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华中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四年 级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以武汉市中心区风光 村更新改造设计为题,探索了存量建设背景 下城中村社区的城市设计策略,并尝试了与 之相适应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论文 研究选取一典型小组,由城市存量建设背景 解读、经过健康社区等理论分析、到基于光 环境的社区更新设计,取得了师生共赏的学 习成果。论文通过对此典型小组学习成果的 阶段性展示与评述,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 导引和与学生学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存量 建设背景下城中村健康更新设计教学提供 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转型的升级加快,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逐步转变为存量更新,老旧社区改造是实现存量更新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存量更新背景,以昆明市五华区文林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改造为例,以延续社区文化、打造健康老龄化社区为目标,构建适老化存量更新治理体系,进而从社区肌理修复、空间改造两个方面提出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以期为加快推进我国老年友好社区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和延续城市文脉提供可参考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拓展走向存量优化的背景下,微更新逐步成为改善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常态化手段。然而,微更新行动在取得令人瞩目成果的同时,也出现诸如“形象工程”、“网红化”及驱赶低收入群体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对微更新理论内涵及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微创式”和“针灸式”两种微更新范式,并以深圳龙华清湖村为实验场地,通过对“边界治理”和“文化+”两个设计概念的分析与介绍,展示两种策略的应用场景及多效目标导向的实施路径。成果有助学科探索存量城中村微更新模式的同时,也反思当下更新营造及存量规划发展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存量提升的转型大背景下,对城市中老旧存量社区以精准灵活、可操作且低成本的改造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共识。本研究以上海永嘉路309弄口袋广场改造为研究对象,从功能定位、空间设计、运营管理这三点对其更新手法进行了剖析。结合城市针灸理论,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精准干预;城市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节点整合和网络共生这四个城市存量社区微更新优化策略,完善城市微更新实践内容,为以后的城市更新实践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工业遗产社区是国家“一五”时期工人住区标准化模式探索的历史载体,是城市发展重要历史见证。沈阳作为重要近现代工业城市,拥有较多工业遗产社区资源。近年来城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加之工业遗产社区用地具有优越的城市更新条件,伴随用地更新地上遗产损毁现象普遍存在。基于工业遗产社区保护更新背景,以微更新、社区共治理论为指导,建立“优化社区共治技术、加强社区共治制度、完善社区长效服务机制”的更新技术方法,以沈阳市三台子工人村地区为例,研究历史、土地、空间、建筑等现状条件,针对历史沿革、建设历程展开价值评估、提出重点保护区及建设要求,利用拓扑数据分析技术,提出“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创建社区共治工作体系、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复兴地域邻里空间、完善体制机制”等保护更新策略,构建工业遗产社区有机更新路径,实现人居环境优化、存量更新提升、地区文化传承等多元复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存量更新时代的到来,蕴含大量的历史城厢地区的改造更新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文章论述了保护性更新理念的理论和实线发展历程,并且以临安城市设计竞赛的方案为例,探讨兼顾传承历史文化与改善居民生活的旧城厢改造模式,旨在为城厢地区的改造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芯倩 《城乡建设》2023,(15):64-67
<正>目前,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发展的注意力从钢筋水泥的新城建设,转至赓续城市文脉、优化空间载体的街区有机更新。如何让老建筑重现光彩,如何传承在地文化,成为建设者在焕新城市面貌时必须回答的问题。以“百年文艺祠堂街”为项目定位,遵循“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创新”的打造策略,一条位于成都市中心的百年老街即将完成一次华丽转身。祠堂街城市有机更新项目通过历史文化基因挖掘、百年建筑修缮以及创新功能业态植入等升级赋能,正以“祠堂街艺术社区”的崭新形象营造艺术生态,复兴本地文化记忆,为成都再添新地标。  相似文献   

8.
赵和生 《新建筑》1998,(4):64-65,82
《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课程“综合能力要求高,单体设计强度低”,针对这一特点,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加强对设计过程的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创新。  相似文献   

9.
李汉飞 《规划师》2016,(4):68-72
老城历史文化保护与存量土地改造更新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以往适用于增量发展空间的常规城市设计手法已很难满足当前需要。文章以《佛山城市中轴线老城区段城市设计及提升策划》为例,从老城保护与更新的视角探索了存量型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创新,提出了"共生共荣"的设计理念、"追根溯源"的文化考量、"递进互补"的规划层次和"突出主题"的行动策划,以期为同类型的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梦照入现实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语境下以苏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发达地区正日益向存量更新转型,存量区域的消费空间发展也迎来新的契机。苏州作为向消费性社会转型的城市,如何传承吴地文化,促进文化与消费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新命题。苏州人民路沿街建筑界面整治及重点地块城市设计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消费活动、地方文化复兴相结合的老城更新典例,设计借鉴斯图尔特·霍尔"文化表征"理论,运用现代手法对地方文化要素进行空间重构,塑造多个内涵和外在相得益彰的体验容器;传播地方文化,倡导全新生活方式。对于老城更新中消费空间的设计路径,该项目从特色价值提炼、特色资源利用、特色路径串联以及多种交通组织等角度进行了有益探索,期望能为类似项目提供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十四五”规划针对存量规划提出新策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成为新时代城市更新的发展诉求。通过相关的概念解析,分析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及其可行性。文章将规划区内的文化资源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资本和景观文化资本3类,从格局引导、活力复苏、自主再生3个层面提出合肥市老城区的城市更新策略,促成并指导城市的理性更新。以期为此类文化资源丰富的老城区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深度发展,既有居住环境提升和存量建筑品质改善成为当前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建筑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设计课程"城市微更新",以在北京西城区富国里小区的互动式教学实践为例,深入解读城市既有环境更新的设计探索,反思建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拓展和转型。  相似文献   

