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给出库仑阻尼振动的一般解,并得出表示库仑阻尼器衰减效果的基本关系式。由此可以在工程应用中方便地选择库仑阻尼器的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Bouc-Wen滞回模型和库仑摩擦模型来模拟铅芯橡胶隔震垫和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建立了位移相关摩擦阻尼隔震结构运动方程.数值分析表明,在常规强震激励下,位移相关摩擦阻尼能减少隔震层位移,但会增加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加速度反应;而在脉冲型近场地震激励下则不仅能显著降低隔震层位移,同时对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也有一定的减震效果.参数分析对位移相关摩擦阻尼器的三个主要设计参数的合理选取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阻尼橡胶剪切型阻尼器的拉索减振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高阻尼橡胶剪切耗能优于挤压耗能的特性,开发了一种外置式高阻尼橡胶剪切型拉索阻尼器对拉索进行减振控制。利用DASTLab5.0系列软件平台对拉索-阻尼器系统进行振动控制试验。试验工况分别考虑了有无阻尼器、阻尼器刚度、阻尼器安装位置等对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阻尼器设计方法可靠,安装阻尼器后拉索阻尼有了很大提高;频率对阻尼器减振性能的影响很小;阻尼器安装位置对拉索减振效果影响很大;刚度一定时对橡胶构件的面积和厚度需进行合理取值;高阻尼橡胶剪切型阻尼器具有较好的制振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层建筑在远场强地震下可能发生严重震害,通常在建筑中设置阻尼器实现消能减震,降低建筑物主体结构地震响应以减轻震致破坏。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已经给出了建筑中阻尼器的通用设计方法,然而,建筑-阻尼器系统在强地震下的实际响应是否与设计结果有所偏差、在同一设防目标下不同类型阻尼器的性能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基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了20层钢框架结构以作为阻尼器性能评估的Benchmark模型,并以同一减震目标设计了3类典型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滞阻尼器和防屈曲支撑,基于所拟合的阻尼器试验曲线,对阻尼器进行参数设计,给出了典型阻尼器的数值模型。基于场地类型选取了10条地震动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对比评估了3类典型阻尼器对结构抗倒塌性能的控制效果。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性能水准评价指标,研究了3类典型阻尼器的减震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对于采用基于中国规范设计的高层建筑-阻尼器系统,速度型的粘滞阻尼器控制效果最优,位移型的摩擦阻尼器和防屈曲支撑次之,且性能相近。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粘滞阻尼器和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的混合结构控制对大偏心高层钢结构化工厂房的减震效果,将12个粘滞阻尼器安装在设备四周,12个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以层间支撑形式安装在钢框架结构中,分别对无控结构、粘滞阻尼器的单一控制结构以及粘滞阻尼器和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的混合控制结构进行八度罕遇Eicentro波、TAFT波、人工波(峰值为400 cm/s2)作用下的振动台试验。通过对结构响应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粘滞阻尼器的单一控制对设备的减震效果很好,对钢框架结构的减震效果很小;而两种阻尼器的混合控制对钢框架和设备都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并且两种阻尼器的混合控制优于单一阻尼器控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建筑结构中常用的两种阻尼器(液体粘滞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的消能减震,利用时程分析法介绍了阻尼器在消能减震结构中的计算.包括这两种阻尼器的工作计算模型和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黏滞阻尼器对斜拉索的减振效果,基于"阻尼-惯容-弹簧"的三元被动减振理论,开展了调谐惯容阻尼器对张紧弦斜拉索振动控制的研究。首先,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斜拉索-调谐惯容阻尼器耦合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然后通过复模态分析研究了调谐惯容阻尼器的频率比、阻尼比及惯容比对斜拉索附加模态阻尼比的影响规律,进而获得了调谐惯容阻尼器的最优参数及斜拉索的最大附加模态阻尼比。其次,开展了调谐惯容阻尼器对斜拉索减振控制的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复模态分析结果的适用性,通过对比调谐惯容阻尼器、黏滞惯质阻尼器和黏滞阻尼器对斜拉索的减振效果,阐明了调谐惯容阻尼器对斜拉索减振控制的优越性。最后,基于耗能效率揭示了调谐惯容阻尼器对斜拉索的减振增效机理。结果表明:与黏滞阻尼器和黏滞惯质阻尼器相比,调谐惯容阻尼器可以显著提升斜拉索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DASYLab5.0系列软件平台,对高阻尼橡胶阻尼器和黏性剪切型阻尼器进行拉索-阻尼器系统振动试验,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减振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安装高阻尼橡胶剪切型阻尼器后拉索阻尼有了很大提高,能达到制振要求;黏性剪切型阻尼器制振效果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粘滞流体阻尼器在高层建筑减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所研制的双出杆型粘滞流体阻尼器的耗能原理,且由试验研究表明,该阻尼器是一种无刚度的速度相关型阻尼器,阻尼器的阻尼力与活塞的运动速度近似呈线性关系,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减振阻尼器.文章还阐述了工程结构采用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减振设计原理,并通过对高层建筑应用该研究成果的介绍,进一步阐明采用粘滞流体阻尼器的结构减振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阻尼器直接与梁柱节点相连的改进肘型斜撑阻尼器的安装方式,引入了这种阻尼器位移和力的放大系数表达式。为了便于工程应用,基于中国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提出了附加改进肘型斜撑阻尼器结构的简化设计和分析方法。在该设计方法中,阻尼器的阻尼系数按正比于其所在楼层层间模态位移的原则进行分配,以满足给定的性能水平要求。使用与设计反应谱相匹配的人工波对采用3种阻尼器安装方式的结构进行了时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传统肘型斜撑阻尼器体系和对角斜撑阻尼器相比,改进阻尼器安装方式不仅能显著减少楼层位移反应,而且能降低楼层剪力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型剪切模式磁流变阻尼器及其机械性能

