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AII-IP承载网是以IP技术为基础的多业务承载网,是运营商网络IP化和网络转型的基础。AII-IP承载网与承载Internet等业务的传统IP网有较大的区别。传统IP网在QoS,安全性,可靠性,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达到电信级的承载要求。而AAII-IP承载网虽然其技术基础仍然是IP,但已经从企业级演进成电信级。本文首先介绍了IP承载网的建网模式,然后重点介绍了骨干IP承载网传送方案和城域IP承载网传送方案。  相似文献   

2.
1 引言 IP已经成为核心层的技术选择,承载业务要求传送网具备完善的保护机制和精细的网络管理能力,同时传送网必须拥有灵活高效的调度和IP承载效率,具备开放的架构和电信级的QoS保障,因此,传送网在保持原有网络质量的情况下,需要适应IP业务动态化、开放性和高带宽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王林  姜志远 《通信世界》2010,(43):30-30
作为一种面向连接的传送技术,PTN借鉴了SDH技术中完善的保护倒换、丰富的OAM、良好的同步性能、强大的网络管理等特性。城域传送网是电信网的基础,为所承载的各种业务提供传输通道和传输平台。随着传送网所承载的业务向IP化、宽带化、全业务化方向发展,业务需求驱动着网络向All IP化发展,PTN承载网成为下一代传输网的主流IP承载技术是大势所趋,中国移动等主流运营商已开始规模部署PTN承载网。MSTP作为传统的2G承载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新建分组传送网络与原有网络将长期共存,3G业务在新网络上开展,2G业务逐步迁移到新网络,两种网络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业务交互。  相似文献   

4.
国内通信行业正式迎来"百年电信,百兆宽带"的宽带提速时代,为了满足县乡日益增长的高带宽、支撑IP及IPRAN业务发展,传送网如何有效承载成为重要的现实课题。面对LTE、IP和IP RAN的业务流向和网络结构变化、在传送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县、乡之间建设OTN网络以解决面向未来的全业务承载和传送方案。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IP网络的发展趋势,承载电信级业务的IP承载网的3种组网方式,着重介绍了IP over WDM解决方案的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IP承载网已作为电信全业务的承载方式在电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MPLS VPN作为构建IP承载网的关键技术,能够有效实现不同业务隔离及采用不同接入方式用户的无障碍通信。文章基于电信运营商角度,给出了基于MPLS VPN的电信级IP承载网网络架构方案,并对其多业务组网应用方式作出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IP承载网已作为电信全业务的承载方式,在电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MPLS VPN作为构建IP承载网的关键技术,能够有效实现不同业务隔离及采用不同接入方式用户的无障碍通信。文章基于电信运营商角度,给出了基于MPLS VPN的电信级IP承载网络架构方案,并对其安全解决方案做出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IP承载网及其3G/NGN业务的QoS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曾胜 《移动通信》2008,32(10):22-25
文章介绍了IP承载网的产生、发展及网络架构,分析了IP承载网承载3G/NGN电信级业务时的QoS核心需求,进一步给出了IP承载网QoS需求的具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王光 《移动通信》2009,33(8):85-88
文章提出了建设IP承载网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中国移动IP承载网络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分别从网络定位、业务定位、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与选路策略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最后通过网络实际运行的情况表明IP承载网业务的技术指标优于目前开放的电信级业务,并指出IP承载网的建设会给运营商带来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0.
张红彬 《通讯世界》2008,(5):80-80,82
目前业务网正处在发展转型时期,在电信业务IP化趋势推动下,传送网承载的业务从以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未来的市场需要一种能够有效传递分组业务,并提供电信级oAM和保护的分组传送技术。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业界开始提出分组传送网(PTN)的概念,打造一个适合分组业务为主的传送网。就实现方案而言,在目前的网络和技术条件下,总体来看可分为以太网增强技术和传输技术结合MPLS两大类,前者以PBB-TE为代表,  相似文献   

