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李想 《数字通信世界》2023,(8):105-107+135
卫星技术的发展推动低轨卫星星群化的不断加深,低轨卫星网络可以为全球数据传输提供支持。当前卫星通信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与低成本化是卫星通信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采用LEO卫星等非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具有较小的传播时延,通过对地面移动通信协议体制改进可以使卫星为地面移动终端服务。文章研究了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结构与算法,介绍了HARQ技术类型,分析了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HARQ方案,探讨了如何将HARQ技术拓展以适用于低轨卫星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2.
非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概述非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的基础上,讨论了低轨和中轨卫星通信系统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思路,如范艾伦射带及其对卫星高度选择的影响,非同步轨道/星座几何学,热噪声、衰落、干扰环境下的系统性能分析方法,对网络拓扑、智能网设计、调制处理、多址连接及通信协议的考虑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三种非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座方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诗其  胡剑浩 《通信学报》1996,17(6):115-119
本文介绍基于我国的三种非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座方案:低、中轨系统各有24和18颗星,轨道高度分别为1326和8035km,两系统各以5°和30°的仰角对我国的覆盖率为99.78%和99.96%;椭圆轨道系统12颗星,近、远地点分别为427和2906km,以7°和15°仰角对我国北纬20°以上地区覆盖率分别为97.90%和89.61%,若增加4颗中轨卫星,以15°仰角对我国的覆盖率为99.99%。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卫星通信迅猛发展,卫星技术日臻完善,使全球移动卫星通信得以实现。由于低轨道卫星(LEO)投入使用,开辟了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的新领域。本文介绍有关卫星通信使用的频段、低轨道卫星的特点、低轨道与同步轨道卫星(GEO)的比较、低轨道卫星如何实现覆盖全球并与地面联网实现全球通信等等。本文还介绍了国内外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实施的近况,可望在2000年左右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使全球卫星移动通信能稳步跨入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利用卫星星历中的轨道参数以及地面站的经纬度和高程,采用几何矢量法,建立了对各种轨道卫星具有通用性的卫星接收信号时延变化估计模型,分析了低轨、中轨和高轨卫星接收信号时延变化情况。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星地网同步缓冲器大小的设置以及星地同步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钱允敏 《电讯技术》1992,32(4):54-63
本文介绍两种利用低轨地理卫星星座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一种是英法联合研究提出的利用24颗低轨卫星组成的移动通信;另一种是美国研究提出的利用192颗低轨卫星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最后将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同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高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移动卫星通信技术的新发展吴诗其,胡剑浩,冯钢移动卫星通信技术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推出卫星数目更多、技术更为先进的低轨系统;各国或地区区域性同步轨道系统迅速发展;中轨系统更加令人瞩目。本文将介绍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1低轨系统低轨系统(...  相似文献   

8.
王琴 《现代通信》1997,(8):22-23
国外卫星通信新发展王琴卫星移动通信是当前卫星通信的热点之一。1992年的世界无线电大会为中、低轨道的卫星移动系统分配了频谱。使用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许多优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可用多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此外,由于卫星所处的轨道低,信号传输的路...  相似文献   

9.
卫星移动通信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异常迅速。已经投入运行的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Inmarsat和美国的OmniITRACS。北美的Msat系统亦即将投入运行。本文综述了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详细介绍了信道分类、结构及其分配。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低轨卫星对同步轨道卫星定位时存在的可观测时间短等限制,结合同步轨道卫星轨道的特点,利用测角信息计算出距离信息。将距离信息与测角信息一起建立新的测量方程,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基于J2000.0惯性系的单颗中低轨卫星对同步轨道卫星的扩展卡尔曼仅测角被动跟踪定轨方法,并对测量方程的变量和坐标转换给出了明确定义。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实现了单颗中低轨卫星对同步轨道卫星的仅测角被动跟踪定轨,若已获得被测星的先验知识,该算法收敛时间优于未引入距离信息的常规算法。  相似文献   

