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大量涌现,计算机技术在水利行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针对现有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工程管理等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水利行业计算机应用推广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黄玲 《四川水利》2003,24(3):40-42
结合都江堰灌区水利管理调度自动化的内涵,及灌区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开发都江堰灌区多媒体仿真系统的必要性、开发的内容、实现技术、特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水利行业不少朋友总有一种认识,认为计算机技术在水利界的应用似乎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事情。其实不然,电脑技术在我省水利行业的应用从最初的单板机开始并一直随着电脑技术的友展而不断深入,目前,计算机在我省水利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已渗透到了水利工程设计、灌溉工程管理、水电站自动化监控、水文自动测报、水库优化调度、防汛信息处理等各个方面,财务管理、公文处理等通用应用技术在水利行业也已十分普及,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智慧水利,可视化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水利行业中。本文简述了可视化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并以恩平锦江灌区工程为例,论述了基于OpenLayers开发灌区WebGIS系统、利用Web前端技术对灌区渠系概化图进行设计以及基于EchartChart对水文数据进行可视化设计等可视化技术在灌区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为灌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黄玲 《成都水利》2003,(2):54-55
结合都江堰灌区水利管理调度自动化的内涵,及灌区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阐述开发都江堰灌区多媒体仿真系统的必要性,并对开发它的构想做出大概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张状况日趋明显。在这一新形势下,全国各地加强了用水管理,开始实行计划用水和按量收费。广大水利工作者在量水技术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可资应用的科研成果。近一两年来我所开展了灌区量水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陆续收集到全国若干先进的量水技术资料,并选择几种在义乌市巧溪灌区试用。现将一些技术资料及应用情况介绍于后,供灌区水利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经过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已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国家“九五”计划中,已把国民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作为重要任务。这表明信息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空前提高。目前在全国水利系统中,对计算机行业管理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比过去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管理工作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何加速全国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和加强全国水利系统计算机行业管理,笔者就此课题有一孔之见就教于大家。 一、加速全国水利信息化势在必行 信息、物质、能源被称为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8.
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灌区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利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灌区作为水利事业的一部分,决不可能独立于信息化浪潮之外。汪恕诚部长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讲到水资源优化配置时指出:对水利现代化,用手工方式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它只能也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  相似文献   

9.
姚生勤  王菁 《人民黄河》2002,24(4):37-38
夹马口灌区节水灌溉管理系统由灌区概况、泵站管理、干渠管理、计量量测管理、综合管理等12个模块构成。该系统主要以提高管理效益、降低成本、扩大灌溉面积为目标,给灌区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率。该软件开发应用为灌区实现水利科学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剑霄  胡星  郝晓杰 《治淮》2012,(12):40-41
一、前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灌区专项普查是水利普查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本次普查,查清流域内灌溉面积的数量、分布、不同水源工程的灌溉面积;查清流域内灌区数量、规模、管理等基本情况;获得全面系统的灌溉面积及灌区基本信息,为流域规划、农村水利建设、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管理等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对于谋划水利长远发展、加强水利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1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东营市水利局在全市大水利大框架基本完成,生态水利、景观水利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将“数字水利”纳入了重要工作目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以及水利信息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以水利信息网络为枢纽,以水利数据库为基础,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水利电子政务等应用为重点的、覆盖全市水利系统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防灾减灾、服务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1计算机网络已初具规模2000年6月启动了东营市水利办公自动化建设,并建立了东营市水利行业专网;200…  相似文献   

12.
一、发展与困惑 水利系统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起步较早的部门之一,从60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初期,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价格昂贵,程序设计复杂,加上只有少数计算机专业人员掌握这门技术等原因,计算机在水利系统的应用发展很慢。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发生了突破性的进展。许多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的专门机构——计算中心、计  相似文献   

13.
灌区GIS系统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立方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灌区GIS系统可以把灌区的基本情况和各种灌溉业务数据整合到电子地图上,通过对地图的查询,及时、准确、直观地把握灌区业务状况.GIS一方面为其他系统或水利模型的计算提供空间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将其他系统或水利模型的计算结果以空间可视化的方式展现给用户,为灌区水利业务提供辅助管理与决策支持.结合灌区总体业务需求,系统可以实现水情监测、电站管理、水库管理、灌渠管理等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省水利系统的计算机工作始于1979年,是省内较早开展此项工作的行业之一。1983年后开始使用微型计算机,目前微机已基本遍布水利系统各单位。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提高应用水平,为水利事业服务,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灌区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微电子、通信、计算机及网络等高科技技术,实现各种灌区基础信息遥感遥测以及快速的信息传输和处理,大大提高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本文分析了建立灌区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期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召胜  许春萌 《治淮》2012,(12):60-61
灌区普查是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八个专项之一。经过清查、普查两个阶段,初步查清了我国灌溉面积的数量、分布、不同水源工程的灌溉面积;查清了我国灌区概况、数量、规模、管理等基本情况;获得了全面系统的灌溉面积及灌区主要灌排工程等基本信息。普查成果的合理转化应用,对谋划水利长远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全程参与灌区普查的体会和山东省工作实际,探讨成果应用转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灌区的数量问题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以下简称本次普查)灌区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浩  张建云  蔡阳 《中国水利》2001,(Z1):59-60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起步于70年代末,但水利信息化得到较大发展是在"九五"期间,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以及水利信息人才培养等取得了突破,以水利信息网络为枢纽,以水利数据库为基础,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水利电子政务等应用为重点的水利信息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电子技术飞速发展,高容量高速度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系统不断推出。电脑正步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电脑技术的普及也使我省的水利统计工作发生质的变革,计算工具经历了由算盘到计算器、由计算器到计算机系统的三次变化,使统计工作的效率也连登三个台阶。本文简要地介绍一下计算机在我省水利统计上的应用,并展示一个今后开发利用的前景。应用回顾计算机在我省水利统计上的应用始于1986年,当时水利部为了快速汇总全国水利统计年报,开发了部水利年报计算机管理系统,同时着手购置微机并为各省培训使用人员。这个系统由于是水利部开  相似文献   

19.
石羊河流域自流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东 《中国水利》2006,(21):55-57
在石羊河流域西营河自流灌区研发了水利信息化系统,建立了灌区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灌区自动量水系统、灌区闸门自动控制系统、重要枢纽安全监视系统等,并通过对各子系统进行有机整合,提高了灌区自动化水平。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了上层应用系统,为实现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创建了现代化的有效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20.
正石津灌区在2003年开始信息化工作,连续实施多期项目,建设开发了一系列软硬件系统,已投入运行,目前又启动了新一轮建设,计划利用3~5年时间,完成信息系统的全面布局和整体开发,满足当前需要,同时为长期发展做好准备。在不断实践探索中,灌区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信息化工作稳水利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改变传统水利运行管理模式,推动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