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文95块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的开发中后期,针对该油藏层间矛盾突出,储量动用不均的状况,通过细化剩余油认识,以沙三中油藏为重点,通过立体层间精细调整来全面优化重组剩余油相对富集的二类层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同时,兼顾文95块沙一下、沙二下、沙三上、沙三下油藏,采取上下连动的方式充分挖潜文95块剩余油潜力,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开发中后期的多层砂岩油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面临套损套变导致的井网不完善、层间与层内矛盾突出导致的水驱效果变差、剩余油分布零散难挖潜等问题。通过对剩余油的潜力及分布研究,按目前的工艺技术对剩余油进行挖潜。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含油井段270m,共划分8个砂组50个小层,层间渗透率差异在3~20倍,多砂组合注合采、层间动用程度差异大,剩余油普遍分布局部富集。面对层间矛盾突出、主力层普遍水淹严重、次主力层动用程度相对较低等问题,通过细化研究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展布特征,优化油藏注水结构,采取分层分级深度水驱工作,实现层间剩余油有效挖潜,提高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存在开发对策不适应、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开展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潜力再认识研究,在现有层系控制下,主力层恢复井网、有效提液,二三类层重组井网、精细注水,有效动用潜力层,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神泉侏罗系油藏为复杂断块多层砂岩油藏,平面上断裂系统发育,剖面上含油井段长,以薄差层砂体为主,连通率较低。层间非均质性强,矛盾突出,剖面及储量动用程度不高。针对其储层特点,制定剩余油挖潜策略,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文 85块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定性、定量研究 ,特别是引入水淹级别概念 ,搞清了剩余油分布状况和潜力大小 ,设计了该块以调整层间矛盾、实现产量层间接替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方案并在实施后获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盘12-14断块位于临盘油田西部,层间矛盾突出,产量下降快使该油藏开发效果变差。针对该油藏油层比较多、井网不完善的特点从油藏地质特征认识入手,开展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研究,细分层系重新布置井网,完善注采系统,提高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濮城油田沙二上2+3油藏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层间矛盾突出,层间隔层薄,分层注采调整难度大;层内非均质性强,存在高渗条带,厚油层层内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富集;下步挖潜层间二三类层、层内夹层控制弱水淹部位剩余油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多层层状断块油藏,纵向上含油小层多,渗透率级差大,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层系划分粗,造成层间干扰严重,主力层与非主力层采出程度差异大。其中主力层储层物性好,油层厚度较大,目前采出程度高,由原始的纯油层变为目前的边水甚至是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在油层顶部及断块高部位呈窄条带状分布,该部分剩余油利用直、斜井开发单井控制剩余油很少,开发效果差。为充分挖掘主力层剩余油潜力,同时减缓与非主力层间的层间干扰,针对主力层开发现状,在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水平井对部分主力小层进行单层开发,充分挖掘该类小层潜力,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多层层状断块油藏,纵向上含油小层多,渗透率级差大,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层系划分粗,造成层间干扰严重,主力层与非主力层采出程度差异大。其中主力层储层物性好,油层厚度较大,目前采出程度高,由原始的纯油层变为目前的边水甚至是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在油层顶部及断块高部位呈窄条带状分布,该部分剩余油利用直、斜井开发单井控制剩余油很少,开发效果差。为充分挖掘主力层剩余油潜力,同时减缓与非主力层间的层间干扰,针对主力层开发现状,在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水平井对部分主力小层进行单层开发,充分挖掘该类小层潜力,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联西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问题,重点开展了目的层细分对比、构造、沉积微相、油层分布特征为主要内容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工作。通过精细油藏描述,解决了原注水开发过程中动静态矛盾,认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确立了下步主要开发调整思路与对策。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成果指导恢复注水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下步重建井网、二次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钻井速度不断提高,生产节奏不断加快,投资回报要求更高,相应对油气层解释速度、解释符合率等要求不断提高。而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具有典型油气层特征的显示日趋减少,录井油气显示层解释难度不断加大。解释难度与解释要求已形成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提出了将矛盾分析法应用于油气显示层的思维。应用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油气显示层解释评价中将普遍规律与特殊地质现象相结合,充分考虑影响油气显示的内外因,一分为二地分析各项资料,以选择解释评价层段、选择解释参数、关注特殊矿物等为解释重点,精细解释评价第一个可疑层,达到高效、快速、准确评价第一个油气显示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伟  许家峰  耿站立  张鹏 《当代化工》2016,(11):2573-2576
复杂河流相油田由于先天地质条件复杂,砂体连通性难以把握,同时海上开发这类油田仍以大井距多层合采为主,加剧了注采间矛盾。以渤海B油田为例,通过油藏工程方法评价油田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然后选取典型井组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注水井排液时间及合理转注时机、合理注采比、合理油水井数比等方面优化工作,提出该类油田设计注水井排液1~2年后应适时转注,合理注采比应保持在0.9左右,油水井数比保持在1.4左右,同时应优化注采井网,考虑在物性较差的河道边部部署注水井,在物性较好的河道中部部署采油井,提高注入水利用效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南梁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岩性油藏,储层裂缝发育,主力开采层位长X采用菱形反九点法开采方式,针对开发中的主要矛盾裂缝线上油井易见水,产量下降幅度较大,通过对南梁油田注水开发特征的分析和对合理注水强度的研究,提出适合该油藏特点的以注水调剖为主的注水开发调整政策,实现南梁油藏的高效开发,从而保证油田生产呈高产、稳产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5.
