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根据地质勘探及生产阶段揭露的地质资料,运用地质学基本理论,总结矿井4-2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圈定4-2煤层不可采带。从沉积和构造作用两方面对影响玉华井4-2煤层厚度变化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沉积环境影响煤层厚度的区域性变化;地壳的不均衡沉降使煤厚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分带性;基底不平控制着煤层的总体形态;古河流冲蚀作用使煤厚在局部地区变薄甚至缺失;后期构造活动往往引起煤层厚度局部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制作徐州某矿7煤煤厚等值线图及其他分析图件,探讨了7煤煤厚变化规律,分析了聚煤沉积环境、后期构造等煤厚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井田沉积环境属于近海湖泊沼泽沉积类型,地壳的不均衡振荡运动和古地理环境的不断变迁,使煤层出现了不同部位的变薄和缺失,后期构造运动使局部煤层厚度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榆神矿区三期规划区煤层特征,开展了含煤地层特征、含煤岩系各段富煤区在平面上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环境和煤层发育的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延安组第5段顶部遭受冲刷剥蚀,含煤性相对较差;第4段和第1段含煤性最好,第3段和第2段含煤性较好;该区煤层层位稳定,结构简单至较简单,个别煤层厚度虽然变化较大,但规律性明显; 2号和3号煤组为单一煤组,其余煤组均为多煤层组;规划区含煤系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变小,规律性明显,变化趋势与煤层总厚度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煤层厚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沉积因素、后期遭受剥蚀等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孜矿西部井10煤层为全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区内共施工钻孔49个。依据煤层特征、平剖面赋存特征等对比分析,认为本区10煤层在南1线至南2线间存在冲刷缺失或变薄现象。在分析10煤层不可采区分布范围及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本区10煤层沉积过程中存在古河流冲刷运动迹象。  相似文献   

5.
阐述煤中矿物质在灰化和挥发分测定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质量变化,导出煤的干基挥发分(Vd)与煤的干基灰分(Ad)之间的相关回归式.以邢台、东庞、葛泉和显德汪4个矿煤层煤为例,介绍了Vd与Ad相关回归式的导出方法,阐述了回归式中各个系数的意义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郭家滩勘查区含煤地层岩心沉积学分析,认为延安组一至五段沉积体系为前积型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浅水湖湾相沉积、浅水三角洲相沉积、三角洲前缘或湖湾相沉积、三角洲前积相沉积、三角洲前缘与平原过渡相沉积、河流三角洲平原相。矿区内各煤组煤层不仅受沉积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后期构造和砂体冲刷的影响,其中2~#煤组受到不均匀沉降及直罗期古河流冲刷作用,煤层分叉,剥蚀严重,同时各煤层底板均为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显示了自富县组填平补齐的继承性沉积,反映了湖泊的水位上升下降和水位的进退结果。  相似文献   

7.
依据土城矿井田范围内生产实见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情况,探索本区域含煤建造特征和聚煤古地理环境,初步找出了本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的成因是原生变化中地壳不均衡沉降、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和河流同生冲蚀,后生变化中的构造挤压引起煤层厚度变化。  相似文献   

8.
嘉禾县浦溪井田位于袁家矿区中段,其煤系地层龙潭组为一套湖沼—泻湖海湾过渡相为主的沉积,厚度14.9~335m,含煤7层,煤层总厚5.25~7.85m;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不含煤段,为泻湖相沉积,平均厚187m,上段泻湖—湖沼相沉积,平均厚137m,并形成了泥炭沼泽,形成了2、3、4、5、6、7号煤层,可采煤层为2、5、6号煤层,其中,形成于滨海沼泽地区的5煤层厚度稳定,是该地区主采煤层,下段厚度比上段厚度要大,反映了该区晚二叠世期间地壳沉降不均衡,沉积环境差异是本区找煤条件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根据三水平西翼戊8煤层范围内大量钻孔以及井下采掘揭露资料,研究分析了西翼戊8煤层赋存状况,得出该煤层为结构简单,自西向东呈条带状逐渐变厚的较稳定煤层。结合六矿整体地质构造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由锅底山断层和郏县断层引起的地壳不均衡沉降是造成西翼戊8煤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大杨树盆地煤层赋存状态复杂,煤田勘探一直没有突破。为了确定有利找煤区域,应用沉积学基本原理,结合钻孔资料,沉积构造及组合,并编绘砾岩、砂岩、泥岩厚度等值线,对大杨树盆地中部九峰山组上段的沉积环境和聚煤模式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内沉积环境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研究发现,煤层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和滨浅湖沉积环境内并围绕半深湖-深湖沉积区呈带状分布,并且区域内发育有两种类型的聚煤模式:大杨树-达尔滨含煤区属于进积型聚煤模式,马尾山-春林沟含煤区为退积型聚煤模式。虽然两含煤区具有不同的聚煤模式,但发育有类似的聚煤环境,综合煤层的聚集模式与分布规律认为马尾山-春林沟含煤区是理想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东胜煤田因为沉积环境等原因,普遍发育河流冲刷现象。色连二号煤矿在补勘及建矿过程中,发现2煤、3煤和6煤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河流冲刷的破坏,给煤层开拓开采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对河流冲刷现象的总结,提出对河流冲刷预测预报的方法,对防治河流冲刷的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这对类似条件下受河流冲刷影响煤层合理地进行采区和工作面设计以及工作面揭露河流冲刷后的处理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暴雨山井田勘探和生产揭露的地质资料,分析了井田山西组二1煤层变化的原因,提出了煤层厚度变化主要是由原生沉积环境、同生沉降分异、后期构造改造以及后期冲刷综合地质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东胜煤田某矿2-2煤层厚度变化的分析研究,探讨了2-2煤厚变化规律,并初步分析了聚煤规律。研究表明:该井田内2-2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沉积环境属于河流沉积体系。而地壳的不均衡振荡运动和古地理环境的不断变迁,使煤层出现了不同部位的变薄和缺失。  相似文献   

