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下二门油田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东南边缘,H23层序是该区生油层段核桃园组二段的一个三级层序.据地震相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岩芯和露头精细描述、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特征,在研究区H23层序中共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对H23层序不同位置的体系域单元所包含的沉积相类型进行识别,结合层序内部各体系域单元的砂岩等厚图所反映的空间展布特征,可分析研究区内部的沉积物的物源通道及主要的供给方向.综合不同时期的空间展布特征,可以进一步得到H23层序沉积体系的垂向演化特征,对该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陆相断陷盆地古地貌控砂研究较为成熟,但由同沉积构造的活动及其配置所产生的古地貌动态变化对沉积物砂分散体系控制的研究较少。通过对辽西低凸起中南段东营组构造-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开展整体和系统性研究,依据体系域界面和各体系域内三角洲地震反射构型的变化,有效地识别了东二层序的低位、水进和高位3个体系域,建立起研究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单元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古地貌和沉积体系发育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等沉积体系;辽西低凸起边界断层从北向南依次发育3个调节带,调节带的平面和空间差异活动控制了三角洲朵体的迁移。根据对各体系域砂体特征的描述,在东二层序识别了断层-岩性、上倾尖灭、岩性和地层超覆等4种地层-岩性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搞清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上段沉积特征及展布规律,应用岩心、粒度、薄片统计、录井、地震等资料,总结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垦利A油田发育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3种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河道、冲积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及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应用层序地层学,将沙三上段划分为1套三级层序,低水位体系域(LST)以水下分流河道厚层砂岩为主,水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以薄层砂岩为主。不同体系域砂岩厚度及展布规模,受控于湖平面升降及沉积物供给速率。该认识可为断陷湖盆斜坡带的砂岩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四川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受层序地层格架的控制。Ⅲ-1层序先后沉积了包括碎屑岩构成的低位体系域,泥岩、砂质泥岩构成的水进体系域和砂岩、砂质泥岩、煤层构成的高位体系域,显示了由川中向川西前积充填的特征;Ⅲ-2层序则先沉积了由湖泊及进积三角洲沉积构成的低位体系域,后又沉积了主要由泥质岩构成的水进体系域,形成由周缘向盆地内部充填的沉积格局;Ⅲ-3层序在沉积了由巨厚盆底扇构成的低位体系域后,继之形成了由湖泊、退积三角洲沉积体系构成的水进体系域,后又充填陆源碎屑为主的高位体系域,亦具由周缘向盆地内部前积充填的沉积特色。水进体系域因其泥岩厚度大,有机碳丰富为主要烃源岩及区域盖层,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由于砂岩孔渗性好是为储集层。川中、川西北以Ⅲ-1层序低位体系域为主,次为Ⅲ-2层序低位体系域,川东、川南以Ⅲ-3层序高位体系域占优势。显示天然气成藏分布由须家河组二段低位体系域占优势转变为须家河组五段上部高位体系域为主,有利储集相带向东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综合分析岩心和测井资料认为,塔河地区古生界志留系碎屑岩地层沉积相以潮坪和浅海陆棚沉积为主,微相以高潮坪、低潮坪、中潮坪及浅海陆棚泥为主。综合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地层研究成果,结合沉积体系及构造地质背景分析,塔河地区志留系碎屑岩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层序低位体系域为中潮坪沉积,海浸体系域为浅海陆棚泥沉积;SQ2层序低位体系域以低潮坪沉积为主,海浸体系域不发育;SQ3层序低位体系域以中潮坪为主,海浸体系域早期沉积以低潮坪为主,晚期过渡为中潮坪沉积。  相似文献   

6.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沉积体系特征及展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丹  陈永成  潘克  于兰 《特种油气藏》2007,14(2):36-39,48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沙四段层序格架,划分体系域,明确沙四段沉积体系特征及展布。阐明了沙四时期凹陷西侧为主要物源供给区,发育4个主要物源,形成了沈257.沈225、沈267、沈278等扇三角洲砂体。指出了沙四段主要为低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其中低位体系域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水进体系域发育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平面上分布在凹陷的西部斜坡带,浊积扇则分布在湖盆中心。沉积相带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渤中西次洼东营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沉积体系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基准面旋回分析,根据钻井、地震、古生物、电测曲线等资料对渤中西次洼东营组开展了层序地层学研究。东营组可以划分为三个三级层序,即东一层序、东二层序、东三层序,其中东二层序发育较为完整,进一步细分出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最后识别出东营组各层序单元沉积体系类型并恢复了岩相古地理,渤中西次洼及围区沉积体系主要受来自石臼坨凸起和沙垒田凸起两大物源体系控制,按层序及体系域发育时间分析了本区东营组沉积体系平面展布规律及纵向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东庄次凹边缘断层坡折带对油气成藏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加深凹陷边缘断层坡折带对油气成藏作用的认识,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对东庄次凹油气藏的分布及成因进行报分析。认为位于南阳凹陷东庄次凹北部边缘的东1层断层,在H2^2-H3^1层序发育期具有同沉积性质,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凹陷边缘断层坡折带。该断层坡折带控制着低水位体系域的发育范围及层序的构成。坡折之上仅发育高位及湖侵体系域,且层薄,坡折之下地层厚度明显加大。在H2^2-H3^1层序低位域发育水下扇、盆底扇等,这些低位砂岩复合体直接插入较深湖相泥岩中,油源条件好,断层是良好的油气输导体系。断层坡折带是油气藏聚集的有利地带,也是陆相断陷盆地隐藏油气藏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了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特征。对沉积体系的研究表明,不同沉积期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有明显区别。SQt-SQn2层序为断陷湖盆型层序,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滨浅湖等沉积组合;SQd-SQd2层序为断坳期半深湖-深湖盆层序,发育三角洲、滨浅湖、浅湖和半深湖等沉积组合。不同层序发育期各次级构造单元的分布决定着特定沉积相带的展布,沉积体系域的沉积相构成也有变化。贝西次凹中部洼陷带、贝西次凹西侧的反向同沉积断裂或古斜坡坡折的下斜坡带以及贝南次凹是后期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二叠系梧桐沟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以及沉积相的识别,进而研究了层序沉积体系的分布配置关系,揭示了探区主要气藏分布规律。研究认为,滴南凸起二叠系梧桐沟组可以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Ⅰ-1和SQⅠ-2,SQⅠ-1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而SQⅠ-2主要发育水进体系域,为泛滥平原沉积。SQⅠ-1为主要产气层段,该层段有利油气聚集区主要位于构造隆起区所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道砂及河口砂坝上。  相似文献   

