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对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善治的发展历程,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善治之区别,以及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的分析,提出新时期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要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手段,夯实社会治理基础等,最终实现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秩序井然的全新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2.
官员微博呼应了我国正在建构的公民社会以及社会管理新要求,以既官又民的双重身份在网络问政平台上为国家政治、市场经济系统和公民社会搭建了一座桥梁,具有深刻的标尺性意义,是实现社会治理良性发展的新探索。本文试图从当下转型期社会治理视阈分析官员微博的价值,并认为官员微博在公民社会建构和社会治理方面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治理方式的改变。新媒体作为政府管理的协助者,是社会治理主体的一员,应服务于社会客观现实的需要,解决新时期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同时新媒体也是社会治理的客体,接受社会公众和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意见领袖作用,以帮助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社会管理的多元平衡与无为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中国城市社会管理提出了诸多的挑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之间呈现出不相适应的张力。"共同治理"是回应复杂性与碎片化等挑战的一种有益的治理新思路。寻求有为与无为之间的精妙平衡,是实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中政府、市场、公民与社会组织等多元共治的可行之道。中国政府在社会组织管理"去行政化"等方面的突破,使多元共治从理念逐渐转为实践,也必将伴随着一系列机制、理念的变革,趋近"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不断,但是各地实践探索却进入瓶颈期,遇到的共性阻碍有政府和社会组织自身可投入资源不足、社会治理的制度和规范尚未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不足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管理缺乏有力规范等。借鉴政府管理创新的结构主义理论,采用决策理论评估的方法,将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纳入政府管理创新系统中,指出实现社会主体和社会治理结构的"新组合"是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的完善路径。建议尽快完善社会治理顶层设计,厘清各级政府的权责清单,加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引导各方主体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治理法制化,持续激发社会治理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对实现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依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各阶段的社会实践项目,注重学生"体验式"学习过程,不仅满足了社会对从事工程管理类专业岗位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也符合高职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的功能以及作用的发挥极其有限。改进和加强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的功能作用,既要求我们加快社会组织的立法进程,更要求我们创新工作理念,做到统筹规划、定位合理、科学授权、依法管理。因此,正确认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认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难处所在,才能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突破,才能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架马车同时发力,重构社会各主体合作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为精准服务于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宏观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所具有的长期性、失衡性和复杂性三重特性.从时间上看,社会转型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的考验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利益上看,社会转型期内各阶级阶层、城乡、地区、行业、干群间在利益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失衡性.从形势上看,无论是内容的多样还是社会所处国际形势的严峻,都使社会转型期变得复杂化.  相似文献   

9.
个体老龄化和社会老龄化是老龄社会治理的两个基本向度。从老龄霸权论到老龄歧视论再到老龄发展论,反映了老龄价值观的时代变迁。老龄发展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时代老龄价值观,是老龄社会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基础。践行新时代孝道、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青年的社会责任。基于人口老龄化的现代国家治理需要从观念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0.
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给出了全新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并总结了其自身具有的各种特点,指出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是以实现水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内部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是社会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节水效应和功能的带规律性的模式.而且探索性的从社会科学与水利工程学科相交叉的角度详细分析论述了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的体系构成及从开发、利用、治理、配置和管理等方面应采取的具体建设模式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日趋完善,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许多新的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也呈现出来。因此,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为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管理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从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走向新型的城市社会治理,推进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而建立在当代治理理念基础上的城市社会治理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建设是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认为在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过程中,大多强调管理者应依法管理,却忽视了被管理者的法治化,也没有充分发挥司法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在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应全面把握,抓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线,充分发挥司法的居中裁判平衡作用,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发展公司、服务社会"、"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目标的逐步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社会责任国际排名55名,居国内企业首位,为确保公司优秀品牌与优质业绩,对社会责任理念应进一步宣贯,对社会责任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电网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解读"结合形势需要,对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是公司企业员工全面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创新要把社会建设成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志愿服务是在志愿精神指导下进行的自愿性、无偿性和公益性活动。在现代公民社会发育成长起来的志愿服务,具有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特点。志愿服务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提供思想动力和群众基础,缓解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6.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在共同劳动中,出现了劳动的分工和相互协作,进而逐渐产生了管理的需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留下了丰富的管理思想遗产。原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随着共同劳动规模的不断增大,协作的范围日益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部门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实现更加复杂和重要的管理任务及职能,管理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具有专业性,但需要回应人民的要求,因此离不开人民的参与。有关理论认为民主治理的基础可以是公民社会或利益集团或社会网络,它们都是假定公民会以其中的某一种特定的模式去进行集体行动。其实公民在行动模式上具有相当的自主性,他们的集体行动会表现为三种行动模式在时空中的复杂混合。民主治理的推进不一定要采取某条单一的路线。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一环,社会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把社会治理放在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下的社会治理思想.为了更好把握和认识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精髓,打造未来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开展了在历史来源、现实需要、个人品质以及价值成果这四个角度深化对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的研究,全方位把握了社会治理的新思想,认识到社会治理思想能够推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也是不断与时俱进和符合时代要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和谐广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打造"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实现"富裕、公正、活力、安康"的具体目标。综观和谐广东的理论探求,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主线贯穿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全生命周期关注城市更新已引起政策和实践的重视,但现有研究多关注城市更新的空间建设和实现阶段,对于城市更新空间的后续维护和使用阶段却相对较少关注。通过对上海社区层面的微更新、街区层面的生活圈建设、城市层面的滨江滨河空间贯通等三个层次案例的分析发现,城市更新是否带来期待的社会效果不仅取决于物质空间建设,还取决于是否通过参与式治理形成了有序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的建设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有序社会空间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和探索。从城市更新到美好生活需要重视物质空间供给后引发的社会空间问题,以参与式治理推动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