金京设1,2,陈照波1,张洋1,金仁哲2

(1.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朝鲜, 金策工业综合大学)

创新点说明: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提出一种新型的剪切模式磁流变阻尼器,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磁流变液的需求量极少,液体注入方便。此外,将螺旋槽式结构应用于所提出的新型剪切阻尼器MR阻尼器,改善了磁流变阻尼器的机械性能。

研究目的:

提出一种可应用于振动控制系统的线性剪切模型磁流变阻尼器,改善磁流变阻尼器的机械性能。

研究方法:

描述了剪切模式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设计方法。基于宾汉塑性模型建立其动态模型,并使用ANSYS / Emag软件通过有限元法模拟其阻尼特性。搭建了实验系统来测试所提出的剪切模式磁流变阻尼器的机械性能。实验系统由磁流变阻尼器、液压伺服试验机、LVDT位移传感器、拉压力力传感器、电源、信号调理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结果:

1)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工作时只需要少量的磁流变液,不需要气室和隔膜,可以避免由补偿体积引起的不必要的阻尼力。

2)将Bingham塑性模型应用于所提出的磁流变阻尼器,推导出了阻尼器的最佳设计参数。通过仿真模拟和实验测试研究了其机械性能,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

3)为改善磁流变阻尼器的机械性能,使用螺旋槽式结构来增加磁流变液和阻尼通道界面之间的摩擦,提高了阻尼器的最大阻尼出力。随着磁通密度的增加,螺旋槽的影响更加显著,最大阻尼力的增长率可达到20%以上。

4)由螺旋槽引起的附加扭矩可以使活塞和磁芯之间发生相对旋转运动,从而增加阻尼器中磁流变液的回流,可以解决磁流变液的沉降和出现气泡的问题。

结论:

所提出的磁流变阻尼器的特征是具有螺旋槽的活塞,只需要少量的磁流变液,没有气室或隔膜,因而不会产生由气体压缩引起的不必要的阻尼力。基于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流变特性的机械性能评估,开发了带有特定的螺旋槽式结构的阻尼器活塞。并且,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分析了具有螺旋槽活塞的磁流变阻尼器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螺旋槽可以增加活塞表面的摩擦系数,提高阻尼器的最大阻尼出力而且不会减小其阻尼系数。另外,可以通过适当地调节螺旋角度来增加磁流变液的回流,从而避免磁流变液的沉降问题。

