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超越梦想     
谢彤 《现代音响技术》2005,(11):102-103
李云迪维也纳独奏专辑 斯卡拉第:《钢琴奏鸣曲》(k.380 k.13)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0) 舒曼:《狂欢节》 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钢琴:李云迪 DG 00289 477 4471 DDD 71’30”环球/高价 “演奏技艺更趋成熟,体现大师级水准”——纽约《时代》。  相似文献   

2.
《高保真音响》2013,(11):107-107
近日,刚刚获得2013全英古典音乐奖“年度最佳国际艺术家奖”的国际钢琴演奏家郎朗开始了其西班牙5城市的巡演。在结束了毕尔巴鄂、萨拉戈萨以及巴伦西亚3座城市的演出之后.郎朗来到了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在国家音乐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  相似文献   

3.
早在本个音乐季之初,就已经听到有乐迷说,很期待今年3月的韩国钢琴家白建宇与广州交响乐团再次合作经典的“柴一”钢协。去年这位虽已花甲之年、但却宝刀未老的“亚洲钢琴巨匠”首次与广州乐迷“激情碰撞”,一口气连演两首钢琴协奏曲,让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隐藏在平凡外表下的深厚功力与惊人的艺术才华让人大呼过瘾,轻而易举地征服了音乐会现场的所有听众。而在即将到来的3月30日的“王者之风,浪漫之巅”音乐会中,这位“亚洲首屈一指的古典钢琴家”将再次携手广交演绎“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又怎能不让人充满无限惊喜和期待呢?  相似文献   

4.
这是爱必希公司推出的一款最新“新世纪钢琴”作品辑。从选曲的标题、乐曲的旋律和韵味看,这些作品当属休闲情调钢琴类。仔细查看唱片上的介绍文字,方知此为出生于南京,现旅居于东京的一个名叫李莫琳的女钢琴手与爱必希公司合作的专辑。专辑共有14个乐段。每个乐段都附有标题。如“开始”、“给凡高的情书”、“叶子”、“月亮花”、“情迷夏威夷”、“飘摇”、“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祭歌”等等。而每个段落,又同时附上了文字“题解”。篇篇“题解”写得像散文体的自述。那钢琴琴声的流逝,便带出了旋律中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一言 《视听技术》2006,(4):103-103
此碟是环球Telarc推出的最正宗的西班牙风格音乐集萃。不仅如西班牙文的碟名“美丽的西班牙”(Bella Espana)和副标题“西班牙灵感之音”(Music Inspired by Sdain)的字面所示。碟中14首选曲,是从Telarc已出版的8张充满拉丁味的发烧靓碟中遴选的。曲目的安排上也很精彩紧凑,除碟首曲是比才的“卡门组曲”(此曲具有强烈的吉普赛味)外,其余皆出于西班牙作曲家之手。有了这款“集锦碟”,  相似文献   

6.
《家庭影院技术》2005,(2):86-86
这是一张爵士钢琴专辑,由MIKE LI钢琴独奏。由于JAZZ演奏的随意与轻松,本唱片的演奏始终沉醉于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由“一种忧郁”、“给Walton的一份礼物”、“五河之地”,“我们就是现在”、“一个世界”、“轻轻的摇”、“少女世界”、“讲故事的人”等13首曲目将这种氛围一而贯之的延续下去.时而轻灵、欢快及亢奋,  相似文献   

7.
2003年2月,在众多重量级的浪漫主义钢琴作品名录中,朗朗选择以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DGCD002894742912)的震撼登场来宣告自己入驻了“黄标”的疆界!同年秋季CD发行后,《Gramophone》是如此评价这位中国钢琴家的:“掌控自如的气息”、“寓意深刻同时又让人折服的精彩表现”。  相似文献   

8.
音乐的代言人 她。中国年轻的大师级音乐家,与郎朗、李云迪并称为中国钢琴界的三大领军人物,第十二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水晶大奖获得者,曾被钢琴大师依曼纽·艾克斯称为“卓越的钢琴家”,被伦敦古典调频电台称为“同辈中最耀眼的演奏家之一”。她就是陈萨,中国年轻一代音乐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1、利帕蒂钢琴/阿克曼指挥苏黎世乐团 在我拥有的肖邦协奏曲的CD中,有不少老一代大师的单声道录音,几乎可以另外写一篇文章,但我在这里仍然要提到利帕蒂的肖邦第一协奏啦,尽管其录音不佳。提起利帕蒂,用钢琴大师巴克豪斯的说法:“他带给我们无尽的美丽回忆与哀悼。”  相似文献   

10.
今年初与DG高调签约的钢琴新星王羽佳最近终于推出了她的首张个人专辑《奏鸣曲和练习曲》。这是继李云迪、郎朗之后第3位中国钢琴家签约这家国际一流古典音乐唱片公司,自然引起古典乐迷的瞩目。尽管前年(2007年)她来广州演出时只是反应平平,但今日再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王羽佳”这个名字,什么“飞指钢琴手”,“钢琴宝贝”,“女版郎朗”、“钢琴公主”等头衔已是铺天盖地。  相似文献   

