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0引言水泥颗粒级配影响因素很多,如物料的配比、物料的易磨性、产成品细度控制、粉磨工艺系统的配置、工艺参数的控制等等。影响粉磨工艺因素也有多种,如粉磨工艺系统配置有辊压机半终粉磨、立磨、双闭路联合粉磨、单闭路联合粉磨、闭路磨、开路磨等等;水泥磨钢球级配是否合理;循环负荷与选粉效率、风速、风压的控制等等。1水泥磨钢球级配与水泥颗粒级配关系研究我公司为Φ3.8m×12m双仓闭路水泥磨,前配140-65辊压机。就水泥磨钢球级配与水泥颗粒级配关系研究方面,笔者主要分以下四个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2.
试验发现,W.B.富勒(Fuller)曲线及延伸的A.N.泰波(Talbol)公式对干混砂浆颗粒级配指导意义不大。经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孔径砂集料对砂浆性能的影响;按照不同孔径的砂集料影响因素指导可以得出优良干混砂浆的颗粒级配。  相似文献   

3.
通过试验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树脂和石英砂复合材料)进行集料级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选择颗粒较大石英砂和颗粒较小石英砂作适当配比,能够得到较优级配方案,使树脂含量从原有的20~25%降低至12~14%,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保证夹砂层弯曲强度不降低.  相似文献   

4.
水泥颗粒级配的优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胡如进  李琳  王善拔 《水泥》2005,(8):15-17
0引言随着新标准的实施,我国水泥的细度有了很大提高,P·O32.5和P·O42.5水泥的比表面积大约在350 ̄380m2/kg。有专家认为“我国水泥由于细颗粒含量少,普遍远离Fuller曲线”[1]。但从混凝土界却传来另一种不同的声音。美国的Burrow s在他的专著《混凝土中的可见与不可见裂纹》中列举了大量高强混凝土由于大的收缩、自收缩和温度变形以及接近于零徐变引起的结构物严重开裂的实例,以及低强度混凝土却耐久的案例,提出“即使渗透性很小的高强混凝土当存在裂纹时,裂纹成了侵蚀介质进入混凝土的便捷通道”[2]。我国著名混凝土专家黄士元对水泥…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钝化RDX(黑索今)装药对冲击波响应剧烈程度的变化规律,在改变钝化RDX装药的密度,装药的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后,用改进的小隔板实验装置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冲击波响应剧烈程度随着装药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钝化黑索今药装药结构中,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冲击波响应的剧烈程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出的水泥颗粒级配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水泥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初步探讨了水泥颗粒级配数据,分析了其在调整优化标准稠度需水量、强度以及选粉机选粉效率等方面的应用。实践表明,水泥颗粒级配分析在水泥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宫波  李拴生  侯再恩 《耐火材料》2003,37(6):326-329
针对生产实际情况 ,结合紧密堆积理论 ,建立了在给定的条件下如何选取最优配比的优化模型 ,并求解最优配比。通过将所配出坯料的粒度分布和按照经验配比给出的坯料的粒度分布与紧密堆积时 (Dinger-Funk方程 )的粒度分布进行比较 ,说明按最优配比配出的坯料 ,其粒度分布与紧密堆积时的粒度分布接近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8.
徐邱伟  陈星祥 《佛山陶瓷》2005,15(10):35-38
本文根据紧密堆积理论,结合生产实际,运用容重法原理确定合理的颗粒级配并讨论了其应用。  相似文献   

