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现代建筑理论为基础,应用场所精神的分析方法,分析教堂中场所氛围营造的手法。具体从教堂中对光线、声音、温度、方向感和归属感的运用角度探讨了教堂建筑场所氛围的营造。最后得到教堂中场所氛围营造对现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堂建筑是信徒与上帝进行心灵沟通,形成心灵寄托的空间,其氛围的营造既要重视神性,又要关注人性。将木材应用在教堂建筑中易于展现对人性的关怀,同时其丰富的空间表达手段为塑造奇异的空间神性氛围奠定了优势条件。文章结合教堂建筑特点与木质空间特点,对近年来各地建造的现代木质教堂进行归纳与分析,从木质教堂的结构形态、围合界面、融合自然三方面,研究总结现代木质教堂中宗教氛围的主要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筑学与宗教神学的变革促进了现代教堂的转型.转型后的教堂建筑形式多变,却始终遵循着传统教堂的统一持续与内部空间设计的神圣感,又继承了传统教堂的神秘感与归宿感.可以说现代教堂的空间布局与层次感较传统教堂大大升华,赋予了信徒更加人性化的精神场所.以青岛李沧区上王埠教堂为例,探讨现代教堂空间的转型与营造手法,寻求精神空间的创作方法与定位.  相似文献   

4.
何汶  寿杭祥 《城市建筑》2023,(19):141-146
西方教会在中国具有长久的传教历史,如今许多城市都有教堂留存。然而,由于缺乏对场所感的合理认知,出现了一些“拼图式”教堂,这些教堂将基督教符号生硬地安插在中国仿古建筑上,成为一种无意之物。本研究旨在建构当代西式教堂的中国化营造策略,探索教堂在本土文化语境中的存续方式。该策略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文化形式的意象表达、纪念性场所的氛围营造、空间光线的合理运用、中国元素的有效植入。通过这些策略有效提升当代教堂的场所精神,从而更好契合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教堂建筑是物质空间与宗教精神的统一体,如何通过空间形态的安排来营造合适的场所精神,是设计时应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类型学理论对重庆市永川区凤凰湖公园教堂设计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堂建筑的特殊性,探讨了其文脉溯源和宗教历史传承的问题,对哥特式建筑艺术进行解析及再现,结合场地的具体条件,总结出设计教堂建筑时继承宗教传统并反馈在地环境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场所精神代表着建筑和环境空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纽带。光的丰富属性和强大能量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极强的牵动力,是营造空间氛围、激活场所精神不可替代的要素。人工光以其自由、可控性强的优势成为光环境设计的主力,在功能和装饰方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该文以营造空间氛围为出发点,激活场所精神为落脚点,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光的色彩、明暗、光影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再通过案例验证这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这2种不同维度上对空间氛围营造的精彩表现,揭示光的表现能力对激活场所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无限潜力。  相似文献   

7.
侯超平  傅红  高婧 《四川建筑》2009,29(5):41-42
将建筑的场所精神,引入校园规划设计。以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东山国际校区为例,以尊重场所为指导,论述了校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尊重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功能要求、历史文脉、企业文化等来营造氛围良好的交往空间的新思路,并以此提升校园的气质与风貌,演绎建筑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8.
场所精神的营造是纪念馆建筑的灵魂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设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而是一个场所的设计、一种精神的设计:通过多样、恰当的场景元素,简约、明确的建筑语汇以及完整、统一的空间序列融合来创造肃穆悲怆的空间气氛,营造明确的场所精神,从而给人以强烈的精神体验。本文通过分析整个场馆的空间序列、建筑语汇(墙体与材质)和场景元素(雕塑与水影),来研究环境氛围的表达和场所精神营造的手法。  相似文献   

9.
对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及其作品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他以空间氛围和意境的营造来寻求传统与现代相契合的做法,分析了水御堂、水之教堂等安藤忠雄的作品,以提高人们对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认识,也应值得那些动辄以符号来表达传统的中国建筑师反思。  相似文献   

10.
建筑的力量建筑由"场所"构筑而成,拥有孕育、影响身在其中的人们活动的力量。建筑师希望把教堂打造成为公共的、有魅力的、而且是人们可以轻松到访的"场所"。教堂是非常神圣的宗教场所,那么其建筑力量能否让它成为超越信仰的人们聚集的场所是设计的关注重点。幸运的是,项目的业主杭州万科同样也希望通过教堂的建设激活并加深良渚文化村村民之间的联系,方案的支点得以确立。通过美丽洲教堂设计,建筑师认真  相似文献   

11.
郭宁  杨易栋 《华中建筑》2006,24(7):46-48
形体的变异是当今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普通手法,往往能带给建筑空间某种独特性,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一种氛围,是文化建筑设计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该文以义乌市图书馆档案馆合建工程设计为例,对塑造符合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安置亡灵、进行祭祀和缅怀等特殊功能的陵园建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从分析陵园建筑的场所特征入手,对陵园建筑的场所空间的构成和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陵园建筑场所空间的建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阐释,从陵园建筑的场地、建筑细部和光等因素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烘托中分析了陵园建筑场所的内涵,诠释出蕴含其中的场所精神,为陵园建筑的设计、真实的构建场所以及营造其场所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湖北省科技馆新馆为例,借鉴建筑现象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索展览建筑场所精神营造的策略方法,为展览建筑场所精神营造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和建筑景观正面临消失和瓦解。新乡土建筑结合本土的建筑特点和特定的场地环境,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重塑场所记忆,营造场所氛围,并带来全新的场所体验。通过分析农村文化礼堂的设计,场所营造的创作,可以采用建筑的选址、内涵与造型、路径与场景、材料与界面等设计策略,来实现与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的结合。从整体的场所观念出发,建构起包含传统文化和当地实践的本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6.
陈文星 《建筑技艺》2020,26(8):110-111
关于乡建,仿佛都是青山绿水、白墙灰瓦,用环境和材料建构建筑价值观。中国幅员辽阔,单一价值无法涵盖所有方面。设计希望通过滩涂边的教堂唤起场所沉淀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通过建筑将其实物化,同时回应当地的海洋文化、传统民居。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结构形态设计的概念,以及它在建筑设计过程发挥的重要作用力。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3个现代教堂建筑实例,阐述教堂建筑中所体现的结构技术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结构形态设计在教堂建筑实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发掘结构形态设计发展应当遵循的规律,进而启迪和激发结构技术及结构形态设计在建筑创作中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安藤忠雄在亚洲建筑业界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清水混凝土在其作品中的运用很好的触合了日本文化在建筑方面的领悟。其作品包括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和住吉的长屋等,集结其设计手法之大成,本文总结其设计方法之突出要点,其中着重探讨材料特性以及通过对光线的控制达到营造场所精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理想形式     
<正>南京万景园小教堂规模极小,功能简单,建造周期仅45天。在极端的现实条件约束下,建筑师以理性而大胆的空间、材料操作,营造了富于宗教意向的理想形式,集古典空间构图和现代技术、材料于一体而获得了感人的场所力量。基督教建筑从其诞生以来的十多个世纪中,教堂一直在欧洲城镇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欧洲城镇重要景观地标和城市形态结构要素,教堂建筑往往凝聚了建筑空间观念,工程技术和艺术的大乘,成为代表时代精神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黄河边设计教堂是一个具有极大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项目。设计者在对近代山西天主教堂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现代教堂建筑的本土化体现及当代性表达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设计以简洁的艺术形式表现宗教故事里的精神,回归宗教的原初思想,形成了简练的建筑风格和宗教空间氛围,同时对地域性建筑文化进行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