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该文从郯庐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演化动力学入手,分析了其基本构造特征。郯庐断裂带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油气分布具有含油气普遍,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油多气少”及富集非烃气等四个特点,并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具有广阔的油气(包括非烃气)勘探前景,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是渤海海域等区域。  相似文献   

2.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青东凹陷内部构造表现出明显的走滑特征。在识别了研究区内典型走滑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走滑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作用。郯庐断裂带营潍段的西支断裂带为青东凹陷的东部边界断层,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和郯庐断裂带多期走滑活动的影响,凹陷经历了3期断拗、2期反转的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大型边界走滑断层、背形负花状构造和走滑压扭褶皱构造等多种具显著走滑特征的构造样式。走滑构造对烃源岩热演化、构造圈闭发育以及油气运移聚集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张扭断层立体运聚、压扭断层走向运聚和凹中隆近源运聚等3种油气成藏模式,控制着青东凹陷油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3.
伊通盆地为郯庐断裂带北延至吉林省境内的狭长新生代断陷盆地,受郯庐断裂带构造域以及西太平洋板块构造域的共同影响,盆地经历了早期斜向伸展、中期持续走滑和后期构造反转的复杂构造演化历程,对油气成藏过程产生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分析伊通盆地构造样式、盆地演化过程,研究了构造对沉积、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狭长走滑断陷盆地早期伸展走滑为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晚期构造挤压和反转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渤海海域,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渤南和辽东湾探区的油气较富集,而远离郯庐断裂带的渤西探区油气相对较贫,油气藏主要围绕郯庐断裂带分布,这些都说明了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平衡剖面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主要表现为古近纪伸展、新近纪走滑的构造特征,古近纪伸展活动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形成,并促进烃源岩的快速演化;新近纪的强烈走滑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并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及晚期成藏.渤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乐观,只是现今的探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进而影响了渤海东部地区油气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在渤东地区的强烈构造作用,使得该地区油气勘探变得很复杂,同时也使得油气性质变得更加难以进行分类。因此,准确分析该地区的构造作用方式,特别是渤海新构造的晚期运动方式,以及断裂带对该地区地层油气的影响方式,有助于准确分析郯庐断裂带对渤海湾地区油气成藏的影响,有助于今后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6.
南华北中南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华北中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郯庐断裂带、大别造山带构造运动的制约。通过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对南华北陆块的作用研究,以及盆地原型序列图件的编制,认为该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挤压、张扭、伸展、弱挤压等多期盆地原型的并列叠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渤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走滑作用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渤海盆地中的走滑构造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郯庐断裂新生代的活动及地球动力学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图编制,研究了渤海盆地东部走滑断裂带分布及类型,讨论了其形成动力学条件和油气地质意义。渤海盆地走滑断裂带主要发育雁列正断层系、同向剪切断裂系,也见反向剪切断裂系和次级同向剪切断裂系。剪切系断裂组合反映右旋扭动,右旋扭动时间为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是郯庐断裂带活动的反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结果。走滑构造带形成了重要的油气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在渤中凹陷的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葛建党 《海洋石油》2001,36(1):14-20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构造形迹,它在西太平洋板块的演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郯庐断裂与中国东部油气藏的展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对郯庐断裂在海域一渤海湾内的研究程度却很低,本文首先从郯第盆地的关系入手,分析郯庐断裂与渤海湾盆地的关系及郯庐断裂在渤中地区的构造特性,最后本文还分析了郯庐断裂的演化与渤中凹陷油气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和横向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对控制断裂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以来,受到区域性的NW—SE伸展作用,动力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造成的上地幔热隆起,形成了NE、NNE向构造带。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济阳坳陷、渤中坳陷,中生代至早始新世时期受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作用控制,发育NWN断裂。上地幔隆升作用的推移和郯庐断裂带运动性质的转变,决定了渤海湾盆地断裂发育的横向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对垦东地区构造和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付兆辉  李敏 《海洋石油》2005,25(2):15-19
垦东地区位于郯庐断裂带的渤海段,其形成、演化以及呈现出来的地质特征均受郯庐大断裂控制,进而影响油气成藏。受断裂带影响和控制,垦东地区的断裂整体为NE或NNE走向的雁列式分布的多条断裂。古近纪的伸展运动形成了垦东地区的断陷盆地,沉积了古近系的厚地层,发育了该区最主要的一套烃源岩。受郯庐大断裂的影响,垦东地区可根据构造特征分成三个带:西部主体带、东部斜坡带和北部斜坡带,不同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差别较大。受区域地质运动的影响,垦东地区部分地层缺失,钻遇的地层主体为: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河街组、中生界、古生界。地质特征中,低凸起格局、新近系活跃的构造运动和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披覆构造三个方面影响了油气的富集和成藏。  相似文献   