关键词:剪切模式磁流变阻尼器;少量磁流变液;摩擦系数;阻尼系数

  相似文献   

12.
磁流体-泡沫金属阻尼器减振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磁流体的性质随磁场强度变化及泡沫金属孔隙微小、均匀等特点,将磁流体与泡沫金属两种材料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磁流体阻尼器.建立了新型磁流体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及其减振系统的非线性数学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磁流体阻尼器的减振性能.结果表明,提出的非线性模型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新型磁流体阻尼器的阻尼力特性和减振特性;在一定参数范围内,该磁流体阻尼器能满足振动系统对不同阻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小收、放卷料时的张力波动,提出用一种新型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作为控制元件的解决方案.确定了该阻尼器的结构,建立了阻尼器的阻尼力矩模型.模型仿真表明:阻尼力矩随电流增大呈指数规律增加,电流较小时近似为线性关系,而在电流大于5A时饱和;阻尼力矩与转轴角速度成正比.提出采用模糊逻辑方法对阻尼器的阻尼力矩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张力波动.确定了相应的模糊输入和输出变量,得出模糊控制规则.仿真结果表明:旋转式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张力的模糊控制,能够降低张力波动的幅值.  相似文献   

14.
A combined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combined with rubber spring and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is addressed.This type of damping device has inherited the merits of rubber spring and the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The test damping device is made up of combined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amplitude controller,signal collecting device,computer software for dynamic analysis,etc.When a zeromean and non-Gaussian white noise interfere with the device,a time series autoregressive(AR) model is conducted by using the sampled experimental data.Trispectrum and its slices analysis are emerging as a new powerful technique in signal processing,which is put forward for investigating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gnetorheological vibrant device.The present of trispectrum and its slices analysis change with the variation of controllable working magnetic field of the damper correspondingly.It is indicated that AR trispectrum and its slices analysis methods ar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for investigation of magnetorheological vibrant device.  相似文献   

15.
车辆半主动隔振系统减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履带车辆半主动悬挂是车辆悬挂系统的发展方向,磁流变可控阻尼器的出现,使车辆悬挂系统实时阻尼控制成为车辆减振的有效方式.基于磁流变体本构关系的Bingham模型,在对自行研制的双出杆剪切阀式磁流变减振器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将半主动悬挂系统看成是一个智能材料与结构,其中驱动元件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并通过传感元件采集振动信息,依靠信息处理单元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实时改变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使悬挂系统的工作性能得到改善.建立了四自由度车辆悬挂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应用非线性随机振动理论,在对模型输入进行过滤白噪声简化的基础上。探讨了用FPK法解方程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冲击消振器是一类结构简单,应用较广的消振装置.迄今对广泛存在的垂直主振系,还没有一个较为实用的冲击消振理论.本文基于单自由度主振系冲击消振后仍作近似谐振动的条件,提出了一个冲击消振理论.该理论可较方便地用于消振振幅及消振器冲击体质量、冲程的计算.通过一个示例说明了该理论的应用,得到消振器设计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17.
双超越离合器式电磁馈能阻尼器原型机试验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对双超越离合器式电磁馈能阻尼器的前期研究基础上,试制了该阻尼器的原型机,并对谐波激励下原型机的频谱响应特性和阻尼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原型机的测试,证明了该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还证实了利用转动惯量分力,在被动模式下实现"high-low"半主动阻尼方法的正确性,并为展开对双超越离合器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逆变型MR阻尼器磁路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保证MR阻尼器在电源失效时能在大阻尼状态工作,对现有MR阻尼器磁路进行了改造,在MR阻尼器中设置了永磁体,通过励磁线圈调节磁路气隙中磁场的大小,保证阻尼的可调节性.针对该类逆变型MR阻尼器设计了等效磁路,进行了磁路试验,得到了设计参数对磁路中磁场变化的影响,为逆变型MR阻尼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电磁阻尼器与液力阻尼器工作特性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由单板机控制的电磁阻尼器系统,它能模拟车用液力阻尼器的多种非线性工作特性。这种获得非线性阻尼力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实现非线性阻尼力的实验装置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