14.
巴基斯坦塔尔煤田古河流冲刷煤层的测井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尔煤田成煤于古代近海冲积平原聚煤环境,泥炭沉积层巨厚;受到同期河流的冲刷,煤层厚度、结构发生变化。本文利用测井曲线对该煤田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古河流的分布及冲刷煤层厚度变化的物性特征,对后续勘探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集井田二1煤层全区可采,为主要可采煤层,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中等。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区内煤层厚度呈现中西部、中南部厚,东部薄的特征。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内包括二1煤层夹矸、灰分、煤层分叉情况及标志层(大占砂岩)发育情况等与二1煤层赋存特征及厚度变化有关的因素,从同生沉积和后生作用等方面探讨影响二1煤层赋存特征及厚度变化的因素,推测地壳不均衡沉降和构造变动是影响区内二1煤层厚度的主要因素,另外,后生河流冲蚀作用对区内局部地段煤层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徐圣集  刘洋  方刚 《煤矿安全》2020,51(7):221-227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北区内煤炭资源丰富,但区内矿井普遍受到顶板水害影响。为了区内矿井后期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的高效开展,以巴拉素井田先期开采地段为例,通过对矿井未来首采的2号煤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进行沉积环境分析,以此掌握其赋存特征。结果表明:2号煤顶板的侏罗系直罗组和延安组第四段含水层主要形成于弱还原-还原沉积环境,具有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过渡性层理、冲刷面等沉积构造;直罗组沉积由河道砂坝和河漫滩构成,古河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延安组第四段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洼为主,分流河道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  相似文献   

17.
对沉积体系的研究是煤炭勘探的前提与基础,基于煤炭资源与沉积体系存在密切的关系.对郭庄井田聚煤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明确了该井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为华北型海陆交互相沉积类型及山西组聚煤沉积环境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且通过对郭庄井田2号煤层厚度等值线及顶底板岩性的分析研究,得知影响该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煤层沉积前基底不平、岩性的不同以及后生河流冲蚀作用;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确定2号煤层整体上呈南厚北薄并在中南部变薄甚至尖灭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以煤田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的基本地质理论为指导,利用层序地层分析、沉积环境分析、测井曲线等具体分析方法,对黄庄勘查区石炭二叠纪的二_1煤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二_1煤形成于三角洲边缘潮坪相;在海滨平原环境上发育起来的潮坪沉积形成的二_1煤,具有煤层厚度大,稳定性较好,分布广的特点;二_1煤厚度受到成煤沼泽发育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的潮坪亚相环境差异影响。片流冲刷是引起二_1煤在北部地区厚度变薄的因素。二_1煤层在区内分布情况为:中厚煤层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北部煤层厚度逐渐变薄;在二_1煤形成后,地质构造作用影响煤层的厚度和分布。  相似文献   

19.
宁超  郭辅臣 《煤》2011,20(10):41-44
东濮含煤区构造极其复杂,且断层之间相互切割,将煤系地层切割成不同形态的断块。东濮含煤区内的构造形态对煤层的赋存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的控煤构造有伸展裂陷、褶皱及其两者的相互作用。因此,对含煤区内构造控煤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有效隔水层等效厚度、隔水关键层有效厚度、断层和褶皱密度、断层规模指数、断层交点和端点分布、陷落柱、峰峰组水压、峰峰组富水性和矿压破坏带深度等九个因素为主控因素,运用脆弱性指数法对屯兰矿8号煤底板奥灰突水性进行了评价,将屯兰矿8号煤底板奥灰突水划分为五个区域,即煤层底板突水脆弱区、煤层底板突水较脆弱区、煤层底板突水过渡区、煤层底板突水较安全区和煤层底板突水相对安全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