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多孔淀粉。通过考察盐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确定了多孔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HCl浓度为10%,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10 h。在优化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试验,得产物平均吸油率在107%左右。用扫描电镜(SEM)检测,淀粉表面呈稀疏的孔状,说明产品为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2.
多孔淀粉制备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碱法制备大米淀粉的基础上,以大米淀粉为原料,对酶解制备多孔淀粉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分别考察了酶配比、反应时间、温度、pH、加酶量和底物质量分数6个因素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化了复合酶酶解大米淀粉的工艺条件,并改进了多孔淀粉的分析方法。得到的较佳工艺条件是:温度50℃,时间12 h,pH为4.6,m(α-淀粉酶)∶m(糖化酶)=1∶12,酶质量分数为0.50%,底物质量分数25%。制备的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和吸油率分别是125.8%和163.2%,比表面积是2.219m2/g。此工艺可为多孔淀粉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数据,并为我国的大米和淀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酸酶序解法制备了高吸水性玉米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酸酶序解过程中各主要因素对多孔淀粉吸水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酸处理条件为:盐酸质量浓度3.0%、淀粉乳质量浓度40%、处理时间70 min、处理温度50℃;最佳酶解条件为:复合酶加量为理论水解量的40%、酶解时间18 h、酶解温度40℃、pH值4.0。用该酸酶序解法制备的玉米多孔淀粉的吸水率为156.98%,比传统的单用复合酶解法提高约20%。  相似文献   

4.
蔡敏 《广西化工》2012,(2):12-13
分别采用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和复合酶水解淀粉得到多孔淀粉,并通过分析测试不同水解条件下多孔淀粉的吸油率和微观形貌,研究酶的种类以及水解时间对多孔淀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复合酶(葡萄糖淀粉酶∶α-淀粉酶=3∶1)水解16h得到的多孔淀粉的吸油率最大,达到了31.84%。在多孔淀粉的制备过程中,采用复合酶水解16h得到的多孔淀粉的吸油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5.
常贵娟  肖武  李祥村  贺高红 《化工进展》2014,33(5):1290-1295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用环己烷为油相的油包水乳液,通过交联反应成功制备了多孔淀粉。通过实验,优化了环己烷的加入量。扫描电镜显示多孔淀粉的表面有大量微孔;红外光谱扫描表明交联成功,并且大量羟基仍然存在;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结晶度大大降低。多孔淀粉的比表面积为3.456m2/g,吸油率高达162%,对亚甲基蓝的最大饱和吸附量是145mg/g;相比酶解法制备的多孔淀粉,本文提出的乳液交联法制备的多孔淀粉的比表面积提高了1.6倍,吸油率提高了0.7倍,对亚甲基蓝的最大饱和吸附量提高了近4倍。多孔淀粉通过氢键作用吸附染料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且是一个快速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守花 《广州化工》2020,48(3):81-83
将玉米抗性淀粉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传统食品中,可以研究开发品种多样的抗性淀粉功能食品。利用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微波糊化酶解制备抗性淀粉,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抗性淀粉最佳微波实验条件:淀粉乳浓度30%、微波功率800 W、微波时间110 s,通过最优工艺条件验证,采用微波糊化酶解制备玉米抗性淀粉收率可达13. 17%。实验结果可为微波糊化酶解制备玉米抗性淀粉实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其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马铃薯多孔淀粉,对其进行了SEM表征,考察了pH、α-淀粉酶用量对多孔淀粉吸油率/得率的影响,发现该多孔淀粉具有特殊的中空结构,孔道直径约为7~8μm,孔容积占颗粒体积的50%左右,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以多孔淀粉为填料、苯丙乳液为成膜物制备了多孔淀粉复合调湿涂料。测定了其涂料基本性能、吸水能力及调湿能力。结果表明:该多孔淀粉复合调湿涂料符合内墙涂料的基本要求,且涂层内部富含孔道和空隙,其吸水率可达150%,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吸放湿性能,可用于内墙调湿涂料。  相似文献   

