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的控制,鼻状隆起的构造背景和盖层的遮挡条件等因素对下寺湾油田清泉一柴窑区块长3油层组油藏的富集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长3油层组油气的分布受到长4+5油层组泥岩和长3顶部泥岩和长2油层组泥岩的双重控制。当长4+5油层组泥岩发育较差,同时长3油层组顶部泥岩和长2油层组泥岩发育的时候,长3上部砂岩储层才能聚集油气,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从沉积微相、储层特征、盖层特征以及储盖组合等方面分析了长6油层组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得到了研究区油气分布的几点规律。油气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的控制,油气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环境,孔隙度大于9%,渗透率大于1×10-3μm2的地区。同时盖层的遮挡能力以及储盖组合的配置条件也对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油气主要分布在长61油层亚组泥岩盖层发育良好,并且储盖组合良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主要钻遇地层延长组长6和长2两个油层组,通过油藏流体性质和油藏分布的特点相互结合综合分析的方法开展对陕北斜坡东南部Z地区延长组油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长6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鼻状隆起、区域盖层等3方面因素控制。通过典型油藏特征分析等研究证明长2油藏主要在砂体较厚区域及构造高部位富集。长2油藏的分布主要与沉积微相、储层条件及顶面构造之间的关系较为明显,长6油藏的分布主要与沉积微相及储层之间的关系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安塞油田杏河区长6油藏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塞油田的油气分布规律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前人认为该地区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区内发育的鼻状隆起对油气分布是否有控制作用也存在争议。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新的看法。以杏河区为例,通过对沉积相、储层物性、构造及其与油藏分布关系的研究发现,不仅沉积相是其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而且储层物性的差异性也是形成圈闭遮挡的重要条件,该区长6发育的鼻状隆起对长61、长62、长63油藏油气的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对长61油藏控制程度弱,而对长62、长63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油藏要素及控制因素研究分析表明,吴起地区侏罗系延10油层组成藏受控于古地貌、储集体、构造以及盖层等因素,延长组长7油页岩是延10油层组有效的源岩供给,辫状河道、心滩等微相砂体是油气良好的储集场所,储层物性较好,前侏罗纪深切河谷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通道,生烃作用产生的超压使得油气沿着通道运移,并最终在西倾单斜背景下的鼻状隆起聚集成藏。油藏具有油源近、储层发育、生储盖配置较为理想的下生上储特征,并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6.
陈家庄凸起北坡东营组地层超覆带油源主要来自渤南洼陷的沙四、沙三段烃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及其前缘浊积扇体中,其中以东三段砂岩为主力储层,东二段泥岩为局部性盖层,渗透性储层、不整合面和断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凸起边缘可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缓坡带-洼陷带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或岩性-构造油气藏。其中,古地貌控制地层超覆和小型鼻状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输导体系控制油气的运移,盖层条件是制约油气成藏的关键;陈家庄凸起西段宽缓的低凸起分布区应为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7.
海坨子地区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了受构造、岩性控制的二组裂缝。它们在现应力场作用下,目前以近东西向裂缝的渗透性最好,在动态上反应最明显。裂缝发育带主要沿大安逆断层西部的断层分布,东部鼻状构造是应力和裂缝集中发育分布区,裂缝发育带控制了该区油气的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8.
郝家坪南杏6050井区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水上分流河道是本区的主要沉积微相。长21与长22顶部的构造面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发育了多条近东西向的平缓鼻隆构造,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西倾单斜,这些鼻状隆起对油气的富集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紧密结合工区开发生产实际,通过对长2层的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的深入研究,认为研究区沉积微相发育水上分流河道、呈满区砂的特征,鼻状隆起影响油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油源条件、有利相带、储层特征、盖层条件以及构造特征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龙南鼻状构造葡萄花油层的油气富集条件,研究表明龙南鼻状构造葡萄花油层能够形成构造-岩性油藏,并且古463-古38区块可以作为古龙地区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试油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R地区长2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我们对各成藏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研究可知,构造中的鼻状隆起、河道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而长2顶部及长1底部的泥岩层、致密层是良好的封盖条件。长2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曾岔-长官庙地区长9油层组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形态及岩石学等特征分析,认为本区9长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河道砂体主要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通过对油气分布规律与沉积相展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河道微相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区。  相似文献   

12.