9.
水泥粉磨中对颗粒级配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姚丕强 《水泥》2008,(1):10-15
0 引言 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水泥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在具有足够高的强度基础上,水泥的工作性和与外加剂的适应性也要好.水泥的这些性能都与水泥的颗粒分布有很大关系,在比表面积相同的条件下,水泥的颗粒分布越窄,水泥的需水量越大,与外加剂的适应性越差,水泥的颗粒分布越宽,水泥的需水量就越小,与外加剂的适应性也会变好.目前,我国水泥企业生产的水泥需水量普遍较高,水泥的工作性不好成为影响水泥质量的主要方面,如何在水泥粉磨中对水泥颗粒分布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适当变宽,从而降低水泥的需水量,是水泥生产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在这些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加上笔者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对水泥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废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进行废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的优化设计,运用SPSS软件分析实验结果,描绘了橡胶颗粒掺量、粗集料用量和粗橡胶颗粒用量等影响因素的效应面,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到了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最优级配组成。结果表明,当橡胶颗粒掺量为2.0%~6.0%、粗集料用量为60.0%~75.0%、粗橡胶颗粒用量为30.0%~60.0%时,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最优;将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应用于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组成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庞英会  任善国  李建 《水泥》2023,(5):38-41
利用不同易磨性或自身细粉含量高的混合材,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在线颗粒分析仪检测数据、对比试验,探索调节立磨水泥颗粒级配方法,以使粒径<3μm的是石灰石、窑灰、矿渣粉颗粒,3~32μm的是熟料颗粒,>30μm的为矿渣颗粒,提高熟料的利用率,解决了水泥适应性问题,拓宽了立磨水泥颗粒级配,为立磨终粉磨的使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应用化工》2022,(Z1):103-107
基于颗粒级配技术用不同粒度的砂及微细水泥对G级水泥进行复配,研制了防腐水泥浆,对防腐水泥石和G级水泥石进行H_2S腐蚀对比研究,测定水泥石外观、腐蚀深度和抗压强度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了水泥石腐蚀后的微观结构与成分。结果表明,通过颗粒级配技术复配的防腐水泥浆体系能够明显地改善水泥石的抗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不同粉磨工艺水泥颗粒级配的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爱琴  任小良 《水泥》2003,(3):32-35
近年来,水泥的颗粒级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新标准实施后水泥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在相同配比下,新拌混凝土裂纹增加,和易性变差,水化速率过快等[1],更引起了人们对水泥颗粒组成的关注,也使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细度控制已很难满足现代水泥应用技术发展的需要。但新的颗粒级配组成如何,生产过程又如何进行控制,目前报道不多。至于不同粉磨系统的颗粒级配,其深入研究的也不多。而我国开路系统和闭路系统的水泥颗粒级配从前人们只是从80μm筛余和工艺流程上意识到两者的差别,很少做量的测试,这给下一步颗粒级配…  相似文献   

14.
SA水泥厂一台Φ3.0×13m开流高细水泥磨投产后,磨机系统运行平稳正常.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能力.水泥磨台时产量在45~48t/h,比表面积>360m<'2>/kg.3~32μm水泥颗粒含量在63%~65%.混合材掺量达到40%~45%,其中工业废渣掺量>35%,为综合利用,减免增值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较好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灰色系统在优化水泥颗粒级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水泥性能试验的特点确定预测效果的计算方法,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水泥性能试验的评价和优化,其结果能为决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文中给出了评价和优化和优化水泥性能的应用实例,最后确定了辊压磨终粉磨水泥最佳颗粒级配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16.
水泥粉磨的进程直接影响着水泥生产的成本和质量,也会影响能耗和生产成本的高低。通过优化水泥颗粒级配,水泥磨台时产量提高了5~10 t/h,单位水泥电耗下降了4~6 kWh/t,吨水泥节约电费1.58~2.36元,水泥颗粒级配更加合理,产品性能更加适用于商品混凝土。  相似文献   

17.
水泥粉磨的进程直接影响着水泥生产的成本和质量,也会影响能耗和生产成本的高低。通过优化水泥颗粒级配,水泥磨台时产量提高了5~10 t/h,单位水泥电耗下降了4~6 kWh/t,吨水泥节约电费1.58~2.36元,水泥颗粒级配更加合理,产品性能更加适用于商品混凝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大量实验对SMC中填料配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了获得最佳级配时不同粒径填料的质量比,从而找到了最佳级配,大大提高了SMC模压制品的强度,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9.
侯坤 《四川水泥》2006,(3):8-12
随着水泥新标准的实施,水泥实物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预拌混凝土早期裂缝现象更加严重。笔者根据几年来对水泥样品的颗粒测试工作和对不同颗粒测试仪的了解,以及水泥行业颗粒测试仪应用的调查,认为只有让测试者了解颗粒测试的一些相关知识,和不同颗粒测试仪的原理及粒径的表征方法,才能使水泥的最佳级配组成形成共识,使颗粒测试技术进一步提高。因此,现就水泥颗粒测试有关知识向大家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水泥中的颗粒分布及其优化对水泥以及混凝土强度、性能及外加剂适应性的影响,包括不同的粉磨工艺对水泥产量、质量特别是能耗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水泥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激光粒度分析方法改变了传统水泥仅凭细度(筛余)和比表面积进行粉磨质量参数控制的思路。激光粒度分析可非常直观地显示水泥成品的颗粒分布范围,对调整水泥颗粒级配、稳定控制产品质量,特别对在利用工业副产品资源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方面带来很大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