11.
分组传送网(PTN)的生命力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芳  张海懿 《通信世界》2008,(37):I0023-I0024
分组传送网(PTN)是基于分组的新一代多业务统一传送技术,不仅能较好地承载电信级以太网(CE)业务,而且兼顾传统的TDM、ATM等业务。然而,PTN技术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与增强型以太网、IP/MPLS等技术的激烈竞争。本文将从市场驱动、网络定位、标准化和产业化进展、技术特征和比较等方面探讨PTN技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杨丰妮 《信息通信》2013,(3):243-244
PTN是一种以承载分组业务为主、兼容传统TDM业务、ATM业务的新一代多业务统一传送技术,是传送网、IP、以太网三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PTN技术具有面向连接的数据转发机制、丰富的OAM、严格的QoS机制以及50ms的网络保护等技术特征,适用于承载电信运营商的无线回传网络、以太网专线以及IPTV等高品质的多媒体数据业务。网络安全性是各大运营商最为关心的技术,是衡量一个网络质量是否优良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文章重点介绍了PTN的几种保护技术,并对各种保护技术在传输设备的实现做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业务和电信网络的IP化和宽带化,在城域(本地)网实现各种业务的综合承载传送已成为可能。根据各种承载业务的特点和网络现状,提出城域综合承载传送网络的目标网络架构、业务承载及网络演示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综合承载技术的引入,中国联通提出了本地承载与传送网目标结构,综合承载传送网承载以基站回传业务、集团客户业务为主的电信级业务。本文针对综合承载技术在山东联通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对各厂家业务承载方案对比,与RNC对接方案等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1 引言 目前,业务网正处在发展转型时期,在电信业务IP化趋势推动下,传送网承载的业务从以TDM为主向以IP为主转变。未来的市场需要一种能够有效传递分组业务,并提供电信级OAM和保护的分组传送技术。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业界开始提出分组传送网(PTN)的概念,打造一个适合分组业务为主的传送网。就实现方案而言,在目前的网络和技术条件下,总体来看可分为以太网增强技术和传输技术结合MPLS两大类,前者以PBB-TE为代表,后者以T-MPLS为代表。  相似文献   

16.
面向IP的分组传送网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务IP化触发了新一代光传送网——分组传送网的兴起,业务IP化对光传送网提出了更大带宽传送、更加灵活组网等新挑战。实现IP与传送融合的分组传送网定位于满足IP业务的高效传送、灵活组网、高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等方面。分组传送概念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网络层次所表现的形式不尽相同,在骨干网主要表现为IP over波分复用(WDM)/光传送网(OTN)/可重构光分插复用(ROADM)的大带宽传送,而在城域网范围主要表现为以传送多协议标签交换(T—MPLS)和电信级以太网(CE)为代表的分组交换和传送技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据流量在网络中激增,IP业务逐渐成为电信网络的主导业务,由于IP业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特别是IP业务的多样性、精细颗粒和大颗粒等特性对作为电信业务基础承载网络的光传送网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总结出在新业务驱动下光网络的近期演进方向为向统一传送网演进,对于光网络向统一传送网演进过程中重要的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技术进行了技术特征、设备形态及应用场景的分析,提出了相应应用建议及案例。  相似文献   

18.
介绍和分析了在数据网上构造NGN话音网络的两种基本方案,NGN承载网的地址、路由规划方法与原则,QoS (服务质量)要求及黑龙江网通NGN承载网的实际应用情况等,探讨了保证IP网QoS、高安全、高可靠性和可控可管的各项技术,给出了电信级IP承载网的部署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信运营商全业务、IP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LTE网络的大规模部署,承载网融合规划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基于此重点分析了IP城域网与传送网、接入层的协同规划,城域传送网与IP、接入层的协同规划,以及接入层网络的协同规划,并提出了城域承载网的协同规划流程,对电信网络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球IP流量的迅猛增长带来庞大的专线业务需求,特别是跨国长距离国际专线业务需求。国际专线业务有别于国内政企专线业务,有其独特的特征,从而使得传统传送网在承载国际专线业务时面临巨大挑战。运营商在跨国传送网部署时,受制于境外租用机房条件的限制,在利用有限设备承载多种业务上面临着和国内网络不同的难题。分组增强型光传送网(PeOTN)可以有效解决国际专线业务组织和传送网跨国部署所面临的问题,是较为理想的跨国传送网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分组增强型光传送网的技术架构及其承载国际专线业务的具体实施方案,给出了利用PeOTN实现传送网跨国部署的组网建议,展望了PeOTN向SDN演进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