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Amberlyst 70磺酸树脂为催化剂催化丙二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合成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丙二酸二乙酯。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等对酯化反应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醇酸物质的量比为3∶1、催化剂用量为丙二酸质量的10%、反应时间2 h和反应温度120℃的条件下,丙二酸二乙酯产率和选择性98.9%。表明Amberlyst 70磺酸树脂对丙二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林谦  罗震 《化工时刊》2009,23(5):32-35
以柠檬酸和正辛醇为原料,采用活性炭负载金属离子Sn^4+、Fe^3+、Ti^4+为催化剂催化合成无毒增塑剂柠檬酸三辛酯,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醇酸物质的量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并对产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以活性炭负载四氯化锡催化合成的最佳工艺参数:反应温度为200℃,催化剂用量为2.3g,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4.5,反应时间为1.5h时,酯化率可达97.6%。  相似文献   

3.
食用香料丁酸己酯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钨硅酸为催化剂,通过丁酸和己醇反应合成了丁酸己酯,探讨了醇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钨硅酸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2:1、催化剂用量为0.2g/0.1mol丁酸、带水剂(环己烷)8mL、反应温度112~126℃、反应时间1h时,酯化率可达99.1%.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制的d-SBA-15-SO3H介孔分子筛为催化剂,异戊醇与正丁酸反应合成丁酸异戊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及带水剂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易分离回收,重复使用性良好等优势.最佳反应条件为:正丁酸用量为0.2 mol时,醇酸物质的量比1.8,催化剂用量2.0g,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2.0 h,此时酯化率达97.5%.  相似文献   

5.
龙石红  邓斌 《工业催化》2007,15(4):42-44
以对甲苯磺酸铜作为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催化剂,考察醇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其较优条件为邻苯二甲酸酐0.05 mol,醇酸物质的量比=2.0∶1,催化剂用量为原料邻苯二甲酸酐物质的量的1.5%,回流温度下反应2.5 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8.5%。反应后对甲苯磺酸铜经过简单的相分离就可重复使用,无需再生,兼有均相和多相催化剂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以SnCl4.5H2O为催化剂,正丁醇和对羟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尼泊金丁酯,讨论了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2.5%,醇酸物质的量比2∶1,反应时间2.2 h,催化剂重复使用较好,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86%。  相似文献   

7.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季戊四醇油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季戊四醇和油酸为原料,一水合硫酸氢钠为催化剂,通过直接酯化的方法合成季戊四醇油酸酯。研究反应温度、投料比、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季戊四醇0.1 mol,反应物醇酸物质的量比1.0∶3.5,催化剂用量0.8 g,反应温度200 ℃,反应时间4 h,酯化率达95.55%。  相似文献   

8.
文章制备了凹凸棒土负载磷钨酸催化剂,并应用于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醇酸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最优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15℃,反应时间150 min,醇酸比2.5∶1,催化剂用量3%(按反应体系总质量计算),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89.3%。  相似文献   

9.
杂多酸催化合成丙酸己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钨硅酸为催化剂,通过丙酸和己醇反应合成了丙酸己酯,探讨了醇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酯 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钨硅酸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5:1、催化剂用量为0.2 g/0.1 mol酸、带水剂(环 己烷)10 mL、反应温度110-118℃、反应时间1 h时,酯化率可达99.2%。  相似文献   

10.
磷钼钒杂多酸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磷钼钒杂多酸为催化剂合成乙酸正丁酯的反应,考察了原料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经过试验确定了合成乙酸正丁酯的较佳工艺条件,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2:1,磷钼钒杂多酸催化剂用量为反应液总量的0.6%,反应时间为85min,反应温度为115℃,在此条件下,乙酸正丁酯的收率为93%-95%。  相似文献   