13.
李一 《建筑经济》2023,(6):108-108
本城市更新单元策划设计项目具有“顺时施宜、以人为本、场所营造”的价值内涵。不仅关注更新空间的有效、合理和公平分配,还关注空间使用者的感受和记忆传承,解决综合发展诉求、拓展城市设计实践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本设计项目还注重文化的传承,旨在在城市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 城市中存量社区更新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十八 届三中全会提出资源从行政配置走向市场配 置,中央城镇化会议亦强调“严控增量、盘活 存量”,以新区建设为主的城市建设方式正逐 步转向增量与存量并行的城市经营。本文以厦 门沙坡尾社区更新行动规划为例,探讨新时 代背景下城市存量社区的规划转型,即“从空 间设计走向制度设计,从政府主导走向自发生 长,从大规模重建走向小尺度更新,从快速 式突变走向渐进式营造”的更新策略,建立社 区营造中心、产业培育机制和空间管理系统, 以创新机制引导传统社区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15.
宋世华  沈一  陈一 《风景园林》2020,27(7):36-41
随着城市存量资源的内涵式更新发展,工业遗产景观更新成为传承工业文化、挖掘城市特色的重要一环。基于对成都工业文化和工业遗产景观的特征分析,从工业文化传承的语境切入,对典型工业景观更新实践进行研究,归纳了成都工业景观更新的4种典型模式:遗址模式、主题博物馆模式、创意产业园模式及综合利用模式。继而从景观空间改造、功能转型、元素再造3个层面解析具体的更新实施路径。并进一步从成都工业遗产景观更新模式的成效与困境、适宜性应用和未来方向3方面总结相关启示,为其他城市工业景观更新提供研究视角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浩腾  李晓琼 《山西建筑》2022,(5):38-40,65
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当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目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以九江市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提出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保护-传承-再生"的思路,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现代城市设计源起于19世纪后期,与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相伴而生,城市设计教育则以1953年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首开城市设计课程和1956年召开首届城市设计会议为标志。经过近60年发展,城市设计已成为具有明晰的研究对象、思想理论和技术路线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研究领域。我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相关活动始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设计研究在新城建设和旧城更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999年国际建协颁布的《北京宪章》指出“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进一步强化了城市设计的在人居环境学科中的地位。应对城市设计实践活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建筑类院校积极开展城市设计相关教学研究与探索,城市设计在建筑学、城乡规划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是核心课程之一。如何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的动向,将最新学科理念和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如何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应对当前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治理的转型,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专业人才是城市设计课程教学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我校建筑学专业2014年度城市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尝试建立以学科竞赛为引导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从以扩张为主的增量增长模式转向以更新为主的存量发展模式,城市更新逐渐常态化。城市设计可以有效应对城市更新中老城区复杂的社会环境。文章以浙江省新昌县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重塑山水格局,盘活低效用地,打造绿道视廊,构建亲水岸线,延续文化脉络,引领多元参与六个层面对老城区进行有机更新,探索在城市设计层面实现城市更新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探讨全球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景观特色危机出发,围绕如何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强化文化的传承展开研究.全文分“探源——景观文化传承之源”、“寻道——景观文化传承之道”,“物化——景观文化载体与内涵的碰撞”三部分对景观文化的起源.传承及其在案例中的体现进行了详实地探讨.以四川安宁河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探讨文化传承与物化的途径,提出“体、面、点”三个层面的景观文化物化方式。文章通过论述和案例解析.发掘保护地域文化.探索可以设计方法.使景观规划设计逐步改善“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面貌.重塑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20.
作为空间发展和治理工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设计是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设计人才是当前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课程采用行动研究式工作坊特色教学,注重城市设计人才空间设计和治理能力培养,其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参考和借鉴。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秉持CPS创新性教学理念,以行动研究为特色,注重学生的学术素养、批判思维、决策能力、研究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培养。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包括现状调查、发现问题、观点产生、找出解决方案和形成解决策略五个环节,教学内容涵盖空间设计和治理实施等系列课程。通过讲座、调研、阅读、研讨、咨询等教学方式,将城市形态学理论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让学生多视角参与城市动态发展与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实现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目的。以奥克兰滨海地块的更新与开发工作坊教学为例,介绍了行动研究方法在奥克兰大学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针对我国城市设计工作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强调综合能力培养、建构设计与治理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运用行动研究的实践教学方法等对我国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