长6致密油储集砂岩是靖边油田中生界致密油储层的主力油气勘探层位,为部署杨米涧地区长6致密油的剩余油挖潜工作,对杨米涧地区沉积背景进行调研,结合岩心特征及测井分析,识别长6致密储集砂岩各小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并分析各小层发育时期沉积相带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杨米涧地区长6段致密油储集砂岩为延长组主要致密油产层,长6段致密油储集砂岩主要形成于NE向物源形成的三角洲平原氧化环境中,厚度约100~150m,沉积期发育3~5条NE向分流河道;有利储集砂层主要沉积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环境,有利储集砂带主要呈NE-SW向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3.
胡尖山地区长4+5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异较大,开展该区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尤其是针对胡尖山地区长4+5油层组的构造形态、储层特征、孔隙类型、油藏类型的研究,分析原油的分布特征,总结原油富集区的聚集特征、重点分析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得到胡尖山地区长4+5层油气富集的规律,可加深对优质储层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认识,为油藏勘探开发提供有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宜川-旬邑地区长8段油藏构造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宜川-旬邑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的分流河道砂体,这类储层孔渗相对较好,又离生油坳陷近,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场所。长7油层组的油页岩不仅为长8油层组储层提供优质油源,同时也作为盖层为其提供良好的封盖条件。该区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理论上应该具备较好的产能,但该区经历的多次构造运动,使油藏的保存条件受到多次破坏,分析指出该区部分油藏为构造运动破坏后的残余油藏。因此,构造条件是控制该区长8油层组油藏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龙潭组是苏北地区重要的生油层和储集层和勘探目的层。龙潭组残存状况、砂岩储层分布范围、烃源岩晚期生烃范围、构造变形程度及浦口组盖层发育程度是控制该套组合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论文充分利用地震、钻井资料,在构造模式的指导下预测了龙潭组残存范围。开展了龙潭组砂岩储层特征研究。结合龙潭组埋深确定了其有效生烃范围。在浦口组盖层评价及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变形强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海安—黄桥—南通地区为龙潭组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杏子川油田郝84井区长6层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方法: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长6各小层的砂体厚度及砂地比值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分布的平面和剖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长6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发育,油气分布于岩性圈闭中。结论:郝84井区长6油藏为构造一岩性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一定程度上受构造的影响。长6油层组的石油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中。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英旺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油源充足,主力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油气具有以纵向运移为主、叠置复合砂体侧向运移为辅,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分布的成藏特征。通过本区长8油层组成藏条件的系统研究,得出本区英3井-高94井区、庙1井-龙91井区是长8油层组运聚的有利区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以及高压压汞等测试手段,重点对鄂尔多斯盆地义正地区长6油层组孔隙类型和储层特征经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浅水湖泊三角洲型致密油砂岩储层。义正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长石砂岩,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最发育,多种复杂的成岩作用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并致密化。研究区储层具有5类孔隙结构类型,其中中孔细喉型和小孔—微孔隙细喉型为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9.
蟠龙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9°25′-109°39′,北纬37°01′~36°56′。具有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小型鼻状隆起是本区最基本的构造特征;探区长2地层属平原河流沉积、长4+5、长6地层属滨浅湖沉积环境;油藏分布特征为:长2油藏纵向上,长2油蔽主要分布在长2^1地层中;平面上,长2^1分支河道发育区沉积的河道砂体以层状(约10左右)为主,是层状油层分布的有利地区。滨浅湖相席状沙、滩坝徽相是蟠龙探区形成长4+5、长6油藏的有利沉积相带,席状砂、潍坝砂体发育带是油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所研究盆地延长组长6油层的形成和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到沉积相的控制。因此,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的特征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对长6油层组的油气勘探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次研究,研究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支流间湾微相,油气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这证明了沉积微相的类型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