白垩系下统志丹群含水层,侏罗系中统直罗组含水层,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含水层为直接充水水源;矿井充水通道,主要为煤层采空导致顶板岩层冒落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采用大井法计算了矿井涌水量,延安组砂岩含水层涌水量438m3/h,志丹群含水层涌水量142 m3/h,合计580 m3/h。其中,延安组含水层涌水量438 m3/h,可作为矿井正常涌水量,两个含水层的合计涌水量580 m3/h,可作为矿井最大涌水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义煤集团曹窑东井27080工作面水文地质状况、突水水源和导水通道等方面的分析,明确指出了含水层的富水性是发生底板突水的内因,它决定着矿井突水量的大小及突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含水层水压是驱使水流的动力,而构造断裂的存在与采矿裂隙的形成则是地下水得以流动的通道,三者同时存在并突破平衡条件时就必然发生工作面底板突水.基于这一分析,对该矿防治水工作提出了建议,同时也为其他矿井类似情况突水灾害的预测或分析提供了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红石岩煤矿随着开采面不断扩大和开采程度不断加深,矿井水文条件对煤矿正常生产影响越来越大。结合矿井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分析了大气降水、井田水、地表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通过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对矿井充水通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矿井在未来开采过程当中,随着煤炭产量的加大,采空区面积和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增大,矿井涌水量会进一步增加,矿井充水强度也必然会增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以往的地质资料,分析了前常矿水文地质特征,利用"比拟法"和"解析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至中等,地下水补给条件相对较差,但岩溶裂隙含水层水性较强,且断裂带等导水通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研究区深部开采矿井正常涌水量为520 m~3/h,最大涌水量为662 m~3/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