11.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 ,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郯庐断裂的力学性质早第三纪为张性 ,晚第三纪为张扭性。上新世后期 ,郯庐断裂强烈的活动形成了张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压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塑性拱张 -底辟背斜圈闭 ,并改造加大了披覆背斜圈闭的面积和幅度。晚期形成的这些圈闭丰富了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 ,扩展了勘探领域。与晚期构造相匹配 ,晚期强烈的断层活动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 ,形成了一系列丰度高、储量大的油田 ,使本区成为我国近年来石油储量增长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早古生代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盆地,在其后的发展演化历史中,又经历了多期成盆、多期发育与多期改造,从而最终成为叠合型盆地。这样的盆地发育特点造成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的多源生烃、多期生烃、多期运聚、多期成藏和多期改造。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可以概括为"源控、隆控、坡控、面控、断控和相控"。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原型盆地的"定洼选带"相比,其勘探思路应该是"定源选带"。在确定有效烃源灶的基础上,通过断层、不整合面以及输导层的研究确定与烃源灶有关系的有利勘探区带,根据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确定有利区带的勘探战略是以油勘探为主、气勘探为主还是油气并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典型地幔岩中包裹体成分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运用激光拉曼探针对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几个典型的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和大别山—胶南造山带出露的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进行了详细的测定,得出几个基本结论:(1)地幔流体中含有较高的气相组成,其中以无机的CO2、CO、N2、H2S为主;(2)地幔岩包裹体成分的不均一性反映了其源区的不均一性和地幔的交代作用;(3)在个别地幔岩包裹体中还检测到高含量的CH4和H2。上述事实表明中国东部郯庐断裂系统地幔深处可能蕴藏丰富的二氧化碳气体、烃类气体和其它可燃性的气体资源。本研究对中国东部地幔流体组成和无机成因的非烃气(特别是CO2气)成因和成藏的可能的探讨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为研究对象,在对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类型、沉积演化和沉积特征、储集性能与烃源岩生烃潜力等成藏地质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发育特征与勘探潜力.渤海湾断坳型盆地内隐蔽油气藏类型多,资源丰富;松辽盆地断陷结构发育早,坳陷结构发育明显,但该大型盆地内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大.在对隐蔽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及时空配套史等成藏作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油气藏的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对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总结出5类基本成藏模式,包括潜山、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遮挡、岩性圈闭及火山岩等.图3表1参18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东海陆架盆地、渤海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的性质(基底性质、深部结构特征、盆地类型)、沉积—构造特征(构造单元特征、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特征、沉积沉降速率)和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特征、圈闭类型、生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研究认为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基底性质相似,同属于陆壳之上的刚性基底,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地宏观构造形态相耦合;盆地发育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沉降中心具有类似的迁移规律;均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存在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均以构造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多旋回复合盆地的油气远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礁凸起油气化探异常为其深部前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藏物质向上渗逸的结果。在久米-鱼山大断裂以北的东海陆架盆地,除了继续探找新生代油气藏外,还要寻找古气新储、深源浅出的油气藏,这是东海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东海大油气藏和油气田主要的气源岩可能是古生代地层。   相似文献   

17.
以渤海湾盆地“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特征的静态刻画和形成演化过程的动态分析,系统揭示了该转换带与两侧坳陷及其内部发育演化的时-空差异,明确了油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呈NW向展布的凸凹格局,被NNE向和NEE向断裂切割改造,与由NEE向伸展断裂主控的济阳坳陷和NNE向伸展-走滑断裂主控的渤中坳陷既有联系又有差异;NW向的埕北-五号桩断裂是新生代盆地的先存基底断裂,对构造转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古近纪近SN向区域拉张的背景下,构造转换带受郯庐断裂走滑的影响程度不同,发生了差异演化并出现分区效应;该构造转换带是潜山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古近纪的差异演化使得带内埕北、桩海-桩西、长堤-孤东-垦东等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各具特点。对“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解析及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18.
“源热共控”中国油气田有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油气区(盆地群)为单元,基于"源热共控论",分析了中国大陆及海域油气田纵向成烃规律。结果表明,我国油气田的油气成烃模式非常有序:①东南部海域油气区包括东海和南海的盆地,纵向上呈单相成烃模式,源热共控生油或者生气,其中近岸带以油为主,远岸带以气为主;②东部油气区包括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江汉盆地带、北黄海—南黄海盆地,成烃呈"上油下气"双层模式;③中部油气区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楚雄盆地带,成烃呈"上油下气"双层模式;④西部油气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成烃呈"三明治"式多层模式。结论认为:①"源热共控"中国油气勘探的重大领域;②找油领域为东南海域的近岸带,东部油气区的上部层系,中部油气区的上部层系,西部油气区的奥陶系、二叠系和古近系;③找气领域为东南海域的远岸带,东部油气区的中深层,中部油气区中深层,西部油气区的寒武系、石炭系、侏罗系和第四系等多个层系;④呈现出油田下面找气田、气田底下找油田、油田外面找气田、气田外面找油田的格局;⑤我国油气勘探领域依然广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地区沉积盆地的热状况、热历史和生烃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Introduction The thermal regime or thermal background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revealing the geodynamic processes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establishing the onset of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source rocks in sedimentary basins (Chapm…  相似文献   

20.
虽然很多盆地或断陷内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往往受控于生烃中心,但是某些特殊地质背景的断陷或盆地就有例外,这是因为不同构造位置烃源岩生烃时效性的差异可以控制油气分布。通过对东南隆起区梨树断陷源岩演化史、油源对比的研究,认为深凹带源岩具有2期生烃作用,第一期生烃对现今油气藏没有贡献;第二期生成高成熟天然气为主,在深凹带的储层内成藏;而斜坡带源岩为一期生烃作用,生烃时期晚于深凹带源岩的第二期,以原油为主,主要聚集在斜坡带的储层内。因此不同构造位置的烃源岩生烃时效性不同,并且控制着油气的生成与运聚,进而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