11.
中低轨卫星之间跨层激光链路的无缝切换直接决定了双层卫星光网络的稳定性.异步切换方法会导致网络拓扑频繁重构,而集中同步切换将造成两层间连接中断,网络运行状态失控.为此,本文提出了中低轨卫星星座激光链路的二次同步切换方法,在保证中低轨道卫星连通的基础上,可降低网络拓扑重构频率.研究了整数周期比的中轨道和低轨道卫星空间位置特性,建立了中低轨卫星星座构形二阶非球摄动模型,确定了中低轨道之间轨道周期比为3的双层卫星星座构形.按连接和切换顺序将该星座构形中跨层激光链路分为两组,以相对周期的1/4为基准,每次令其中一组同步切换,通过交替完成切换.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同步切换方法使得网络拓扑重构频率降低到链路切换频率的1/7,比集中切换方法在网络平均时延方面降低了30ms.  相似文献   

12.
低轨卫星移动通信是无线通信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对低轨卫星星地链路特性的研究,可有效提高系统容量和组网应用效率,也迫切需要建立真实可信的实验验证平台。文章以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星地链路验证及评估为目标,从低轨卫星星地链路特点出发,分析星地链路评估中关键指标,设计低轨卫星星地链路实验验证平台,可满足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星地链路质量的评估要求,为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体制、组网协议等各类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移动通信系统根据通信基站的位置可分为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是在地球的地面上,典型的代表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手机电话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是在卫星上,由于卫星的不同,又分为(固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固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选择在同步静止轨道(高轨道)即相对固定的卫星上,典型代表是海事卫星电话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基站选择在中、低轨道即相对是移动的卫星上,典型代表是GPS系统和前些年建成的铱星卫星电话系统(建成后,因成本过高无人使用而移作它用)。当然这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关口站还是建立在地面上的。  相似文献   

14.
低轨卫星通信电波传播的双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陆地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双线模型出发,根据低轨卫星通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轨卫星通信电波传播的双线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和计算,得出了自由空间衰减随卫星仰角变化的规律.在仿真过程中,假设了接收机在卫星轨道面内和轨道面外两种情况,分别对TE波和TM波的路径增益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由于地面反射的存在,自由空间的衰减在只有直视路径的基础上产生了起伏振荡.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对于低轨卫星信道建模和卫星通信接收机设计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佘其炯卫星通信有同步卫星移动通信与非同步卫星移动通信两大类。非同步卫星移动通信有高度倾斜椭圆轨道(HEO)、中轨道(ICO)以及低轨道(LEO)等系统。同步卫星固定业务可提供国际、国内主干线、稀路由报话、数据、传真、广播、电视节目传...  相似文献   

16.
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烽  陈鹏 《电讯技术》2011,51(6):156-161
在地面移动通信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提供相似业务的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值得关注.首先介绍了国外卫星移动通信市场发展动态,然后分别介绍了静止轨道、中轨道和低轨道三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进展,其中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最好,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相对不景气;最后探讨了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指出通过星地集成...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型可展开天线的对地静止轨道(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未来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对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了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特征,并总结了其对系统结构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传输时延、功率受限性、小区结构、相邻小区干扰、用户访问限制和移动终端速率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特征和不同组网应用模式。为基于GEO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架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发展趋,包括增强同步轨道卫星的功能,发展同步轨道卫星与非同步轨道卫星的组合系统,采用低轨道卫星系统,并对光学星间链路低轨道卫星系统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在TDRSS应用系统中,通过在合适的赤道定点上空设置静止轨道卫星,可使低(中)轨应用卫星的覆盖区域大为扩展。本文研究TDRSS系统中静止轨道卫星和低(中)轨卫星间的星间链路和信号衰减特性,得到了不同轨道参数条件下,低(中)轨卫星同静止轨道卫星之间的星间链路信号衰减结果,为TDRSS的综合应用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3卫星移动通信3.1个人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现状个人卫星移动通信近年来已逐渐成为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热点。当前正在开发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以中低轨道的系统为主。主要有“铱”系统(66颗主用,6颗备用,轨道高度780km),“全球星”系统(48颗主用,8颗备用,轨道高度1414km)以及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ICO”系统(IO颗主用,2颗备用,轨道高度10354km)。我国正在参与开发的地区高轨(轨道高度35786km)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亚太卫星移动通信(APMT)系统和合诺卫星移动通信(SINDSAT)系统。此外,尚有极低轨道的Teledesic系统(288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