11.
以乳酸和正丁醇为原料,用维生素C作为催化剂合成乳酸正丁酯,然后进行蒸馏并收集160~190℃的馏分为产品.讨论了催化剂种类、m(催化剂)、反应时间及V(醇)对酯化反应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产品的折光率.结果表明:用0.5g维生素C作为催化剂,0.1 mol乳酸和0.1 mol正丁醇,回流分水2h,酯产率可达到58.2%.  相似文献   

12.
用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醋酸正丁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醋酸正丁酯廖安平,童张法(广西民族学院化学系,南宁530006)(广西大学实验中心,南宁530004)关键词: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反应,醋酸正丁酯1前言醋酸正丁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目前我国还是采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活性炭固载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丁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用活性炭固载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丁酯。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 :肉桂酸用量为0 .0 2mol时 ,肉桂酸与正丁醇摩尔比为 1∶2 .5 ,催化剂 0 .8g ,反应时间 1h ,在此条件下产率可达 85 .7%。  相似文献   

14.
负载型杂多酸盐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SiO2为载体,在4种不同温度下分别负载硅钨杂多酸和磷钨杂多酸,以正丁醇和冰乙酸为原料,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探讨了醇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最佳条件为:醇酸物质的量比1:1,催化剂用量为原料量的1%,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5h;在180℃下SiO2负载的SiW12催化效果最好,催化剂在重复使用3次的情况下活性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直接合成法合成K6[MnCu(H2O)W11O39],K5[MnFe(H2O)W11O39],K6[MnCo(H2O)W11O39],K6[MnZnH2(O)W11O39],K6[MnNi(H2O)W11O39],K6[MnCd(H2O)W11O39]等6种过渡金属取代的钨锰杂多酸盐,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6种杂多阴离子具有Keggin结构。利用酯化反应考察了所合成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并且确定了最佳催化反应条件:酸醇物质的量比1∶1,催化剂用量占原料总量的1.5%,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控制在120℃。结果表明,过渡金属取代钨锰三元杂多酸对乙酸正丁酯的催化产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选用过氧化氢二异丙苯-硫酸亚铁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酸正丁酯的乳液聚合,研究了单体进料时间和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速度、乳胶粒子尺寸和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聚合条件,单体加料时间延长至3h时,粒径由90 nm减小至65nm,分子量降低了38%;当反应温度由20℃升高至70℃时,粒子粒径由95nm减小至65nm,表观聚合反应活化能为29.80kJ/mol。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硅钨杂多酸对水杨酸正丁酯合成的催化性能,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水杨酸):n(正丁醇)=1:2、正丁醇为带水剂,催化剂硅钨杂多酸1.5g,回流反应4h,收率可达94.6%,并证明了硅钨酸为该反应良好的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化学稳定性好,重复使用性能佳,无三废排放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开发可降硫的催化剂和助剂,既可以降低汽油中硫化物含量,又不损失汽油收率、不降低汽油辛烷值已成为新的研究思路。作者以Ce改性的HZSM-5沸石为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研究了丁硫醚的催化转化反应。结果表明:Ce改性后的HZSM-5对丁硫醚的脱除具有较高的活性及稳定性;硫化氢的量得到上升,并趋于稳定;丁硫醚转化率明显提高,在350℃下,Ce3 交换量为1.51%时,丁硫醚基本完全转化;而丁硫醚的裂解副产物四氢噻吩(THT)的量有增大趋势。同时探讨了丁硫醚的反应历程,认为烷基硫醚类化合物裂解过程中,碳硫键的断裂生成类硫醇物种的一步是其裂解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9.
以超临界CO2为反应介质,制备得到三氟氯乙烯(CTFE)和乙烯基正丁基醚(BVE)共聚物,研究了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及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单体配比及其他实验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结构、不同氟含量的含氟聚合物;当单体配比中CTFE的比例增大到一定程度(BVE/CTFE质量比<6/10),实验得到的聚合物是交替共聚物。同时实验发现,聚合反应过程中压力的变化与反应的进程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