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安全、低碳利用。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百年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控煤政策,通过对碳排放的现状和分布进行分析,挖掘碳减排潜能。按照天津市“双碳”工作要求,科学地规划组织并实施节能减排项目,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明确碳减排路径,确保如期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战略布局,重点研究了能源、交通、建筑等经济支柱产业的碳生产、碳排放特点,对比分析了现有国内外碳中和措施特点,综合提出了能够同时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治理要求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产业碳中和规划方案,对国家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结构演化提出了大胆的展望,为其他行业、产业碳中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石化产业节能降碳,既是行业自身转型的现实需要,也是服务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石化产业能耗总量大、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高且替代难度大、碳排放总量较高,2019年我国石化产业能耗总量约1.7亿吨标煤,碳排放总量约4.7亿吨.未来我国油品消费将较快达峰,但化工产品的消费量仍有一定时期的较大增长需求,在统筹经济社...  相似文献   

4.
正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因此,无论是地方还是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制定全局的、长远的行动方案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十三五"以来我国石化化工行业现状、碳排放情况;分析了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行业实施双碳目标的路径;指出了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的八个关注方向.  相似文献   

6.
胡兵  徐立军  何山  苏昕  汪继伟 《化工进展》2022,41(9):4595-4604
氢能作为重要的能源载体,燃烧过程绿色无污染,能够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本文通过对比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气制氢、电解水制氢等方式,分析各制氢方式的优缺点,阐述了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与可再生能源结合的重要意义。之后从PEM电解槽内部结构和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两个方面展开综述,详细介绍了PEM电解槽双极板、催化剂、扩散层、质子交换膜研究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文中通过分析我国太阳能、风能分布特征,总结可再生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现状和产业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太阳能制氢、风电制氢、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制氢的发展。最后对可再生能源PEM电解水制氢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为可再生能源PEM电解水制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广东化工》2021,48(16)
"双碳"目标的约束,首先就是要减少碳排放,说到底就要减少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的燃烧排放,尤其是要限制煤炭的使用,多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而这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刚好矛盾。东莞是一个耗能尤其是耗电大市,由于省网供电不足,必须发展地方电厂乃至企业自备电厂,为缓解减污降碳的硬约束和电源性供电不足的硬需求,地方发电必须加速优化原来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大力推广天然气发电直至今后引入和发展新能源电力。因此,地方电源结构就成了东莞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磷化工产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十二五”规划能耗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的要求的提出,为我国磷化工产业发展趋势的调整指明了方向。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碳交易的概念,并对当前磷化工发展中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背景下,提出磷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具体策略,以实现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炼化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紧、任务重,亟需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图、路线图。为此,需要统筹考虑实施路径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借助模型工具对各路径减碳效果开展量化分析。通过搭建碳减排路径模型体系,构建炼化企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和碳流的底层逻辑,以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进展等外部约束为边界,以炼化企业产能现状、碳排放总量和结构为基准,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定量描述与分析,提出炼化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路线组合。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针对钢铁行业副产的煤气、余热、钢渣及钢化联产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碳中和背景下钢化联产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未来无碳炼钢的新型钢厂从“以化固碳”转变为“以氢代碳”的新模式,并提出了加快钢化联产新技术应用建议和举措,以期建立以钢铁行业为龙头,耦合化工行业的新型工业可持续发展生态链,支撑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要点:(1)钢铁副产煤气、余热、钢渣利用现状。(2)钢化联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3)未来新型钢厂钢化联产技术。(4)钢化联产发展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把握能源行业战略转型机遇,奋力实现“双碳”目标,石油石化能源央企作为国家重要经济支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转型发展新兴产业领域势在必行。文章从石油石化能源央企转型发展重大风险防控视角,探索风险防控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型发展中面临主要风险以及应对策略等,从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安荣 《广州化工》2014,(19):246-248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主要的耗能和产能企业,实施能源审计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其他高耗能企业展开实施,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本文简要分析了石油化工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重点、方法和程序,指出能源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对能源安全方面的考量,氢能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升温,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相继制定了氢能发展战略及规划,日本在全球氢能产业发展中表现突出,国家政策导向明确,氢能产业已成体系.我国已将氢能开发利用作为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将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首次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石化企业在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政策和规划的激励下,积极开展氢能开发利用研究.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氢能在制取、储存运输以及利用方面还存在碳排放、安全、成本等技术障碍.建议石化企业要保持环保初心、利用自身优势,绿色开展化石能源制氢及利用.  相似文献   

14.
对某炼化企业用能结构及其成本进行分析,建立结构优化模型。建议在现有能耗考核指标基础上。增加单位综合商品综合能耗指标。提出用能结构优化的方向是采用组合优化手段,确定各种能源消耗的比例,并要符合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化工设计通讯》2016,(12):68-69
石化企业由于自身产业特性,能源消耗量较大,在当前能源急剧减少,污染现象严重的环境下,如何有效提升石化企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损耗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了解石化企业日常经营生产中的电能损耗,可以通过使用有功电能表来计量损失,最为典型的就是三相四线三元件电能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能源计量损失,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计量损失问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多数是电流互感器接线错误导致,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就石化企业有功电能表的计量损失进行分析,寻求合理对策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炼油及石油化工企业的能源优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国内炼油及石油化工企业使用的系统能源优化技术与工具,包括能耗计算与评价、能源资源的综合优化利用、热集成方法、能量平衡与用能分析、蒸汽动力系统优化、低温余热的回收利用和各种计算机软件等,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毕贵芹 《广州化工》2013,(21):136-138
石化企业是主要耗能行业之一,我国石化企业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能耗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科学地分析加工过程中的用能状况是节能降耗工作的基础之一。三环节分析法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能效水平分析方法,为给石化企业装置用能分析一定的参考,本文总结了三环节模型的内容、特点及实际应用案例,对三环节模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了将三环节法与其它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石化企业用能分析评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地实现石化企业仪表的节能工作,这样有助于改善石化企业所在地的环境,还能降低石化企业的能耗,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主要阐述了石化企业仪表节能管理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石化企业仪表节能管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世界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石化工业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石化行业在“双碳”目标下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石化行业排放特征、关键技术评估以及减排贡献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文章构建了石化低碳技术综合评估优化模型,基于实证数据识别企业排放特征,结合行业特点对关键低碳技术进行综合评估,测算“双碳”目标下低碳技术的减排贡献。结果表明,现阶段新兴低碳技术由于安全性、成本等因素无法在石化行业广泛应用,节能仍是企业短期减排的重要措施;长期来看,能源结构调整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不同板块企业的排放构成差异巨大,低碳技术选择也需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