8.
不同交联处理对玉米多孔淀粉颗粒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米淀粉进行醚化交联、酯化交联及醚化、酯化复合交联处理,再酶解为多孔淀粉,考察了不同交联处理方法对多孔淀粉的颗粒形貌、结晶结构、粒度分布、比表面积的影响,与多孔淀粉相比,交联处理后玉米多孔淀粉颗粒仍呈蜂窝状中空结构且晶型保持A型结构,但结晶度分别下降2.22%,1.59%,4.02%;平均粒径分别增加12.34%,10.72%,16.17%,粒径分布的均一度提高;比表面积分别减小15.9%,3.22%,25.89%;平均孔径分别增大7.45%,4.47%,24.25%;比孔容分别增大21.92%,36.46%,67.68%。结果表明,经交联后多孔淀粉的颗粒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多孔淀粉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宁  吴奇可 《广州化工》2023,(13):65-67
研究在制备多孔玉米淀粉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影响条件。用十字交叉法通过对不同反应条件下使用酶水解法所制得的多孔玉米淀粉的吸水率测试,用在单一变量相同的条件下最大值减最小值,比较所得差值的大小,差值大的影响较大。以玉米淀粉含量、α-淀粉酶含量、温度变化、糖化酶含量为影响因素设置九组实验,测得制取多孔玉米淀粉吸水率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温度变化>玉米淀粉含量>糖化酶含量>α-淀粉酶含量。本次实验所制得的多孔玉米淀粉以吸水率为800%~1 200%为标准都为合格品;四个影响因素相比,温度变化对制取多孔玉米淀粉吸水率影响较大。本研究选定的最优工艺,为提高多孔玉米淀粉的产率和综合性能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徐忠  缪铭  施燕冰 《化学与粘合》2006,28(4):226-229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酸水解的处理方法,研究制取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和技术参数,同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淀粉经处理形成微孔后颗粒的表观特征和理化性质,并初步探讨微孔淀粉作为吸附剂吸水和吸油性能。研究结果如下:酸处理制备玉米微孔淀粉的最佳反应条件:5%盐酸、反应时间18h、反应温度52℃、淀粉乳浓度36%。实验表明制备的微孔淀粉具有良好的吸水和吸油性能。  相似文献   

11.
秦莹  梁兴泉  林宝风  陈亮  吴伟 《化工时刊》2006,20(6):13-15,26
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多孔淀粉的比表面和水解率以及亚甲基蓝吸附率和吸油率的关联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计算。得到比表面与水解率、吸油率和吸附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827 348、0.610 89和0.518 97。结果表明比表面与水解率的关联度最高,并得到水解率和比表面的关系方程。通过测定水解率可以反映多孔淀粉比表面的变化状况,由此得到一种评价多孔淀粉性能的简易方法。同时,比表面与水解率的高度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在实验条件下酶降解原淀粉颗粒的不同区域在速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普通玉米淀粉酶法制备的多孔淀粉为原料,利用次氯酸钠创建碱性反应条件制备氧化玉米多孔淀粉。结果显示,当pH值为10,次氯酸钠5%、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3 h,羧基含量达到了0.92%,亚甲基蓝吸附量达到了22.66 mg/g。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氧化玉米多孔淀粉在反应后表现粗糙度增加,但是傅里叶红外光谱中并未出现新的吸收峰,相比玉米多孔淀粉,氧化玉米多孔淀粉的峰值温度、起始以及终止糊化温度、焓值均有所下降,同时两者的晶型并未发生变化,均为A型。  相似文献   

