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修正互补序列CDMA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CDMA是一种基于扩频通信的调制与多址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个人通信以及宽带无线接入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CDMA通信系统本身存在着多径干扰,多址干扰及由于上行线路行输而产生的非同步干扰等缺点,这将大大限制CDMA系统中的用户容量,为此,在正交噪声检测(OND)和互补序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扩频序列-修正互补序我,并将其应用于CDMA通信系统,试图利用修正互补序列的特性从匹配滤波器的相干输出中消除多径和多址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MC—DS—CDMA由于采用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具有高传输速率、抗多径干扰等优点,但是该系统存在占用了大量的频率资源的缺陷.由于采用的常规扩频码不能保证具有良好的自相关与互相关特性,导致其存在很强的多址干扰和非同步干扰,这些限制了系统的容量.该文提出了一种修正互补序列作为扩频码应用于MC—DS-CD—MA的新型通信系统.在正交噪声检测(OND)和互补序列理论的基础上,将虚拟码片概念引入到互补序列中.根据虚拟码片的产生算法对整帧数据进行处理构成扩展帧.虚拟码片的加入在扩展帧中形成了无干扰窗口.接收时在此无干扰窗口中对接收数据进行互补序列所特有的相关运算,可以准确恢复原始发送数据.文中对系统进行了模拟仿真,证明了此技术的可行性.该技术的采用使系统可以在使用相对较少子载波的情况下,有效防止由于上行线路传输所产生的非同步干扰和多径干扰,而且可以将多址干扰降低到很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一种消除CDMA系统多址干扰和码片间干扰的空时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消除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干扰和多径传播引起的码片间干扰,利用CDMA信号的恒模特性以及用户已知的扩频码提出一种空时处理方法,同其他方法相比,它避免了对每个阵元延时抽头输出进行码滤波,且运算量降低,能有效地消除CDMA系统中的多址干扰和码片间干扰。计算机仿真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修正完备互补序列CDMA系统的抗多径干扰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DMA通信系统本身存在着多径干扰、多址干扰等缺点,这将大大限制CDMA系统中的用户容量.为此,在深入分析了完备互补序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抗多径干扰的新方法———采用修正完备互补序列,利用其特性从接收机的相干输出中消除多径干扰的影响,并以4阶完备互补序列的一个子集为例根据加/去修正的原理设计了CDMA单用户系统,对系统的抗多径干扰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了采用修正完备互补序列较m序列抗多径干扰的优异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以直接序列扩频为基础的多相位编码载波二相扩频CDMA系统模型,就扩频序列的相关性与多址干扰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给出了多址干扰与扩频序列的奇、偶互相关函数的数学关系式.本文还对文献[1]中的错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相关信道下基于V-BLAST的多码CDMA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垂直分层空时结构(VBLAST)与多码码分多址(CDMA)结合可显著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而基于零相关窗互补码(LS码)的码分多址系统具有良好特性. 将三者结合研究了相关频率选择性信道下基于VBLAST多码CDMA的系统容量,并推导出容量计算公式. 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零相关窗码的VBLAST的多码CDMA系统容量远高于基于正交码的V BLAST的多码CDMA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7.