“2+3”驱油技术提高稀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辽河油田某特定稀油油藏所面临的高含水、注水效果差,剩余油难以采出,常规工艺措施无法解决油层深部和平面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应用“2+3”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来改善其开发效果。通过对该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开发现状、油水性质分析,开展了适合于该区块油品性质和油藏特点的“2+3”驱油技术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确定出的“2+3”驱油体系具有较好的封堵效率和洗油效果,同时其注人性能、与地层的配伍性和稳定性均能满足现场试验要求;物模研究结果证明了“2+3”驱油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开发中后期非均质稀油油藏的原油采收率,也可作为水驱油藏开发后期的接替技术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以来,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实现了由工业性试验向工业化推广应用的转变,但在工业化推广过程中,对二类油层精细地质认识不够清楚,缺乏分阶段跟踪调整方法,区块及井点间受效不均衡、层内及层间动用状况差异明显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深入认识了北一二排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通过数值模拟技术,明确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调整技术及措施优化设计方法,采用分注及油水井措施改造的方法减小平面、层间、井间差异。分注后油层动用状况提高6.2个百分点,油水井措施改造后,注入井平均日增注19m3,采出井平均日增油9t。二类油层平面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在注聚不同阶段需要加大改造力度,分层注聚和调剖提高了油层的动用程度,扩大了波及体积,对改善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效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于浩 《山东化工》2014,(4):45-47
曙光油田曙一区古潜山油藏,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属于边底水和裂缝发育的块状稠油潜山油藏,具有油稠、底水能量充足、纵横向裂缝均发育等特点。底水锥进已成为制约该区块开发的主要矛盾。随着油井吞吐轮次的增加,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日渐凸。气体压锥化学堵水技术,通过气体筛选,配方堵剂及现场施工参数的优化设计,可大幅度增加堵剂的作用半径,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大量低渗透油田的开发调整经验,研究认为井网不适应性因素是造成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矛盾的最主要原因,适合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最优井网型式是矩行五点井网系统。在低渗透油藏开发时,初始井网采用长轴平行裂缝方向的菱形反九点井网,在中后期逐步转化为线状面积注水,这样既然满足油砂体的开发要求,又能满足区块的开发要求,可最大限度的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集空间以碳酸盐岩岩溶孔洞缝为主,古岩溶发育程度对奥陶系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古地貌形态是控制古岩溶发育及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古岩溶分布规律,应先进行古地貌恢复。本文以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为例,总结了一套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进行古地貌恢复的方法和技术,并恢复、描述了塔河4区奥陶系在石炭系沉积前的古地貌形态及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朋  郭新军  梁生  孙京一 《广东化工》2011,38(9):282-283
秦家屯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东部斜坡区,属于非均质断块层状油藏。经过10余年开发,油藏在不同方向的物性差异、层间矛盾、层内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有效的改善吸水剖面,使油田稳产,2010年在秦家屯油田进行了分层注水措施,油藏吸水状况良好,水驱控制、动用程度有所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剖面的吸水差异,同时使油藏对应油层得到了充分的能量补充,油田采收率有所提高,自然递减同比下降,极大地改善了开发效果,达到了油田稳产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