11.
除了《第一钢琴协奏曲》,人们很少把柴科夫斯基与钢琴联系起来。相对于后来的同胞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乃至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老柴的钢琴写作也的确算不上高明,在技巧效果和深度上似乎都缺乏过人之处。包括“第一钢协”,此作能如此流行很大程度是得益于那段脍炙人口的开章引子,从整部作品的艺术性而言,包括结构组织、音乐内涵等,在同类体裁中大概算不上是最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2.
《电子与信息化》2009,(2):76-77
正如数学是自然科学王冠上的宝石,钢琴是乐器王国里的王者。所谓“王者”必定只可远观,不可燮玩焉,是无法“亲民”的。音乐会上钢琴家的潇洒表演令人高山仰止——这在寻常巷陌是决然欣赏不到的;华丽大堂里传出若隐若现琴音的酒店必定“够星级”;觥光交错中有袅袅琴音萦绕的商务聚会必定“有品位”——钢琴在生活里就是这样被世俗化的高雅,甚至超凡脱俗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家庭原创音乐CD《钢琴日记》,其作者不是大家熟知的钢琴家,而是一位26岁开始自学钢琴的杭州钢琴调律师。作为个人出版家庭原创音乐专辑在国内并不多见。作者没有经过音乐专业学习,没有拜过钢琴老师,他习惯独自“乱弹琴”,20年来他“乱弹”成“兴”,逐渐触键成曲。那些曲子连他自己也无法克隆,许多灵感瞬间消失。一位从事录音的朋友觉得在他手上流失的音乐语言是谁也找不回来的,于是帮他录制下来。从那时起他便以“日记”的形式录下数百曲即兴小品。  相似文献   

14.
环宇 《高保真音响》2009,(12):122-124
当今音乐界身兼数职的音乐家不在少数,说到这一点笔者最敬佩的是冰岛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指挥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众所周知,阿什肯纳齐18岁便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二名,25岁时成为“柴科夫斯基大赛”桂冠的获得者。1970年,阿什肯纳齐开始活跃于指挥界领域,  相似文献   

15.
黄河     
这款专辑名称是“黄河”,实际上录制了两个钢琴协奏曲的“大部头”除“黄河”外,还有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协”。“黄河”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钢琴协奏曲,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殷承宗作为创作和首演者,他的“黄河”版本毫无争议的是权威版本。而这个录音,是他与同样具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合作的产物。而与之联袂演录的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这是国际乐坛一支老牌管弦乐团,其前身是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如今与两位中国音乐家一道,诠释这两部代表中、俄不同风格的作品,既是难得得的“组合”,又是非常动听的演录。此款录音是2003年在圣彼得堡的卡佩拉(Cappella)音乐厅制作(该唱片上的译名为“堪培拉”,为了不与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混淆,我认为此处应按俄文原文以译为“卡佩拉”),当然是最新近也是具有最先进技术的录音。  相似文献   

16.
詹湛 《高保真音响》2014,(1):128-131
有着西班牙血统的德国导演恩里克·朗什(Enrique Sanchez Lansch)在2010年推出了讲述孩子们遇到世界级钢琴大师的纪录片《钢琴遭遇者》(Piano Encounters).这次他将视线转移到歌剧音乐的舞台。  相似文献   

17.
《移动通信》2008,32(14)
摩托罗拉公司近日宣布,通过当地合作伙伴获得西班牙机场与空管服务公司(AENA)的机场无线电网络项目,将为西班牙萨拉戈萨机场提供新型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新系统将采用摩托罗拉基于IP的Dimetra解决方案。2008世界博览会将在萨拉戈萨举行。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有望吸引全球750万参观者,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作为器乐大曲之一,广受音乐人和爱乐人的青睐。钢琴奏鸣曲(PIANO·Sonata)是包含多个乐章,且各个乐章具有独立结构和风格的钢琴独奏曲。除钢琴奏鸣外还有小提琴奏鸣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另,曲式简单、灵活多样的“小奏鸣曲”也属于这一范畴。钢琴协奏曲(Piano·Concerto)是钢琴与管弦乐队以平等地位联合演奏的器乐大曲。属多乐章的套曲。通常有二个乐章  相似文献   

19.
廖榛 《IT时代周刊》2009,(19):38-39
中国移动的“TD阵营”又添一名实力派盟友——Symbian协会;中国联通也与西班牙电信达成深度合作关系。随着更多公司涉足3G市场,在合作与竞争中。中国3G市场正在成长  相似文献   

20.
谢彤 《现代音响技术》2005,(12):101-101
这是一套笔者感觉很不错的特辑,首先它的正面感观给人印象深刻:黑色烤漆般的封页上,以音板和弦列设计图纸为底衬,烫余色的“STEINWAY & SONS”与LOGO在象牙白的键面衬托下,让人仿佛身临其“琴”,产生一种微妙的试奏感觉。其次详实的“施坦威”历史介绍更是吸引它的拥趸们,从家族史、公司的成立、发展到品牌的扩张,从钢琴制造的技术特点到使用它的大师们的推荐与评价,无不显示出这一经典品牌的超凡价值,难怪全球超过1300位的钢琴演奏家家以及九成以上的音乐厅、歌剧院都使用“施坦威”三角钢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