11.
大路沟二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相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岩石类型、砂岩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分析了其沉积相类型与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沉积时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河口砂坝、席状砂、分流河道间、分流间湾6种微相。根据研究区沉积体系和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长6段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分别为枝状砂体沉积模式和朵状砂体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信息,结合古地理、地层岩石学特征、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构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在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划分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水下扇-扇三角洲及湖泊等4种沉积体系类型,9种主要的沉积相和若干沉积亚相.断陷初期和坳陷早期以发育冲积扇为主;断陷早中期以发育湖泊体系及水下扇-扇三角洲体系为主,湖泊体系中深-半深湖亚相及水下重力流水道相较为发育;断陷晚期水体略微变浅,以滨浅湖及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坳陷期形成两个大的水退、水进旋回,泉头组及姚家组以河流及浅水湖泊沉积为主;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沉积时期则主要发育湖泊体系.  相似文献   

13.
辽河盆地滩海地区东营组沉积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现代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对辽河盆地滩海地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滩海地区共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湖泊、滩坝以及湖底扇6种沉积类型。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受控于构造背景和湖平面变化。东营组三段沉积时期盆地沉降幅度大,为湖盆扩张早期,研究区沉积相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为主;东营组二段沉积时期为湖盆扩张时期,但构造活动减弱,湖盆变浅,研究区沉积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滩坝为主;东营组一段沉积时期为湖盆收缩期,除局部深凹为滨浅湖-滩坝沉积外,广泛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层段沉积相研究是勘探目标优选的基础。以岩心分析和大量的钻井、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微相构成及主要含油储层的沉积微相特征,认为三工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储层主要为各类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的试油资料,分析了主要目的层沉积微相的演化和平面分布,指出三工河组沉积中、晚期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和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是最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晚第三纪为北缓南陡的"箕状"坳陷,沉积体北薄南厚,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发生明显的错位.其内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冲积-湖泊相碎屑沉积体,可识别出曲流河相、辫状河相、冲积扇相、曲流河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及湖泊相等7种相类型.坳陷西南缘广泛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其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扇三角洲相及曲流河三角洲相;曲流河相及曲流河三角洲相分布在东北缘,辫状河相、冲积扇相及扇三角洲相分布在西南缘.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须家河组为一套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的多类型沉积体系复合体.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中地表径流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并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种亚相沉积;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滨湖和浅湖2种亚相沉积;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发育潮坪亚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并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地层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相与微相的展布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测井、钻井及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沉积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克拉地区目的层段为水进背景下的水下冲积扇和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水下冲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3个亚相,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多种微相。沉积特征主要受古地貌、构造运动和物源区母岩性质等因素影响。古地貌对沉积相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活动东强西弱是沉积相分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物源区母岩性质控制着沉积相的物质组成,并最终影响其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8.
辽河滩海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测井沉积学分析手段,对辽河滩海地区下第三系的沉积体系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识别出6种主要沉积体系类型,即泛滥平原、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湖底扇及湖泊相。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泛滥平原沉积体系发育了该区最重要的储集砂体;湖底扇沉积体系发育的砂体是潜在的、具有良好油气勘探前景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19.
姚店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通过大量的岩心、测井、化验资料综合分析,查明了长6油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尤其是在砂岩和粉砂岩中发现了次生矿物海绿石,从而认为陕北姚店油田长6油层发育的是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而不是三角洲平原亚相。其中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河口砂坝、远砂坝和支流间湾微相。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及微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0.
根据露头与钻、测井资料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划分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4 种沉积相类型,并详细探讨了各亚相、微相的沉积特征。依据紫泥泉子组存在两个区域稳定发育的大套泥岩,以及区域不整合、河道下切面或沉积体系转换面等,将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紫泥泉子组划分为上、下两段。探讨了紫泥泉子组沉积体系展布及沉积演化。紫泥泉子组沉积早期沉积格局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共存;晚期为以湖泊沉积为主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