13.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水和乙醇为混合介质,利用溶胶-凝胶法及超临界CO2干燥制备多孔淀粉,分别考察了水醇比、糊化时间、固含量、冷藏时间、乙醇置换用量、置换时间等对凝胶体积收缩率和质量损失率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试仪、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多孔淀粉形貌及孔结构,并考察了多孔淀粉的吸油性能。结果发现,水醇比为19∶1,固含量为13%,糊化时间为30min,冷藏时间为5天,醇置换量为5mL/g,置换时间为30min,水醇凝胶的体积收缩程度和质量损失相对较小,多孔淀粉的比表面积为122m2/g,平均孔径为25.6nm,大豆油的吸附率可达457%(质量比)。研究结果表明,适当调整固含量,能改善凝胶的三维网孔密度,增大多孔淀粉的比表面积及孔容;水醇淀粉凝胶中的淀粉分子能形成一定结晶结构的网络骨架,利于维持水醇凝胶的骨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酶进行先活化再催化的双效作用,将玉米淀粉酶解预处理,然后在有机溶剂及酶催化条件下制备硬脂酸淀粉酯。用IR、DSC、SEM及X-ray衍射对硬脂酸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酶解对淀粉改性效果最明显,酶解预处理后淀粉颗粒表面粗糙,并出现微孔,其衍射峰强度较原淀粉低,但晶型未变;活化后的淀粉酯化取代度提高最显著,且酶解预处理90min的取代度,其值为0.1174,高于酶解40min的取代度,DS为0.0179。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不同的盐酸浓度、温度、淀粉用量和反应时间条件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取得最佳工艺条件。利用盐酸水解红薯淀粉制备微孔淀粉,通过吸油率考察了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盐酸浓度为1.5%、温度为45℃、淀粉用量为20g、反应时间为8h时,制备红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双酶水解法制备糯玉米微孔淀粉,并吸附薄荷香精制备香精微孔淀粉有机微球。研究了酶解反应时间、淀粉乳质量分数以及酶质量分数对微孔淀粉产率和吸附率的影响,并采用SEM、粒径分析、热重分析对微孔淀粉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5 h,淀粉乳质量分数28.6%,酶质量分数3%,此条件下微孔淀粉的平均产率为25.7%,平均吸附率为111.7%。SEM观察微孔淀粉形态完好;其粒径大小为10μm左右;热重分析测得吸附于微孔淀粉上香精的开始分解温度较未吸附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先用a-耐高温淀粉酶处理,制备多孔玉米淀粉,然后以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合成具有多孔结构的颗粒态交联淀粉絮凝剂,并对交联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制备多孔交联淀粉的最佳条件为:25 g多孔淀粉,碱性硫酸钠溶液用量50 mL,环氧氯丙烷用量0.75mL,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8 h。  相似文献   

18.
高比表面积多孔淀粉制备和改性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出高比表面积多孔淀粉,并探讨原淀粉种类、悬浮液浓度、聚乙二醇添加剂量和干燥方式等因素对制备出的多孔淀粉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可溶性淀粉质量分数为15%、聚乙二醇4 g、采用冷冻干燥方式条件下,获得最大比表面积为96 m2/g的多孔淀粉。在多孔淀粉的基础上,制备了多孔淀粉黄原酸酯,并初步考察了其对Pb2+的吸附性能。多孔淀粉进行交联、醚化和胺化改性,制备了多孔胺化淀粉,并简单研究了其对AG25染料分子的吸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多孔淀粉的生物法制备、改性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忠  王鹏  缪铭  黄敏捷 《现代化工》2005,25(Z1):77-80
多孔淀粉是一种中空变性淀粉,有超声波照射、喷雾、机械撞击、醇变性和酸水解等多种生产方法.介绍了酶水解制备多孔淀粉的影响因素和条件,并探讨了多孔淀粉的吸附性质和流变学性质,以及现代分析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布拉班德黏度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等)在多孔淀粉研究中的基本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淀粉为原材料,利用生物酶解法制备多孔淀粉,并以聚乙烯亚胺(PEI)为表面改性剂,以戊二醇(GA)为交联剂,对多孔淀粉进行交联改性。以沉降积为指标,优化确定多孔淀粉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Zeta电位仪检测分析改性多孔淀粉颗粒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改性多孔淀粉的外部形貌。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混合比例为1∶4,酶添加量为5%,反应体系p H保持6左右,在45℃条件下酶催化反应24h时,可制备出外部形态完整、表面分布较多孔洞的多孔淀粉。以GA为交联剂,用PEI对多孔淀粉表面进行改性的最佳条件为:PEI添加量6%,GA添加量5%,35℃条件下搅拌反应8h。此条件下制备的改性多孔淀粉,形态保持完整,沉降积表现最佳,且颗粒表面分布丰富的正电荷,等电点达到9.8。以表面改性的多孔淀粉为载体,在酸性条件下固定化大肠杆菌,制备了淀粉固定化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