一种基于完备互补码的UWB多址接入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完备互补码的互相关函数为零的特性,提出1种基于完备互补码的超宽带(UWB)多址方法. 利用偏移相加(shift and add)的相关接收机进行用户信息的相关解调,并阐述了这种接收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对多址干扰的抑制原理. 性能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基于完备互补码的UWB多址方式比传统的通过脉冲调制实现的跳时多址接入UWB系统具有更好的抗多址干扰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衰落信道的新型MMSE接收机,每个用户只需要一个MMSE多用户检测器,结构简单.分析了下行CDMA链路中MMSE多用户检测(MMUD)的稳态性能,在Wiener解的基础上,证明了MMUD输出的信号干扰比和抗远近效应能力主要由合成扩频码的相关阵决定.仿真结果表明,在一般多径信道下,MMUD比Rake接收机能更好地抑制多址干扰和多径干扰,并能有效地克服远近效应,大大提高用户容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CDMA通信系统对于同信道干扰过于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周期互补序列行为扩频码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的CDMA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虚拟码片的概念,并试图采用在原来扩频码中适当加入虚拟码片以构成扩展帧序列;再在接收端利用屏蔽回路滤除虚拟码片的方法来提高系统抗噪性能,通过大量原系统仿真发现采用该方案能有效地抑制多径干扰并极大地减小小区内不同用户间的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交织多址接入系统(IDMA)是使用低速率码并利用交织器区分用户的多址接入系统,被认为是码分多址(CDMA)的特例。IDMA省去专门的扩频序列,通过迭代检测提高系统性能,继承了CDMA抗多径衰落和抗多用户干扰等特性,但对于IDMA和CDMA在同样的信道条件下具有相同的信道容量这一基本问题没有给出严格的理论说明。该文在给出交织多址接入系统码定义的基础上,引入了信息论中的平均互信息量作为度量信道容限的标准,研究了K个用户的IDMA系统信道容限问题,得到了与CDMA系统相同的信道容限,并用随机编码和联合典型列的方法对结论进行了证明。由此从信息论的角度证明了IDMA是CDMA的特例,为IDMA的研究工作完成信息论方面的基础证明。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设计出载波间隔只有码片周期倒数一半的多载波直接扩频系统,提出一类分组零相关窗(ZCW)地址码. 此地址码由某些ZCW互补码与扩展矩阵直积得到,每个互补码扩展成一组码,组内码字的相关特性取决于扩展矩阵,不同组之间的码字仍有ZCW. 接收机只需对一组码字而非所有码字联合检测. 仿真表明,这类分组码在多径信道中以1~2 dB的信噪比代价就可几倍地提高传信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移动通讯系统获取最大容量,针对可变扩频因子码分多址接入(CDMA)系统,给出了一种基于信干比(SIR)平衡的功率速率联合控制方案.该方案根据反馈的SIR动态地改变数据的速率和功率,其中功率控制优先于速率控制,当信道变化缓慢时,数据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上,调节发射功率来维持SIR平衡;当功率调节无法弥补信道的衰落时,则通过调节速率来维持SIR的平衡.仿真和分析结果显示,功率速率联合控制的方案显著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参与判断改变数据速率的时隙数目的选取应针对不同的信道衰落环境来设置.  相似文献   

13.
随机多址是常用并且容易实现的码分多址(CDMA)方式,针对以特定的Kasami序列为扩频编码的随机多址扩频系统,分析了系统的多址干扰,推导计算了系统用户数量与平均误差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光码分多址接入系统中Chebyshev映射混沌码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无源光网络中基于Chebyshev映射混沌扩频码的光码分多址(OCDMA)接入系统,该系统通过在同一波长信道中采用不同的码字,有效增加了用户数. 提出了利用Chebyshev映射产生混沌扩频序列的实现方案,并将序列作为系统中的用户地址码. 系统性能的仿真结果表明,所产生的混沌序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抑制系统中的多址干扰;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得到改善,较单纯的OCDMA系统可提高约1~3个数量级,同时较传统光正交码可提高约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利用正交矩阵与零相关窗(ZCW)互补码Kronecker积的方法,构造了强抗干扰能力的loose synchronous(LS)ZCW组码,并证明了其ZCW特性。新组码增加了每个码字的理想互补码数目,扩大了组内码字的ZCW,使组内码字的自相关和互相关ZCW宽度完全相等,组间码字的最小ZCW与基本LS码的最小ZCW一致;构造的LS码字数目与理论上界的数目仅相差1。仿真结果与理论推导相符。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码分多址(CDMA)系统中的信号峰平功率比(PAPR), 研究了正交可变扩频因子(OVSF)码对下行链路PAPR的影响. 推导了使用OVSF码的CDMA系统下行链路信号瞬时功率表达式,分析了OVSF码构成的最大游程长度不小于8的组合码个数对信号PAPR的影响.归纳出组合码最大游程长度与OVSF码下标之间的关系,导出构成最大游程长度不小于8的组合码的码长条件及下标条件.根据3GPP2标准的cdma2000 1x物理层参数, 对不同的OVSF码集合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 信号PAPR随最大游程长度不小于8的组合码个数增加而增大, 该规律为CDMA系统中低PAPR的OVSF码分配算法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光同步CDMA多址干扰抑制方案。该方案采用修正的素数码,在每个用户的接收端设置一组相关器和一个排队网络。由于所采用的码的相关特性,这种算法利用了其他用户所包含的信息,对于发"0"时,能完全消除多用户干扰;对于发"1"时,除消除一部分干扰以外,可以大大减小误码概率。数值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